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下,信托產品標準化尚處于藍海階段。信托公司倍感壓力,不僅僅因為其不熟悉現有的標準化產品、不了解標準化產品投資風險的控制體系以及相應的人才短缺,還源于面對基金等具備標品基因的組織機構時,信托標準化產品應從何處開拓更廣闊的前景。
為更好地探求答案,由財視中國主辦,廣發證券(000776,股吧)、東方證券聯合主辦,穩博投資、東興證券協辦的“財視中國HED系列沙龍第二期:信托產品標準化轉型研討會”于2021年5月21日在北京順利舉行。本次研討會力邀多位業內專家,就信托轉型標準化產品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深層次的探討。
財視中國聯合創始人兼資本市場負責人楊奕發表致辭:“財視中國是2011年成立的一家金融資管的媒體,從2011年到今年正好是第10年。財視中國專注于服務金融機構,從金融資產管理的角度開展機構間合作交流。”
“接下來財視中國將從標品投資的角度,為大家帶來ABS、CMBS以及公募REITs,以及涵蓋整個二級市場權益投資各項策略的主題深度交流。”
圍繞“中長期低利率環境下的信托轉標”話題,江海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聯席副總裁屈慶表示:“轉標的過程意味著風險釋放。標準化的業務每天都有估值,當你每天有估值的時候,市場任何一個波動都會讓你的凈值出現波動。從我的觀點出發,存在四個風險。第一個是道德風險。以前很多團隊規模比較小,做業務風險意識淡薄。第二個是對市場變化認知不足,對監管的理解也不夠。第三,就是投資決策的隨意性。過去,很多投資都不能叫主動投資,而是主觀投資。我理解的主動投資要有決策機制,同時要能應對整個突發事件。最后,是業務模式的問題。其中,包括兩個本質。一方面是實體問題,另一方面則是選擇的賽道問題。”
本身資管產品先天面臨流動性的風險。那么,如何做一些相應的措施去規避它,屈慶說道:“首先,要做主觀選擇,把控制風險放在第一位。其次,要重視信評能力。第三點涉及到機制問題。一個好的機制可以讓大家共同分擔風險,這樣大家有動力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做業務。接下來是信用交易問題,一些風險可以通過交易能力化解。最后,把客戶的風險收益特征和你的產品本身匹配起來。從長遠角度來看,這是企業贏口碑、做業績最重要的一點。”
光大信托證券市場權益投資部總經理張海波圍繞“FOF、TOF⸺信托資金配置新風向”話題表示:目前,FOF在中國的發展處于第二階段,但隨著FOF/TOF向著更為縱深的方向發展,未來FOF的形態將會與國際上主流的FOF接軌。因此,TOF和FOF未來發展空間是巨大的。我認為TOF/FOF需要進行投研驅動、研究驅動,并做成主動管理,使FOF產品成為真正的投資型產品。當然FOF和TOF的投資還需對未來具備一定的觀察,需要有總體的判斷和基本判斷的結果,并能夠對策略、對管理人進行有效配置。要想把FOF和TOF真正做好,更需要綜合的管理能力。
目前信托公司做FOF也將面臨著既有的挑戰與新機遇。就其機遇而言,可以實現投資靈活以及渠道沉淀。信托公司積累了大量的優質高凈值客戶;非標產品預期收益呈下降趨勢,權益類產品性價比提升;可選擇的投資和投資策略會更為廣泛。與此同時,面臨的挑戰也非常明確,信托客戶存在傳統“非標”慣性思維,以及信托公司在運營、風控等中后臺支持有待完善;考核與激勵機制持續探索;投研團隊建設也才剛剛起步。
面對挑戰與機遇,總結TOF投資經驗,首先第一點,針對投研建議,主動管理是未來確定性的方向。第二點是科技賦能TOF對于信息系統的要求較高,需要建立一套覆蓋前、中、后臺較為完善的基礎系統設施,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復性的人工操作過程,打破人員配備上的限制,提升FOF業務決策和運行效率。第三點是內部協同,需要多方面進行支持協同。第四點是外部合作,與券商、基金積極合作交流,開發新穎的業務模式。第五點是激勵機制,從傳統非標業務考核與激勵模式轉變,以市場化的方式對標品業務團隊進行考核與激勵。最后一點是渠道建設,要加強信托公司內部直銷團隊的建設,并積極開發外部如券商、銀行等銷售渠道。
