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新一線城市研究所
過去的一年是全球現代城市建立以來遭遇的最困難時期。
巨大的城市規模和城市間的緊密互動造成了疫情的快速蔓延,難以管控。但同時,就像城市最初建立的目的包含了抵御外敵入侵一樣,也只有城市才能有組織地防御和擊退病毒,以系統性的方法找到出路。
正常的城市生活曾幾乎不可得。現在,我們看到城市正在回歸,這種回歸不僅是生活上的,更涉及商業、文化、產業等方方面面。
引領這條進入低谷又逐步復蘇的曲線的,是城市最原始的力量。
相信城市的力量并期盼它們的回歸,在《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持續制作的第六年,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依然沿用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大一級維度,透過170個主流消費品牌的商業門店數據、17家各領域頭部互聯網公司的用戶行為數據和數據機構的城市大數據,衡量337座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商業魅力。
《2021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15個進入新一線名單的城市依次是成都、杭州、重慶、西安、蘇州、武漢、南京、天津、鄭州、長沙、東莞、佛山、寧波、青島和沈陽。
榜單的另一個亮點是一線城市次序的再次調換——繼2018年短暫出現后,一線城市又一次變為“上北深廣”。
在常態化防控疫情反復的前提下維持城市的正常運轉,并重新激活城市的創造力,是2020年中國所有城市的課題。從數據的表現看,絕大多數城市做到了,包括武漢。武漢在這一年中停擺時間最長,它的排名下滑了2位,但仍在新一線城市名單的頭部。
今年的榜單中沒有全新的新一線城市。寧波在去年短暫離開新一線城市名單后又回到了隊列之中,被它替代的是合肥。
經過幾年的更替,一共有11個城市始終列居新一線城市,算上擁有過“新一線”標簽的城市,則一共有20個。處于新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之間過渡地帶的城市仍都保留著向上競爭的欲望,有很大的概率,未來幾年都不會再有新晉的新一線城市出現。
合肥、昆明和無錫,這些曾經的新一線城市現在占據了二線城市的頭部位置,都是新一線城市最有力的挑戰者。任何一個處于膠著狀態的城市想要跳出這個角逐激烈的分位段,都需要發掘出超越同梯隊城市的獨有優勢,也要更為深刻、更正確地理解城市原始的力量,并能加以利用。
城市自身最大的能量來自于生活在其中的人始終需要他們的城市。這也是為什么到了今年,我們尤其強調城市首先要滿足內生的需求,然后才是尋找特色和建立區域影響力。
基于對城市原力的新認識,在2021年榜單的指標體系中,我們對二級以下的數據維度做了細微的調整,希望能為二三線城市甚至四五線城市提供一些解決方案。
未來可塑性維度下新增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指數——戰略性新興產業可能是一些中等規模城市出現隱形冠軍企業的領域,也更能綜合反映一座城市的產業創新力。
在城市人活躍度里,我們新增了對直播購物這項新興事物接納能力的監測。擁有更為年輕的人口結構的城市,對新事物的接納能力也會更早回歸。
城市貨運量指數和貨運城際往來聯系度指數被加入到城市樞紐性當中,通過大宗貨物的流動反映出城市之間的往來關系。
在人口活力與資源供給構成的城市動態平衡中,良性循環的開端必然是城市的人口活力持續增加,進而推動城市升級資源供給,擴充規模。但我們常常錯誤理解了這個循環的起點,認為只要創造供給,就可以讓人們涌入城市,并最終指向提升城市的層級。
是時候回歸城市的本質,和它最原始的力量了。無論是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還是準新一線城市,又或是所有的二三四五(002195,股吧)線城市,重要的都是找到適合自己城市人口與經濟規模、歷史本底、區位條件的發展愿景,建立起城市的韌性。
A 商業資源集聚度
從過去一年中國城市的商業資源變動來看,絕大多數品牌并不會因城市一時的封閉而快速調整策略。商業資源集聚度中的大品牌青睞指數與商業核心指數仍是我們衡量城市商業魅力時首選的指標。
外部環境的變化并沒有阻擋一些城市商業資源集聚度持續提升的勢頭。從2017年到2021年,西安的商業資源集聚度排名從第12名上升到第9名;長沙的排名總共提升了5位。鄭州則是最近一年里排名變動最大的新一線城市——商業資源集聚度從2020年的第15位上升到了2021年的第11位。
受限于境外消費渠道封鎖,奢侈品品牌國內渠道吸收了大量海外消費回流。高端定位的品牌在長線上對中國城市充滿信心:高端化妝品向二三線城市下沉的節奏依舊,最為謹慎的高端珠寶品牌也正在將更多門店份額調整到二三線城市。
商業核心指數監測了城市內部商業格局與氛圍的變化。長沙全市的商圈日均客流總量較上年同期出現了逆勢增長,五一廣場商圈的日均客流總量排名全國第一。
基礎商業的變化說明,只要需求還在,商業供給的創新就不會消失。2020年平均每座新一線城市餐飲門店數量減少了約2萬家,二線城市減少了1.08萬家,但廈門、湛江、揭陽等城市仍實現了餐飲門店數量的增長。
B 城市樞紐性
城市樞紐性將城市置于網絡之中考量其重要程度。當前,這種網絡關系還處在一個特殊的階段。
城際交通的運力還沒有充分恢復,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依然穩步增長。過去一年,國際航班量被嚴格控制,向國內航線挖掘潛力成為了焦點。不少城市的民航國內可直達城市增長率反超了國際航點數增長率。比如鄭州2020年的民航國內可直達城市數增長了32%。
