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化名)仍記得,幾年前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后,她正在某國家級高新區出差,打算想買瓶礦泉水,于是在路邊打開地圖搜索便利店。
“最近的一家都在兩公里之外,那一刻真的有點崩潰。”李麗無奈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高新區的社區少而且分布稀疏,兩公里腳程內幾乎沒有陰涼處。“那天三十多度,找到便利店的時候,我已經快中暑了。”
對于居住在新建居住區、城鄉接合部的城市居民而言,李麗的經歷極具代表性。不過,隨著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時代的到來,這一問題將迎來解決方案。
日前,商務部等12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下簡稱《意見》)。顧名思義,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就是要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附近就能便利消費,滿足購物、餐飲、休閑、文化、養老、托育、家政等種種日常生活需要。
未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將在城市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濤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這一理念的出現,折射出近年來中國城市規劃理念發展的轉型。“由過去強調發展效率,到現在強調以人為本和社會公平的轉變,不僅體現了城市發展的人文關懷屬性,也是中國城市發展的一個極具前瞻性的理念。”
尊重城市自然生長規律
《意見》指出,城市是試點實施主體,實行市長(區長)負責制。將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城市便民生活圈建設專項規劃,在用地、用房、財政、金融、營商環境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點解決居民消費難點痛點問題。
“實際上,城市就像一個有機生命體,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商業服務設施的集聚和商圈的形成不是人為規劃出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過程。如果你去翻2001版的上海總體規劃,就會發現當時的上海劃分了很多市級區級的商業中心,后來很多都無疾而終。”李濤說。
他以上海幾個知名商圈為例,進一步解釋了城市商業形態的生長過程。當時規劃的上海市級商圈中有一個叫四川北路,但在過去十年的實際發展過程中,四川北路逐漸衰退。與此同時,也有一批商圈的崛起超乎想象,比如楊浦五角場板塊和張江板塊。
“從本質上講,商圈甚至城市,它是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不是人為規劃出來的。也正因此,城市發展和規劃的思路需要轉變。不能憑空臆想,像烏托邦一樣打造一個藍圖,而要尊重城市自然發展。像商圈這類形態需要符合商業發展的自身規律,從人的需求、市場的角度、商戶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李濤說。
換言之,城市規劃的過程中,要思考哪些地區有人對商業的需求、哪些地區易于實現商戶的集聚并滿足商業行為的產生和發展。“這樣規劃出來的商圈和商業服務設施網絡才能符合城市發展規律,才能滿足市民的需求,這也是未來規劃方法轉變的一個重要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布局同時兼顧了新城建設和城市更新。根據《意見》,城鎮老舊小區、新建居住區、城鄉接合部小區將是接下來加強商業網點布局的重點對象。
對此李濤指出,縱覽國內外新城建設的經驗教訓,要想通過新城建設緩解大城市病,需滿足很多附加條件,包括和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的聯系,以及獨立配套服務設施和就業崗位。而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出現,也將為大城市的職住平衡問題帶來解決思路。
“我們看到,很多新城后來變成了‘窩城’。年輕人住在新城,就業還是在中心城區,鐘擺交通造成了巨大的通勤壓力,這也是當今大城市病的突出問題。新城讓人不僅住在這里,還要工作在這里,娛樂生活在這里,那一定要有相對獨立的、成規模的就業崗位。同時,新城的配套服務設施也要很充沛,這樣才能吸引人去居住。”
新建社區商業面積要超10%
對于社區店而言,新規也將帶來諸多利好。
《意見》中提出,將合理優化網點,打通“最后一公里”。支持盤活分散的社區空間資源,因地制宜配齊商業設施;支持有條件的社區改造提升商業中心、鄰里中心等各類綜合服務設施,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務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新建社區而言,未來還將落實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占社區總建筑面積比例不低于10%的規定,結合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做好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推動土地復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盤活存量房屋設施,增加商業網點用房供給。
“從選址來講,我們敢于嘗試進入新的商圈和小區,線上運營的優勢讓我們對于選址的包容性更強。”百果園集團副總裁焦岳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我們來說,從目前的商鋪物業的規范性、用電、前后臺面積等方面,下一步還希望有更加細化的指導。”
除此之外,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也將融入更多的科技手段。《意見》提到,拓展智能體驗,鼓勵應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驅動發展無接觸交易、智能結算、網訂店取(送)、直播帶貨、自助售賣等創新模式,拓展便民生活圈應用場景。同時,將實體店作為供應鏈合作的一環,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店配宅配融合,加快配置社區團購必備的冷鏈等設施設備,健全管理制度,保障食品安全和公眾利益。
以生鮮領域為例,其智能化拓展和供應鏈整合一直存在較多難點。對此,百果園創始人、董事長余惠勇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及靠近社區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門店是水果零售的最佳模式。
“百果園其實已經使用比較多的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協助我們更好的工作。比如智能訂貨,還有對我們會員的精準營銷。現在我們也在做一些新的探索,和一些科技企業進行合作,嘗試如何把他們的技術在水果行業做更好的應用。”焦岳表示。
強調“一店多能”和人文溫度
科技手段之外,“一點多用”“一店多能”更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這一未來城市形態增添了想象空間。
此次《意見》中提到,鼓勵“一店多能”,搭載代扣代繳、代收代發、上門服務、租賃等項目,通過跨界經營提高便民服務能力。未來的社區店甚至將承擔起娛樂、托兒、養老等多種功能和業態。
李濤告訴記者,同一設施兼容綜合功能其實是全球趨勢,目前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很多建設用地和立體空間都呈現出高度復合的功能。“這其實體現了城市規劃的彈性,就是面臨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留有足夠的空間,這是規劃轉型的另一個重要思路。”
不過在他看來,具體實施過程當中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說,各種不同的功能之間是否有消極影響?如果有消極影響的話,兼容性如何處理和管控?未來,包括建筑、消防結構、室外場地等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技術規范都要跟上,現在這些仍是空白的。”李濤說。
值得一提的是,人文關懷也是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強調的方向。例如《意見》提到,要照顧特殊群體,完善必要的無障礙設施,張貼便民生活圈導視圖,鼓勵設立為老年人服務的專柜和體驗店,保留實體店鋪面對面人工服務,支持現金和銀行卡支付,提供簡便易行、滿足老年人基本需要的服務方式。
與社區居民成為朋友關系、鄰里關系,或將成為社區店未來扮演的角色。
“我們的定位是有溫度的水果店。有些門店確實做的很好,尤其是一些老店,真的可以和社區居民變成朋友關系,我們一直在努力總結門店的優秀做法并在全國普及。目前,我們熊貓大鮮業務做線上預售,第二天線到門店自提,相當于把門店作為自提點。這些年也嘗試快遞等企業合作,會為騎手提供免費補給,通過社群幫助尋找失物、寵物等,還有幫助老人送貨、指路。作為社區門店,我們希望帶給社區更多的關懷,以及更多的參與。”焦岳表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