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海淀區學院路街道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五研究所北側將違建拆除騰退后建起立體停車設備,解決周邊小區部分居民停車問題。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多年無法辦證的5萬多套房辦下了房產證,299個老舊小區啟動改造,17家全國性互聯網平臺企業整改網絡消費糾紛問題1782項……
今年,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北京市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的要求,把“接訴即辦”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主抓手,鎖定12345熱線反映的27個熱點民生問題開展“每月一題”攻堅。
不到半年時間,居家養老保障、無牌照電動三四輪車等15個方面的問題反映量下降,其中預付式消費退費難、教育培訓機構規范管理等7類問題訴求派單量降幅超10%。
●破解問題
近240萬元的工資討回來了
“我們今年春節后到大興區一個工地施工,但一直到4月份也不發工資,于是我打了12345熱線。”來自安徽的農民工張某介紹,他帶領的工程隊共117人,在大興區一個家屬樓工地施工,投訴之后,經勞動保障監察部門調查和調解,月底工資就發下來了。
大興區人力社保綜合執法隊干部宋阿迪介紹,今年4月陸續接到“12345”熱線、信訪、投訴舉報等渠道反映該區一項目欠薪,就立即聯合區住建委、屬地對涉事項目、單位進行約談、處置。經細致調查和調解,項目方很快將117名農民工2398182元工資全部支付完畢。
北京市勞動保障監察總隊副總隊長鄒鵬介紹,為保障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北京市集中出臺了一批文件,明確制度落實量化目標,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總包代發工資、實名制管理年底前實現100%全覆蓋,工程款支付擔保、工程款人工費分賬管理2年內達到全覆蓋目標。今年一季度,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覆蓋率87.8%、總包代發工資80.8%,實名制管理95.4%,分賬管理64.8%,工程款支付擔保28.4%。
與此同時,勞動保障監察部門還對1月至3月26507件訴求原始派單逐一分析,厘清工資與勞務報酬糾紛不同性質和解決途徑,開展接線員培訓,督促市區兩級行業主管部門共同促進服務業拖欠工資或涉報酬類訴求辦理。
在上述一系列措施之下,今年1月至5月,北京共查處拖欠工資案件3177件,為8539名勞動者追發工資10460.75萬余元。其中,查處用人單位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1989件,為4147名農民工追發工資5992.1萬元。5月,12345市民熱線反映拖欠工資或涉報酬類訴求8994件,與2月份相比下降29.3%,與3月、4月基本持平。
北京市將加大拖欠工資違法行為的執法檢查和行政處罰力度,確保“七一”前實現政府投資項目“零欠薪”、其他欠薪案件動態清零。
●專項機制
專項治理27個民生難題
對欠薪問題一系列措施和超常規措施的推出,源于北京市今年推出的接訴即辦“每月一題”專項治理。
近年來,北京市12345熱線接訴即辦已積累來電超千萬次。年初,相關部門梳理出市民反映最集中的12類主題27個民生痛點、治理堵點,部署開展“每月一題”專項治理。
這27個問題中,有房產證難辦、網絡消費糾紛、老舊小區改造推進難等,都是群眾反映最強烈、最突出的問題。
對這27個問題,北京市委相關部門同時部署、整體推進。每月圍繞1個主題、選取2-3個具體問題,市委主要領導重點聽取匯報,分管市領導牽頭調度具體問題,市委深改委接訴即辦改革專項小組每月召開專題會,開展專題研究,提出改革措施,實施全程督辦,推動問題解決。
“27個問題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而且各有各的難。”市委深改委接訴即辦改革專項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主動治理、未訴先辦的重要抓手,“每月一題”對27個民生問題分成三類予以解決:用“改革”破解民生類難題,用“治理”解決普遍性問題,用“整治”解決反映突出問題。
“每月一題”實行清單式管理、項目化推進。北京市12個主責單位和54個配合單位對27個具體問題均制定了“一方案三清單”,即一個解決方案和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政策清單。
北京市政務服務局副局長孫舫介紹,從群眾訴求量觀察,截至5月底,27個高頻難點問題中,15個問題的12345市民訴求派單量環比下降。其中,普惠幼兒園入園、居家養老保障、無牌照電動三四輪車、預付式消費退費難、教育培訓機構規范管理等問題下降超過10%,成效明顯。
在“每月一題”任務清單全年603項任務中,275項任務已經完成,占全年目標的45.6%;60余項今年擬出臺的政策已出臺31項,占年度目標的47.7%。
●改革路徑
從“一號改革”到“每月一題”
“每月一題”是北京市委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的持續深化延伸。
作為北京市委2018年一號改革課題,“吹哨報到”重點破解“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的問題,通過賦予街鄉權力、下沉工作力量、開展內設機構改革,著力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治理體制。
北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徐穎表示,“吹哨報到”改革樹立了到一線解決問題的導向,各級圍著基層轉、圍著群眾轉,形成解決問題的合力。
徐穎說,將“吹哨”主體從各街鄉延展到群眾,實質上群眾的訴求就是哨聲,報到就是向群眾報到,以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經過2019年到2020年兩年的探索,已形成全市統一的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受理平臺,建立了響應率、解決率、滿意率為核心的考評機制。
今年1月8日,北京市首次發布接訴即辦改革工作年度報告:2020年,12345市民服務熱線全年受理量突破1100萬件;近450萬件訴求派單到各機構辦理,中心城區辦理量近六成。
經對接訴即辦大數據的分析研判,北京市委從兩個方面對集中區域、高頻問題進行主動治理、源頭治理,推進“未訴先辦”。
經過督導治理,截至今年5月份,有13個街鄉鎮達到“降量、提率、脫低”要求,退出市級督導,16個街鄉鎮連續一年接訴量未進入全市街鄉鎮前十位,近八成需市級協調解決的事項已解決或有解決方案,一批群眾訴求集中的難點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得以破題。
為加強對“接訴即辦”改革的組織領導合力,2021年1月,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增設了市委深改委接訴即辦改革專項小組,小組成立后首個重磅任務就是“每月一題”。
徐穎介紹,接訴即辦“每月一題”是今年“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北京特色,體現的是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每月一題”推進半年多來,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健全政策法規,取得較好成效。截至5月份,27個問題中有15個問題訴求派單量有所下降,其中,下降超過10%的有7個,成效明顯。
新京報記者 沙雪良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