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的盡頭是造車”,曾經的戲言或已成事實。
隨著百度、華為、大疆等科技公司入局,智能汽車被認為是當下最熱的賽道之一。特別是由于疫情的沖擊,產業互聯網加速滲透,智能汽車的鼓勵政策隨之趁勢出臺,僅去年一年,國家相關部門就發布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等三份文件,并明確提出,“到2025年,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要達到規模化生產,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
另外,行業數據也顯示,兩年后,中國智能車市場規模將達到2371億元。到2030年,中國智能車整體產業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
身處萬億級市場,傳統汽車產業鏈格局正在被重構,而圍繞自動駕駛形成的智能汽車產業鏈上,那些致力于讓智能汽車更“智能”的如車載攝像頭、雷達、芯片等傳感器的市場關注度則越來越高。 產業鏈生變,激發市場新機遇
在工信部發布的《2020 年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中,明確表示自動駕駛技術是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制定及評估機制關鍵要素之一。 伴隨行業中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前端感知需求不斷提升。供需共振推動潛在市場爆發,以量產車上的視覺影像及感知系統360全景環視(AVM)為例,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AVM軟硬件合計市場規模達到37億元,預計未來五年累計市場規模將超過300億元,到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年復合增長率為15.74%。
市場驅動推動著產業鏈格局不斷洗牌。在高工智能汽車榜單中,2020年全年中國市場新車360全景環視(一級供應商)前裝標配搭載量,TTE、德賽西威(002920,股吧)、歌樂(佛吉亞)、法雷奧、歐菲光(歐菲智聯)排名2020年前裝標配搭載上險量前五。其中歐菲智聯為首次進入前五榜單。
智能汽車產業鏈中,隨著汽車等級的提升,感知系統中單車搭載攝像頭的數量也將獲得了進一步增長。業界預計,隨著智能汽車的風潮襲來,單車搭載攝像頭數量將會從1~2顆增長到10到20顆。
相關數據統計,2016~2020年中國車載攝像頭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20年同比增長21.3%。未來,根據ICVTank預測,在2025年全球車載攝像頭行業規模將達27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5.7%。中國車載攝像頭行業市場規模將達230億元。
對于車載攝像頭這一廣闊市場,國內廠商很早就開始布局。攝像頭模組主流供應商歐菲光,2015年成立上海車聯,爾后收購華東汽電和南京天擎順利成為國內整車廠商的Tier 1供應商,已取得20余家國內汽車廠商的供貨商資質,并積極進行國外汽車廠商的供應商資質認證。2018年收購富士天津鏡頭工廠,進一步加強在車載鏡頭方面的布局。深度聚焦車載攝像頭業務多年的歐菲光,目前已經實現了100萬像素高清環視攝像頭的大規模量產,并且正在開發200萬像素、500萬像素和800萬像素。 市場洗牌,賦能者“出圈”
在技術迭代與新一輪的市場洗牌中,只有在價值鏈上占據有利位置,才有可能最終“出圈”。
在智能汽車的藍海中,自動駕駛技術提高的需求推動著硬件不斷升級,產業鏈上的供應商們面臨著機遇與挑戰。
現階段,智能汽車所用的低速雷達傳感器仍然以超聲波雷達為主,但是超聲波雷達的精度較低、探測距離短,且容易受到表面污損、雨滴、冰雪等影響,常常在一些應用場景中無法正常發揮其功能。
此前,盡管車廠及Tier1們深知,毫米波雷達在很多性能上確實要比超聲波雷達更優異,但是高昂的價格卻成為了毫米波雷達無法逾越的門檻。
歐菲光率先發布新一代短距毫米波雷達(77GHz),在競爭中突圍。能夠實現近場、低速檢測等功能,在探測范圍、速度、角度等方面都超越了超聲波雷達的功能限制,但造價卻與超聲波雷達相當。
毫米波雷達+視覺的融合解決方案,能夠實現更快速的巡航、更精準的定位和更可靠的性能,也成為各車企實現ADAS及自動駕駛的主要傳感器之一。 此外,政策的發布也將推動毫米波雷達的國內廠商向高頻化、集成化國產替代。3月份,中國工信部發文,將 76-79GHz 頻段規劃用于汽車雷達,并計劃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停止生產或者進口在國內銷售的 24.25-26.65GHz 頻段車載雷達設備。原本由 24GHz 占據的角雷達市場將在未來 2-3 年轉變為77GHz雷達,77GHz雷達成為主要發展方向。據悉,基于該款短距毫米波雷達,歐菲光還將重點針對倒車輔助系統(PAS)、艙內活體檢測系統、自動泊車(APA)/代客泊車(AVP)等各類生活場景進行了系列優化布局。 圍繞產業價值鏈多元化布局,或許是在藍海市場中突圍的有效方式。這幾年來,歐菲光在智能汽車領域先后布局了車載鏡頭、ADAS、車身電子、車聯網等領域,產品包括中控屏、車載攝像頭、激光雷達等硬件產品,以及ADAS、車身電子等智能駕駛系統集成產品。 從目前來看,這家光學領域的龍頭企業正向提供全棧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發力。在智能汽車市場的快速擴張中,為車企降本增效賦能,推動智能汽車更智能的技術賦能者正在涌現。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