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后,正值江淮地區秧苗初插之時,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油菜花依然爛漫。42年前,18戶小崗村農民在“分田到戶”契約書上按下了鮮紅手印,打響了中國農村土地革命的第一槍。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的改革是從安徽開始的。”鄧小平曾如是說。
1978年以來,安徽一直走在探索中國農地經營方式變革的道路上,從首倡“大包干”到率先啟動了農村稅費改革,從響應土地確權頒證到探索“股田”經營,從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到治理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保護糧食安全……而今的安徽農村已面貌一新,并在現代農業轉型中為“大包干”精神“造新血”。
窮則思變
至今仍在“當年農家”登臺表演的75歲老人鄧凡蘭唱了一輩子《鳳陽歌》,不過歌詞卻是隨著鳳陽的改革變遷一改再改。在這位從大饑荒年代一路走來的“花鼓老藝人”看來,“鳳陽花鼓”曾經是村里人外出乞討、賣藝謀生的手段,承載著貧窮和饑餓的記憶。
為度荒年,1978年秋冬時節,肥西縣山南鎮以抗旱、“借地度荒”為名,率先實施“包產到戶”,將集體的土地分別承包到農戶。無獨有偶,在鳳陽縣小崗村,“18個紅手印”又催生出 “大包干”(又稱“包干到戶”),即“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不過,對于當年的那批親歷者而言,改革最初,是“悄悄搞起來的”!耙呀浉F得不能再窮了,只要能增產,讓村民吃飽肚子,就值得一試!睍r任小井莊生產隊副隊長、如今66歲的何家貴在向第一財經記者談及當年那段經歷時,仍心有余悸,“幸好得到當時安徽省委的支持”。
在被地方政府認可后,“雙包到戶”在安徽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1979年底,安徽全省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生產隊,占全省生產隊總數的65.9%,而這些生產隊都實現大幅度增產。
到了1982年,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農村工作一號文件出臺,明確為包產(包干)到戶正名。兩年后,中國基本完成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自此,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正式確立。
“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志!绷暯娇倳2016年考察小崗村時,再次對當年的改革予以肯定。
42年來,“大包干”精神被當地村民踐行于方方面面,不斷變革農村人地關系,發展現代農業、文旅產業,走向鄉村振興。
“小崗村既有紅色資源,又有農業景觀,這些都是小崗振興的新動力(310328)!毙彺旅游投資管理公司常務副董事長楊永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現如今,“大包干”精神已發展為一種文旅品牌,而組建成的紅色旅游矩陣成為當地發展第三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小崗村景區游客總量達到115萬人次,綜合旅游收入2.6億元!笆濉逼陂g,小崗村累計接待游客近4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6億元。
轉型:從“包產到戶”到“股田”經營
進入新世紀,安徽農村又開啟了“新土改”。
為應對土地撂荒、低效經營等新問題,在小崗村和小井莊村,當年“分”到每家每戶的田地逐漸被重新“合”起來,并由村“兩委”牽頭,租賃給當地種糧大戶和外來企業,進行規模化經營,而這一“土地流轉”的方式在當地還有個頗具歷史演變色彩的提法,叫做“反租倒包”。
2000年,小崗村開始了第一宗土地流轉。當年全村十幾戶人家流轉了80畝地,用來發展葡萄種植。流轉合同寫著,“充分利用本地土地資源,加快經濟發展”。
200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提出“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并強調“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村莊、集鎮、建制鎮中的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
從所有權、承包經營權“兩權分離”,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小崗村的“新土改”步伐依然走在了全國的前頭。