在“淺談‘固收+’與大類資產配置”演講論題中,旅居國外多年的廣發證券量化投資部總經理胡平與大家分享了國外的三個經典框架,并且強調:“雖然我們不能對這三個框架照搬照抄,但它們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指引。第一個是均值-方差(Mean-Variance)框架。Markowitz對于“預期收益-風險”進行了樸素的數學刻畫并提出了優化框架。這個框架優劣參半。優勢是簡單、直觀;劣勢是因為預期收益太困難,所以它很難維護和實操。但是,它為后面所有的模型提供了一個基礎框架。第二個是Black—Littlerman。它的優勢是數學推導很漂亮;劣勢是過于復雜和理想化,很多的前提假設脫離實際。第三個是風險平價框架(Risk Parity)。這是我們中國人提出來的,并且被橋水大范圍使用和宣傳。它的優點是邏輯清晰,便于應用;缺點是放棄了收益率預測,另外由于中國股市的強波動性,使得風險平價直接應用于中國市場也存在不少問題。”
胡平強調,對于中國市場的資產配置方案,在大框架上一定要吸取國外資管公司的先進經驗,在每個細節上可以加入中國市場的特色,將資產配置變成一套系統化工程,將戰略配置、戰術配置、策略篩選、投資執行與風險控制各個環節精細化分工,保證每個環節的質量。
此外,胡平還分析了資產配置和一般FOF的區別。他總結出了5個方面。第一是發起方不同。資產配置是由資管驅動,一般FOF是財富驅動。第二點是人員團隊不同。資產配置主要靠投研團隊驅動,一般的FOF靠產品團隊驅動。第三個不同點是配置方向截然相反。資產配置自上而下,一般FOF自下而上。第四是配置目標不同。一般風險的配置,根據客戶的承受能力算出來的中樞,上、下修正的比例都是不一樣的。一般的FOF是收益排名優先,尤其是公募FOF捆一捆,是打哪指哪的模式。最后,核心框架也不同。資產配置是量化或系統化驅動,一般FOF是主觀驅動。量化驅動真正的名詞可以叫系統化,量化最往上升的變動是叫系統化投資,不是靠拍腦袋。一般的FOF更多是主觀驅動。
研討會的壓軸環節是圍繞“從通道到主動篩選,如何加速‘非標轉標’”話題的圓桌討論。穩博投資合伙人、副總經理唐宇,長安信托金融同業及固收事業部資產證券化&TOF業務負責人陸鵬遠,東興證券資管部機構客戶總監李華,東愷投資董事、總經理吳明義先后發表了個人見解。
作為本次圓桌討論的主持人,唐宇表示:“隨著各家管理人規模的上升,取得α的方式也越來越有特色。之前嘉賓提到,有一些管理人做了風格擇時、風格敞口,每天的超額上竄下跳,這是一個極端。還有一類管理人把風格敞口控制的非常嚴,所以看他的指增產品超額的回撤非常小,同樣他的量化對沖產品今年的收益曲線也非常的平滑,去掉對沖成本之后甚至有微微下跌。這里面回應到量化的風控問題。量化的風控大部分用的是國際通用的Barra風控模型,Barra風控模型里邊有9個風控因子,如果每個因子都控制的跟指數一致,意味著如果是多投產品,全年跑下來跟500指數差一到兩個點,非常一致。如果要產生正向的α,那就可以產生超額。”
陸鵬遠談道:“我發現信托公司一個特點,大家從最早的轉標過程中說具體應該怎么做TOF、怎么做底層投資、怎么做篩選這件事情,已經逐漸變成到主要思考公司的特點是什么、到底應該如何走這條路、從這個維度再來看如何選策略、資產配置到底怎么做。每家公司自己的股東背景、現有的制度結構,會決定你走哪條路,可能分析完之后會更順暢。就拿我們公司而言,我們分析完后,選擇做陽光私募和主動管理業務兩塊業務結合。主動管理業務上以單一策略以及“1+2”的策略,量化多投或者是量化中性一條線,再加上CTA,然后來構建主動管理的產品。當然,未來是想做主動的多策略配置的產品線,但基于現在的特殊情況考量,現在是通過這樣的選擇來決定我們在策略和大類資產配置上的節奏。”
李華分享道:“我個人認為,‘固收+’更多的是基于客戶的認知。是從以前固定剛兌的產品、固定收益的角度向純凈值化轉型不可跳過的中間階段。整個過程也是一個市場適應的過程。而且現在的標準化和以前非標準化產品之間的很大不同是,中間流動性管理壓力增大。以前一個非標的項目到期可能就是一年、兩年、三年,不太重點考慮流動性問題。作為標準化的募集產品,需要考慮市場波動、資產配置需求、投資者的認知及具體的產品設計、運營、規模變化,都面臨流動性的擠壓。所以標準化產品管理,不論是從風險控制、產品設計,到后期的運營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加大科技投入、人才投入,所有的合力體現在前面,才能使產品穩定運營,帶來比較理想的投資收益。”
吳明義表示:“沒有哪一個資產或者哪一個策略可以應付所有的環境。我最喜歡FOF和TOF投資人問我這樣一個問題‘當你的投資做得不順的時候或者當你的投資策略開始失效的時候,你會想什么辦法?將要應對什么樣的事情?’這樣的問題更能反映出一個管理人能否完成當初你投給他時的目的。不管你要做絕對收益,還是做高頻,亦或者做價值投資的一個重要標準,很多人都會說出各式各樣的調整方法,調整過程恰恰更看重投資人思維的豐富程度和成熟程度。我更愿意看到會成長的投資人,而不是一個對我說他能做任何事情的投資人。”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