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遺體送別儀式在長沙舉行。斯人已逝,但中國種業之路仍需前行。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提出“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的戰略。5月22日,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袁隆平先生離世是中國“三農”領域的重大損失,我們將學習和發揚袁隆平先生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持續推進種業創新,堅決打贏種業翻身仗,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中國種業問題是一個結構性問題,結構失衡表現為,農作物育種相對領先,而畜牧業育種大幅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在相對領先的農作物育種中,水稻、小麥的品種自給率為100%。袁隆平奉獻終生的雜交水稻,是現代農業科技的重大成就之一。目前,雜交水稻技術被引進到全球60多個國家,每年在海外的種植面積超過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2020年第9期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的《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稱,中國科學家于1961年開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雜交水稻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中國首創的秈型雜交水稻于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獨創的兩系法雜交水稻于1995年研究成功。一系法雜交水稻,是培育雜種優勢固定不分離的雜種一代,不需每年進行雜交種子生產。目前該技術還處于探索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應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前述論文稱,截至2019年,中國育成各類型雜交水稻品種超過7000個,累計種植面積約6×108hm2,增產糧食近9×108t,累計多養活2.3×109人,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論文稱,1979年,美國引種了中國種子公司提供的3個秈型雜交水稻品種,這些品種比當地良種增產165%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Oriental Magic Rice),引起了世界極大的關注。
自1980年秈型雜交水稻走出國門至今,中國一直是世界上雜交水稻技術的輸出國。雜交水稻技術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列為增產糧食、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技術。
上述論文稱,目前中國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國、越南、菲律賓、巴基斯坦、美國、印度尼西亞、緬甸、巴西、馬達加斯加等60多個國家成功試種或推廣,年種植面積超6×106hm2。
上世紀80年代以來,超高產育種成為國內外水稻育種研究的重點、熱點和難點。中國于1998年啟動了“超級雜交水稻育種研究計劃”。隨后,超級雜交水稻先后實現了中國四期超級稻研究計劃育種目標,推廣面積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30%以上,使中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個大面積成功應用超級稻的國家。
在種業“走出去”政策不斷開放的背景下,中國水稻種業國際化發展也迎來了新機遇。隆平高科(000998,股吧)2020年度報告顯示,水稻種子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3.90億元, 比上年同期增長10.69%,其中水稻國際業務取得突破,菲律賓市場實現銷售收入1.35億元,同比增長247%。
報告稱,作為行業龍頭,隆平高科繼續加快生物技術體系構建,并在轉基因玉米研發、基因編輯水稻、各作物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已形成成熟穩定的研發布局。
荃銀高科(300087,股吧)是商務部擁有援外資質的2家種業公司之一,在安哥拉、塞拉利昂、多哥等多個國家有援外項目。荃銀高科全資控股的荃銀科技,從事農作物種子進出口貿易。該公司2020年度報告顯示,荃銀科技全年實現農作物種子出口537.46萬公斤,較上年同期增長29.69%。主要原因系荃銀科技加大海外市場開拓力度,其中,巴基斯坦市場份額穩中有增,同時新開辟了菲律賓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在鞏固種子貿易優勢的同時,為實現國際業務可持續發展,荃銀高科還進一步實施海外“育繁推一體化”戰略。截至報告期末,已有17個水稻或玉米品種先后通過孟加拉、安哥拉、印尼等地審定,為后續銷售打下基礎。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