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在北京時間今天(13日)凌晨結束的歐洲杯B組兩場比賽中,芬蘭1∶0戰勝丹麥,比利時3∶0擊敗俄羅斯。
在丹麥對陣芬蘭的比賽中出現了令人揪心的意外狀況:29歲的丹麥球員克里斯蒂安·埃里克森突然失去意識倒地,在場上接受了搶救——這不禁讓人想起了18年前聯合會杯半決賽喀麥隆球員維維安·福倒在賽場上的那一幕。
好在,埃里克森經過搶救恢復了意識,目前情況穩定。
據人民日報,在這次急救中,AED扮演了關鍵的作用。
這個事件充分說明,心臟驟停這種突發疾病離我們真的并不遙遠。而能不能抓住心源性猝死的“黃金4分鐘”急救法則、實施快速的高質量心肺復蘇和除顫法將是能否挽救生命的關鍵所在。
“AED”怎么用?
AED是自動體外除顫儀的簡稱,有“救命神器”之譽。在生活中,你見過AED設備嗎?你會使用AED設備嗎?
近年來,我國心臟性猝死發病率逐年攀升,每年約有55萬心源性猝死病人,其中90%發生在院外,但是急救車往往無法在成功搶救心臟驟停的“黃金時間”趕到現場。由此,一種便攜式的、可供非專業人員使用的、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醫療設備——自動體外除顫儀(AED)開始被推廣。它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給予電擊除顫。
據統計,如果1分鐘之內通過AED對患者進行電擊除顫,救活概率為90%,每延遲一分鐘救活的希望降低7%~10%。
近年來,AED也逐漸走入我國公眾視野,北京、成都、上海、杭州、海口等城市已在重點公共場所推廣AED的配置和使用。但是,有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市民不會操作,也不敢嘗試,在一些配備有AED的場所,AED也常常淪為擺設。
事實上,AED中有語音提示,操作簡單,普通人經過一定的培訓就能夠掌握。嚴格意義上講,成年人都應該學會使用AED。
據人民網(603000,股吧)此前消息,有業內人士提出,除在公共場所大量鋪設AED外,還要廣泛普及急救知識及動員社會增強救援意識。只有讓更多人在緊急關頭“敢于上手”“熟練使用”,AED才能充分發揮應有作用。
其實,為鼓勵善意救助傷病,在我國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第184條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而在地方,杭州在出臺的AED管理辦法中,加入了“好心人條款”。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