“一切都順其自然!毙彺宕逦瘯敝魅纬滔Ρ鴮Φ谝回斀浄Q,“年輕一輩大都出去打工了,老一輩(農活)也干不動了,很多土地就荒在那里。”程夕兵已擁有近600畝流轉得來的農地,但隨著流轉的土地增多,程夕兵的煩惱也在變多!2014年開始有這個想法的時候,每畝地流轉費也就100元,甚至不要錢,到了2018年的時候,每畝流轉費就翻了幾番!背顺杀緣毫ν,有了地但沒拿到確權證、種了田但沒人管理、出產了有機大米但沒有叫得響的品牌……這些都成了程夕兵等新晉種糧大戶們所面臨的轉型陣痛。
很快,這些陣痛變成了安徽農村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現在全縣大概有十幾戶種糧大戶,大多實現了耕種收的機械化!背滔Ρf,靠著規;霓r業生產讓高標準農田改造治理成為可能。
然而,以小崗村為代表,安徽農村的“新土改”遠不止于此。
為了進一步調動村民參與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增加集體收入,2016年5月起,小崗村實施了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立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以小崗村將現有經營性資產和部分‘小崗村’品牌折算無形資產打包與創發公司進行股份合作,占股49%參與分紅”。
2017年,通過合作經營、品牌入股、招商引資等方式,小崗村集體收入達到820萬元,并使用村集體收入免費為村民辦理新農合、新農保等三項保險98.9萬元。
2018年11月16日,時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為小崗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頒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全國第一證。自該年起,小崗村連續四年分別為每名村民分紅350元、520元、580元和600元。
“下一步,關鍵還是要引導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因為鄉村振興從真正意義上來說,還是要激發內生發展動力。”小崗村黨委副書記嚴余山對第一財經稱。
“小龍蝦經濟學”
小崗村和小井莊村的農業合作社相繼成立,這為集中連片式開發和建設農業產業園帶來契機,但此時擺在兩地村民們面前的有一個兩難問題:如何在確保耕地、維護生態的同時,提升農業經濟效益,讓產業立起來。
不過,回過頭來看,解決之道早已孕育在兩地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中。
安徽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溫暖濕潤,而鳳陽和肥西均位處江淮分水嶺的丘陵地帶,易于蓄水,這一自然環境特征讓兩地成為稻蝦共作的天然溫床。
當第一財經記者來到小崗村小殷村民組的稻蝦共養基地上時,殷玉榮正在為夏季投放小龍蝦種苗做準備。
當地農戶中,42歲的她是為數不多的年輕血脈。2018年8月,殷玉榮牽頭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整合了500畝土地,其中200畝旱地種薄殼山核桃,300畝水田試點稻蝦共作模式。
“合作社選擇農作物的時候,要考慮經濟效益的長短結合,稻蝦共作無疑是土壤適配性最高、經濟效益最好的選擇!彼f。
而在200公里外的山南鎮小井莊村及周邊村落,稻蝦共作成了當地“三產融合”的重要推力。
干了5年稻蝦共作的60后孫先富,就是山南鎮“小龍蝦經濟學”的親歷者和實踐者。2017年,他以500萬元注冊資本成立了合肥萬豐生態稻蝦養殖專業合作社,并以稻蝦共作模式,打造出“浮頂山”稻蝦米品牌。次年起,“浮頂山”牌稻蝦米連續三年獲得全國漁米金獎,并成為全國唯一一個蟬聯三屆全國漁米金獎的稻蝦米品牌。
“去年,我們示范片畝產小龍蝦160公斤、水稻500公斤,畝產利潤在4600元!睂O先富說。
隨著稻蝦共作和蠶桑、太空蓮、精品水果為主導產業的產業園規模的擴大,休閑旅游觀光農業和農村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也在山南鎮悄然興起,“以旅代產”也推動了當地商貿市場的發展。截至去年,山南鎮共有商貿企業60家,商貿交易額近1億元。
事實上,在規;、生態化農業成長起來后,“三產融合”已成為安徽農村振興的主要思路,但具體到每個村落,“三產融合”仍是一場沒有范本的探索。
2004就定下了“發展現代農業、開發旅游業、招商引資辦工業”三步走戰略的小崗村,無疑是這場探索中的排頭兵。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小崗村的農旅融合發展潛力仍未充分釋放!卑不肇斀洿髮W中國小崗研究院陳旭認為,目前,小崗村發展中所遇到的瓶頸有三,一是土地資源潛能尚需進一步開發,部分勞動力流失;二是缺乏特色的休閑農業項目,村民融資受限;三是村民的一些經營發展需求仍然沒有得到充分滿足,進而限制了小崗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方面的發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