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正在打磨稅收利刃,以收割跨國巨頭們避稅得來的暴利。
在加強稅收透明性問題上,歐盟各成員國與歐洲議會在時隔五年后終于達成一致。當地時間6月1日,歐盟各成員國、歐洲議會就強制跨國公司公開披露利潤和納稅信息達成協議。
根據協議,如果一家公司連續兩年在全球營收超過7.5億歐元(約合9.14億美元,58.3億元人民幣),必須公開在歐盟27國及其他20個“避稅天堂”的稅前利潤和所得稅等數據。
目前,該協議尚未正式生效,仍需要歐洲議會、歐盟理事會與各成員國政府批準,該程序將在今年下半年進行。成員國將有18個月的時間將該協議納入本國法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學教授趙永升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歐盟各成員國就稅收披露問題達成一致,將使得歐盟在稅收透明度上邁出重要一步。但是,有鑒于歐盟目前公司稅率較高,如果歐盟再在稅收問題上進一步趨嚴,跨國公司有可能重新考慮是否要將總部設在歐盟。信披是解決稅收不公平的方式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打擊“避稅天堂”——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
打擊企業避稅更進一步
在跨國公司是否披露在歐盟境內全部稅收一事上,歐盟各成員國與歐洲議會展開了五年的拉鋸談判。
歐洲議會負責該談判的首席代表雷格納表示,各成員國達成協議,響應了社會對提高稅收透明度的呼吁,為歐盟強化稅收透明度奠定了基礎。據歐盟相關機構測算,因企業避稅,歐盟各成員國政府每年損失約500億~700億歐元。
歐洲議會要求,在歐盟經營的跨國公司需要分國別披露多項經營數據,包括公司經營的性質、全職員工人數、稅前利潤、累計和已繳納所得稅金額以及累積收入。如果公司下設有子公司或分支機構,必須報告其存在。
歐洲議會還表示,不僅在歐盟27國內,跨國公司需報告在其他20個“避稅天堂”的經營數據。上述“避稅天堂”是列于歐盟避稅港黑名單上的歐盟司法管轄區,包括關島、美屬維爾京群島、巴拿馬、斐濟和薩摩亞等地。
在執法方面,歐盟委員會同日成立了一個名為“歐盟稅務觀察站”的機構,總部設在法國巴黎,由以研究企業避稅為名的法國經濟學家祖克曼教授領導。該機構將通過匯編數據、提供研究和分析,幫助各成員國打擊跨國公司逃稅和避稅的行為。
葡萄牙為當前的歐盟輪值主席國,該國經濟部長維埃拉稱,在克服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時,要求真正的財務透明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歐委會經濟事務委員根蒂洛尼則表示,所征繳的稅收將用于歐盟的公共收入,以支持疫后復蘇,及綠色和數字轉型所需的大量投資。
將對跨國公司帶來怎樣影響
通常而言,跨國公司會選擇在低稅轄區(或避稅港)注冊實體,將注冊地與實際經營地分開,這樣公司只需繳納注冊地要求的低稅收即可。
中國商務部《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的數據顯示,相較于法國、意大利、葡萄牙等國,瑞士(8.5%)、匈牙利(9%)、愛爾蘭(12.5%)等國公司稅率較低。對于高科技企業而言,愛爾蘭政府還有額外的稅收政策,其稅收優惠甚至可以低至6.25%。
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在相關報告中表示,歐盟強制稅收披露規則,將打擊稅務因素驅動的激進稅務籌劃與架構,在歐洲有業務的企業需要考慮其對現有架構和業務安排的影響。畢馬威還稱,披露要求具有追溯效力,企業需要提前準備申報或可能應當申報的安排或交易清單。
