美國《紐約時報》網站5月22日援引一份美方“機密文件”披露,美國在1958年曾密謀核打擊中國大陸。全文摘編如下:
根據一份顯然仍屬機密的文件,1958年當解放軍開始“炮擊金門”時,美國火速以軍事力量支持其盟友,包括起草對中國大陸實施核打擊的計劃,這份文件令人們對那場危機的危險性有了新的認識。
這份文件是丹尼爾·埃爾斯伯格披露的,他曾于50年前披露了一段越南戰爭的機密歷史,即所謂的“五角大樓文件”。埃爾斯伯格說,他同時復制了這份有關臺海危機的絕密研究報告,但當時沒有披露其內容。(2017年他披露了臺海內容),在當前中美圍繞臺灣問題出現新的緊張關系之際,他又強調了這份文件的重要性。
耶魯大學專門研究冷戰和中國問題的歷史學家奧德·阿爾內·韋斯塔說,從歷史和當今的角度來看,這一信息有重要意義。他說,“在我看來這至少證實了”,在1958年危機期間,“美國比我從前認為的更接近于使用核武器”。
▲資料圖片:蘭德公司前美國軍情分析師丹尼爾·埃爾斯伯格(美國《紐約時報》網站)
這些文件顯示,即使在1958年,官員們也質疑美國僅使用常規武器能否成功“保衛臺灣”。韋斯塔說,如果中國今天出兵,“就這樣一種對抗而言,將給美國決策者帶來巨大壓力,迫使他們思考如何部署核武器”。
韋斯塔說:“對于每一位參與決策者來說,這都是發人深省的。”
與此同時,官員們當時認為,蘇聯很有可能會對針對中國的核攻擊作出報復性核打擊。
但是,美軍官員更傾向于冒這個風險,以免失去這些島嶼。這份研究報告轉述時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內森·特文寧的話說,如果對空軍基地實施原子彈轟炸都不能迫使停止沖突,那么將“別無選擇,只能對北至上海的中國實施深入核打擊”。
最終,艾森豪威爾總統沒有同意將軍們的觀點,決定首先依靠常規武器。但是,沒有人愿意卷入另一場像朝鮮戰爭那樣曠日持久的常規戰爭,因此人們“一致認為,除非解放軍取消行動,否則必須迅速實施核打擊”。
2017年,埃爾斯伯格在網上悄悄發布了這份完整的研究報告,當時他出版了名為《末日機器:一名核戰爭策劃者的自白》的著作。書中腳注之一順便提到,這項研究省略的段落和內容可以在他的網站上看到。
但是他說,他在書中并沒有援引這項研究的材料,因為出版商的律師擔心潛在的法律責任。他也幾乎沒有采取其他措施來引起人們注意,因此當時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這件事。
現年90歲的埃爾斯伯格說,2017年時,臺海緊張局勢似乎并不那么緊迫。但是,威脅性言行的升級——他指的是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近期的一期封面文章將臺灣稱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而《紐約時報》最近又刊登了托馬斯·弗里德曼題為《中美之間必有一戰嗎?》的專欄文章——促使他得出結論:1958年的信息應當獲得公眾更多關注。
延伸閱讀
參考微評
美軍曾密謀“核襲”解放軍,也是對當今“臺獨”的警告!
美國前軍事分析師丹尼爾·埃爾斯伯格日前向美國《紐約時報》披露一份五角大樓文件,顯示1958年8月23日炮擊金門戰役開始后,美國軍方高層曾考慮對中國大陸空軍基地發動“核打擊”。若非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否決這項瘋狂計劃,且炮戰在一個多月后降溫,當時臺海面臨的核戰風險其實遠高于外界所知。
雖然該事情已經過去了60多年,但美媒的這番爆料,對當今的中美關系和兩岸局勢還是有著不小的借鑒意義。一方面,這一爆料提醒中國大陸須提防美國“戰爭販子”的狼子野心。1958年,美國為了所謂的協防臺灣,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都到了要動用核武器的地步。現如今,美國鷹派正想方設法遏制中國大陸崛起,且不斷在南海、臺海等問題上大做文章,頻繁對大陸進行抵近偵察,時常派軍艦穿越臺海,并在南海大搞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我們不能排除美國高層會有人像60多年一樣,針對中國大陸制定窮兇極惡的軍事計劃,我們為此須未雨綢繆。
另一方面,這一爆料也是對當今的“臺獨”勢力的警告。1958年時,中國大陸尚沒有核武器。即便如此,當時美軍都懷疑自己能否以常規武器成功“協防臺灣”。現如今,大陸早已擁有核彈頭和大批先進武器,與美國的軍事差距顯著縮小。此時此刻,倘若島內還有人指望能用美國大兵的命來換取“臺獨”,便只能說是太傻太天真了!(文/向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