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人口外流和生育率下滑是經濟以及社會原因導致的結果,而非原因。因此,用鼓勵生育來解決東北經濟停滯問題,顯然是開錯了藥方,還有可能貽害無窮
文|李鐵 徐勤賢
編輯|朱弢
近期,第七次人口普查(下稱“七人普”)引發的話題中,東北人口的下降引發普遍關注。
很多學者提出,要通過鼓勵生育的方式帶動東北人口的經濟增長,進而刺激消費。在他們看來,拖累東北經濟增長,甚至導致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流出和生育率過低。在我看來,顯然這些觀點是經不住推敲的,因為東北人口外流和生育率下降所涉及的因素,遠超出了所謂生育率本身的范疇。
我們認為,東北地區人口外流和生育率下滑是經濟以及社會原因導致的結果,而非原因。
東北人口外流雖是客觀趨勢,但其實晚于中西部省份。
七人普的數據顯示,2010年-2020年的10年間,東北三省常住人口減少了1100萬。相比于其他區域和省份,東北地區人口的外流至少晚了十幾年(見表1)。
例如,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西部地區就出現大規模的人口外流現象。從那時候起,人們開始關注農民工進城和外出到東部地區打工。當時,全國跨地區流動人口的大頭來自于中西部地區。如今,原本人口大量流出的中西部一部分省份和地區呈現返鄉回流的趨勢。
東北地區人口外流與高緯度寒冷氣候有一定關系,但不具備強關聯。東北地區大概地處北緯40度至50度左右,世界上多數高收入國家均分布在這一緯度區間,比如,盧森堡、瑞士、法國、英國等,一些最高收入國家甚至位于更高緯度(表2)。
即使在發達國家中,那些高緯度國家都已處于前列,那么將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的滯后歸之于“高緯度”或“寒冷”,就顯然解釋不通了。也有一些醫學觀點認為,高緯度高寒環境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例如,高鹽、高糖、高油的飲食習慣和“貓冬”的生活習慣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但從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高的國家基本都在高緯度地區來說,這些觀點也值得商榷。
所以,對環境和氣候會導致人口外流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
東北生育率下降與人口外流、離婚率偏高等諸多因素有關。東北地區的離婚率在全國一直處于高位,2019年黑龍江、吉林、遼寧的離婚率分別是4.98‰、4.83‰、4.06‰,在全國31個省份中排在第2、第3和第6位。(見圖1)
離婚率高,意味著家庭不穩定,自然可能導致生育率下降,再加上年輕人口外流。很難想象,在種種客觀限制下,東北地區的生育率還有可能增加。
綜合來看,東北人口外流的主要原因還是經濟問題。我們研究人口問題時,基本上可以以一個地區或城市的人口流入流作為依據,來判斷這個地方的經濟變化。公認的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基本人口都是大量流入的,而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和城市,人口基本都是流出的。
更進一步,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東北地區的人口流出:
一是東北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全國排名不高。除遼寧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738元,位于全國的中位值以上,黑龍江和吉林都在中位值以下,分別為24902元和25751元(圖2)。
再來看另一個重要參考依據:民營企業的工資收入也影響著人口的流向。2019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分別為41821元、37627元和36674元,在全國除西藏外的30個省份中,遼寧、吉林、黑龍江分別位于倒數第六、第三和第一位。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就很好理解為什么人們會離開東北。從尋租的角度,顯然前往人均收入水平高的經濟發達地區就業,獲得更高收入的概率會更大,這對于個人來說,完全是一個理性的決定。
二是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無論從經濟總量,還是從人均GDP來看,除了遼寧的排名在中間位置,吉林、黑龍江兩省均是倒數前十(圖3、圖4)。因此,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對人口外流一個重要原因。
三是容納就業能力低。2019年工業大省遼寧的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達到全國最高;黑龍江、吉林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為3.5%和3.1%,分別位于第6位和第14位(圖5)。實際上,中國的民營企業目前吸納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因此,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所占比重,可能作為容納就業能力高低的一個判斷依據。而東北三省的私營企業數量遠低于江浙,私營企業占比也較后者低了10個-20個百分點(表3)。
說明:數據根據各省第四次經濟普查公報中按登記注冊類型分組的全省企業法人單位統計數量,兩大類分別是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而內資企業包括了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聯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營企業、其他企業。
四是東北地區中小城市規模和數量遠遠落后于經濟發達省份。如果與東部發達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人口大省進行比較,東北三省的中小城市數量顯然低于廣東、四川、河南和山東等人口大。ū4),更無法與江蘇和浙江比。
其實,能夠大量容納就業的并不止有大城市。例如,在廣東、江蘇和浙江,大量外來人口并不都是集中在大城市,更多是居住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即使在一些超大城市,也有相當多的農業轉移人口居住在主城區周邊的實體衛星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特大和大城市周邊的小城市相對發育完善的話,就會帶動更多的就業。目前東北地區的中小城市發展還存在著短板。
說明:表中數據包括城鎮建成區常住人口大于3萬的建制鎮數量。建制鎮數量根據《中國縣域統計年鑒(鄉鎮卷)》相關數據整理計算,設市城市數量根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城區人口”“城區暫住人口”數據整理計算。
五是近些年東北地區財政收入和稅收收入下滑形勢嚴峻。雖然在東北地區在上個世紀到本世紀初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稅收收入的增長速度較快(表5、表6),但是最近幾年增幅下滑嚴重,吉林和黑龍江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財政收入和稅收收入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公共服務水平。當公共服務能力下降或者是公共服務水平長期停滯的時候,當然會影響到人才的引進,也會導致城市人才的外流。東北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在各省份中處于相對領先的位置(表7),但因為沿海發達地區高度重視人才的引進,并給予各種社利待遇,從而吸引外部的人才流入。而對于東北來說,人才的流出也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看到以上對七人普數據以及對東北經濟狀況的分析,我們難以想象,還會有人相信東北人口減少是單純因為生育率下降。歸其根本原因,還是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收入水平下降,就業機會不足。當然還有值得研究的更深層次原因,包括觀念和體制的束縛。但無論如何,用鼓勵生育來解決東北經濟停滯問題,顯然是開錯了藥方,還有可能貽害無窮。
(李鐵為獨立經濟學家,徐勤賢為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研究員。)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