高鐵的建設則開始進入填補空白的階段。2020年江蘇全省的高鐵網絡的主干骨架終于基本成型,將沿線城市直接送入全國高鐵網,盤活了長期被排除在長三角區域高效快捷的城際聯系網絡之外的蘇中和蘇北地區。
今年的物流通達度指數中,首次引入了來自貨運物聯網公司G7的數據,從城市貨運量指數和貨運城際往來聯系度指數兩個維度增加對城際公路貨運的分析。臨沂在這個指數中排名全國第2位。這座上升的物流之城,在今年首次進入二線城市的名單。
通過品牌在區域內的分布數據計算出的商業資源區域中心度,代表著城市的商業資源在區域網絡中的集聚程度和輻射能力。
C 城市人活躍度
疫情困鎖了人們的行動,但城市人的互動、交往、消費和創造的需求依舊。
外賣、網購和海淘的數據依然能在很大程度上描繪消費活躍度。根據餓了么數據,與線下餐飲同步受到沖擊的外賣行業已快速復蘇,到2020年年底,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外賣活躍度已經基本恢復到上年同期水平;溫州、泉州、寧波等城市外賣活躍度同比增長。海淘市場下沉到了北方低線城市,消費渠道的多元化大規模普及。
城市人活躍度持續監測城市人對新事物的接納能力,今年新加入了來自阿里巴巴集團,由互動次數、觀看人次計算得到的直播活躍度指數。
直播帶貨擊中了價格敏感、工作節奏快的城市人痛點,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直播活躍度最高。昆明、石家莊等城市屬于享受在直播間發送彈幕但消費意愿不強的圍觀型的城市;而莆田、珠海、寧德等城市更傾向于直接消費,對直播帶貨的關注度較小。
夜間活躍度指數最能說明人們是否愿意走出去,這是檢驗城市恢復生機最直觀的方法。2020年兩度遭受疫情本土案例沖擊的北京,全年夜間出行人數同比減少了84萬,上海則增加了92萬。
夜間活動場所的統計數據顯示,受音樂現場演出普及、以脫口秀為代表的演出形式多元化等因素影響,上海以及西安、大理、成都等城市的現場娛樂演出場所增長較快。從酒吧看,北京、廣州酒吧數量增幅較大,成都酒吧有所減少,但總量高于2018年,仍是全國酒吧最多的城市。
D 生活方式多樣性
生活方式多樣性這一維度描摹了2020年城市人休閑、娛樂和消費的行為表現,也記錄了疫情之下休閑文化設施運營者的各異抉擇。
出門新鮮度指數衡量休閑生活場所的豐富度。得益于年輕人口加速向粵港澳大灣區流入,廣東三四線城市餐飲多樣性指數大幅提升,比如以本地美食聞名的潮汕城市,更受年輕人歡迎的外來菜系餐廳正在快速增加。
“撤離”從未成為這一年提供生活方式的城市空間的單一狀態。雖然幾乎所有城市的書店數量都在減少,但也有新興書店品牌開始進駐中國市場,或是加快拓店步伐。
2020年,全國電影票房總額跌去了近七成。按燈塔專業版數據,排名靠前的20個票倉城市平均每人全年在電影方面的消費額同比下降了35.96%。
不過武漢的電影消費力并未被同級別城市拋開。武漢在去年取得了近4.4億元的全年電影票房總額,票房總額仍保持新一線城市排名第4的位置不變。
馬蜂窩數據顯示,全國所有城市的旅行者全年出游目的地個數同比下降56.4%。但仍有38座城市的城市人在這一年積極邁開腳步出發去了超過300個旅游目的地。
Keep數據顯示,天津、鄭州、石家莊城市人在全民“宅家”狀態下更有毅力堅持健身。騰訊營銷大數據反饋,成都、杭州、西安市民保持了對體育資訊的高度關注。
城市人對生活始終保持熱愛,城市對生活方式多樣性的追尋便不會停止。
E 未來可塑性
在中國城市目前的梯隊中,能夠實現創業公司聚集,并驅動資本進入城市創新良性循環的城市并不多。產業創新對大多數中國城市而言是更能看得見、握得住的。
產業結構相對傳統的一批城市正在轉型的通道中,它們積累了一批優秀的本土企業。比如太原,從2019年到2020年,它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數量翻了一番,構成了城市主要的優質產業吸引力。
今年創新氛圍指數中增加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指數,它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數量及相關專利數量,評估城市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實力。無錫在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和新能源領域的企業數量都處于絕對領先地位。滄州、合肥和石家莊分別在新材料、新基建和大健康產業擁有更多的企業。
產業實力的提升還帶來了人。這里所說的人并不僅僅指大學畢業生和海歸人才,還是廣義上能夠參與城市生產的年輕人。人才吸引力中的新流入常住人口指數相對畢業生留存率、海歸就業指數等給貼近這種變化,在非省會二三線城市中,惠州、金華、溫州、無錫、中山、嘉興等城市新流入的常住人口排名更靠前。
年輕人的到來不僅體現在生產力上,他們更是城市消費活力的重要組成。要將制造業吸納的大量年輕人口轉化為城市物質財富的享受者,還需要城市的管理者從很多方面下功夫。京東大數據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相比于線上消費總量的快速增加,泉州、臨沂、徐州等制造業城市的消費升級品類的銷售額增長較為緩慢。
對比不同級別城市外來人口減量的占比可以看到,商業魅力指數越高的城市,能夠更好地抵御外界因素的影響,留住更多的人。
這也就是我們說的城市的韌性。在對全球城市而言都是極端惡劣的這一場生存挑戰中,城市機器的構建越復雜精密,越是慣常于將多元、開放、聯結和活力作為運行管理原則的城市,就越能夠釋放出城市最原始的力量。這種力量深沉扎實,又面向未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