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支付、信用購物、遠程醫療等數字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逐漸普及,個人征信報告應用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央行二代征信系統升級上線后,社會公眾是對新版個人征信報告的理解如何?在“6·14信用記錄關愛日”來臨之際,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信”)進行了一項名為《你對信用記錄關愛有幾分?》的網絡小測驗(以下簡稱“測驗”)。
本次測驗共收集到367份有效答卷,受訪者來自全國22個省/直轄市,覆蓋了90后、80后、70后、60后四個年齡段。結果顯示,多年來經過媒體、金融機構以及社會各界對于征信知識的大力宣傳,公眾對于個人征信的相關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8成以上受訪者以及格分數順利通過測驗。但是在90后與60后受訪者中,有超過2成的人不知道可以免費查詢個人征信報告。這也與此前多地警方發布的“警惕征信欺詐”的通告相互印證。除此之外,捷信還在本次測驗中還發現了四個值得關注的征信常識誤區。
發現一:還款記錄將保存幾年?半數人不清楚。
此前,一代個人信用報告展示的是5年的逾期不良記錄和2年的還款記錄。二代個人信用報告在此基礎上,將還款記錄由2年延長至5年。在此次調研中,僅有56.3%的受訪者清楚這一信息,13.9%的受訪者以為是2年,還有29.8%的受訪者選擇了3年或半年,其中不乏90后人群。
還款記錄期限的延長,可以更好地揭示信息主體的信用,幫助公眾積累信用財富,促進獲得融資。相應的,時間更長,意味著征信有效期內還款情況記錄保持更久,捷信提醒,未來,每一個人都需要更加審慎地對待自身還款行為。
發現二:出具個人征信報告的是公安局和金融機構?三成老年人這么認為。
個人征信報告作為 “經濟身份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諸如貸款賣房、求職就業等社會行為,都會與個人信用報告中的信用記錄緊密掛鉤。然后在實際調查中,不少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仍不清楚個人信用報告的出具機構。21%的中老年人認為出具個人信用報告的機構是金融機構,還有7%的人認為是公安機關。雖然征信信息由金融機構上傳,但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才是個人征信報告的出具機構。如果不清楚這一點,一旦出現征信異議,中老年人往往容易因找不到正確的監管機構而求助無門,甚至會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今年“3.15”期間,銀保監會就要求重點關注“一老一少”群體,部署金融消費者教育工作。捷信也將繼續響應監管號召,針對中老年人的權益保護,持續開展多樣化的金融教育活動,為老人們筑牢“防護墻”。
發現三:什么是 “共同借款”?半數人理解有偏差。
測試結果顯示,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訪者可以正確理解夫妻債務中的“共同借款”,超半數受訪者理解仍有偏差。此前,不少人簡單地將新版個人信用報告中的“共同借款”解讀為“上午離婚下午買房成為過去時”。
其實,央行相關負責人2019年4月接受《證券時報》采訪時就給出了官方權威解釋 。央行會本著“尊重事實”原則,如實反映借款人負債情況。如果借貸人信息發生變化,如因婚姻狀況改變導致借款人由兩個人變為一個人,征信系統會根據金融機構提供的最新信息進行變更,所以此前的解讀并不絕對。
值得注意的是,二代個人征信報告自2020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查詢,其中“共同借款”作為新增的數據項格式還有待于下一步二代格式數據報送功能上線后,金融機構開始按照二代格式報送數據時才會展示。
發現四:中介結構能修復征信嗎?超4成人相信“能”!
雖然多數人知道應當妥善保管個人征信報告,但還有41.4%的受訪者相信“中介機構”能幫忙處理不良征信記錄。這也是“征信洗白”相關騙局屢屢發生的原因所在。
目前市場上號稱可以幫助修復個人征信記錄的中介公司并未受監管認可 。隨著“凈網2021”行動的順利開展,各地警方也陸續向公眾發出提示:警惕各類“洗白征信”“修復不良征信記錄”的騙局,尤其是不法分子利用公眾對征信常識方面的漏洞騙取錢財、甚至抹黑個人征信。當信息主體對自己的信用報告存在異議時,捷信建議相關人士一定要依法合規的維權,避免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本次測試顯示,年輕、低學歷人群對個人征信的了解相對更弱。但是,學歷越高并不意味著征信知識越豐富。在本次測試中,均分最高的是本科學歷人群為78分,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群的均分僅為75分。
作為負責任的消費金融企業,捷信一直致力于通過豐富多彩的公益活動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本次小調查就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公眾了解征信知識,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未來,捷信將繼續舉行一系列公益活動,共同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