另一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安永則認為,歐盟關于稅務合規的要求日趨嚴格。企業需要及時評估是否在投資所在國觸發了強制披露義務,充分準備與交易相關的詳盡資料。
安永提醒,在細分領域中,科技企業可能受到的影響較大。近年來,以法國為首的歐盟國家一直在討論如何出臺“數字稅”,以打擊科技企業在歐的避稅、逃稅行為。
不過,在趙永升看來,科技企業受該協議的影響可能不會太大。其原因在于,稅收罰款相對于營收較少,且歐洲需要吸引跨國科技企業以發展科技行業。
他解釋稱,首先,歐盟及成員國已多次向科技企業處以數字稅罰單,一些企業也向政府征繳了未繳納的稅收。但是,與這些科技企業在歐的營收相比,這些稅款只是九牛一毛。
以臉書(Facebook)為例,去年9月,該公司同意向法國政府繳付1.06億歐元的稅款,以解決之前長達10余年的稅收紛爭,該稅款覆蓋的時間為2009年~2018年十年。而臉書2020年的年報顯示,該公司全年營收約為859.65億美元,約合706億歐元——換言之,十年的罰款還不及其一年營收的零頭。
“其次,目前歐盟并沒有科技巨頭,如果想發展互聯網產業,歐盟需要這些科技企業在歐開展業務。稅收一直是政府吸引外資的重要方式。與美國、亞洲相比,歐盟國家平均的公司稅率已經很高了,如果歐盟還出臺更為嚴厲的稅收政策,恐怕會使得這些科技企業離開歐盟。有鑒于此,即使歐盟各成員國就披露稅收一事達成一致,但也未必會有進一步行動。”趙永升表示。
如何影響低稅收國家或地區
不僅僅是歐洲,美國拜登政府也在推動公司稅制改革。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曾在4月表示,拜登政府將取消特朗普減稅法案中導致美國企業將利潤轉移到海外的相關條款。
耶倫表示,過去三年美國企業所得稅收入已降至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低水平。2020年許多美國大企業未繳納任何聯邦所得稅。
英國智庫公正納稅聯盟(Tax Justice Network)的數據顯示,全球36%的避稅都是在歐盟境內發生的,跨國公司將利潤都轉移到了愛爾蘭、盧森堡和荷蘭等低稅率地區。
與此同時,在歐盟出臺稅收透明舉措之際,經合組織也在談判,旨在徹底改革稅收規則,讓跨國公司在其運營所在國支付更多的費用。
美國政府則提議,將全球企業所得稅最低稅率提高至15%。
愛爾蘭政府在6月1日發布的經濟刺激計劃中稱,該國努力在經合組織框架中達成全球最低稅收協議,愛爾蘭目前12.5%的公司稅率符合談判所設立的標準。不過,愛爾蘭財政部部長多諾霍在4月份稱,對小國來說,稅收競爭是一個合法的工具。
當前的全球最低稅談判、歐盟稅收透明機制改革將如何影響愛爾蘭等低稅收國家?愛爾蘭投資發展局中國區總監張哲偉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各國政府)隨意調整和改變稅收政策,的確會對投資者的信心產生影響。
張哲偉解釋稱,愛爾蘭長期以來一直保持穩定的12.5%的企業所得稅政策,同樣,愛爾蘭透明的稅收體系也獲得了經合組織國家的認同。從這一角度來說,愛爾蘭將會保證稅收制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對于企業所得稅率對外國直接投資流向的影響,張哲偉認為,稅率僅是投資者考量的一個維度。“但是,企業所得稅不是海外投資者選擇愛爾蘭的最重要的原因。隨著英國的脫歐,愛爾蘭成為歐盟內唯一一個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通過愛爾蘭,企業可以順利地融入歐盟的大市場,利用歐盟的人才儲備以及開展面向歐洲市場的科技合作,這才是科技企業在選擇投資愛爾蘭時優先考慮的因素。”他稱。
最新進展是,七國集團(G7)的財經領導人本周將聚首,商議在擺脫疫情之際繼續支持本國經濟,并在7月就全球最低企業稅率達成“雄心勃勃的”協議。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