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馬來西亞再次出現一個小高潮。
6月15日,馬來西亞衛生部發布新冠疫情數據,過去24小時,馬來西亞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5419例,累計確診667876例。
同在當日,馬來西亞總理穆希丁發表電視講話,公布了其政府制定的四階段“國家復蘇計劃”。目前,正處于該計劃的第一階段,即實施的全面行動管制令階段。
面對這一情況,許多馬來西亞籍、在中國留學的學生們難免心焦:他們中很多已經超過1年未能返回中國的大學上課。同時,畢業生們也因為疫情的緣故,導致很多想要在中國就業的留學生“想留難留”。
剛剛在寧波諾丁漢大學創業創新管理專業畢業的碩士生李慧湘(馬來西亞籍留學生,以下采訪均是馬來西亞籍留學生)坦言,她2020年返回馬來西亞過春節,然后就在當地滯留至今。在這期間,她嘗試在中國找過工作,但大部分公司考慮到疫情導致外籍人士入境遙遙無期,最終拒絕了她的就業申請。
更高的薪資水平、較好的發展機會等,是很多馬來西亞留學生們期望留在中國就業的關鍵因素。
華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的羅振庭表示,他的工作崗位,在中國月薪可達1.5萬,即使扣除所得稅也能到手1.2萬左右。“而理工類的崗位在馬來西亞底薪約2000林吉特(約3112元人民幣,6月16日上午9時匯率計算,下同),加上加班費可能介于2500至3000林吉特左右,二者相差了3至4倍。
希望留華就業的留學生們
數據顯示,中國越來越吸引馬來西亞籍留學生前來。
根據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的數據,截至2019年3月,前往中國大陸留學的馬來西亞籍學生有近9500名。相較2018年3月約8000名的馬來西亞籍留學生,赴華深造人數有了近20%的增長。
羅振庭認為,馬來西亞的教育資源有限,各高校在世界的排名,相對中國的名牌高校并不高。加上中國的各類獎學金相對多,最高可以本科4年學費全免,自己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選擇來華深造。
現在,另外一個因素也成為吸引馬來西亞籍留學生來華的重要一環:更好的就業環境,包括薪水、發展機會等等。
在這一點上,曾經返回馬來西亞工作的陳可慶頗有發言權。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很喜歡中國,也曾和友人一起了解中國的經濟和教育,覺得不錯就一起到上海念了兩年大學。
陳可慶在上海交通大學畢業之后,曾經選擇回到馬來西亞工作,但是最終還是回到中國。他的同屆馬來西亞籍留學生中,最終只有25%成功留在中國工作。“選擇在中國工作,很多人是喜歡所在城市的節奏和生活。同時,我們也會認為在馬來西亞不會有像在中國那么好的發展。”
據陳可慶介紹,他滿意目前的薪資福利,最新一份工作在中國的薪水在16000-20000元人民幣/月。
和陳可慶一樣,一些馬來西亞籍留學生,在馬來西亞工作之后,不少人也想重新返回中國就業。尤其是在中國學習的期間,馬來西亞籍留華生們了解并熟悉當地的文化和生活節奏。
“同屆友人考慮到在馬來西亞的工作機會相對較少而想留在中國就業。即使是早年畢業的學長和學姐中也有不少想要回到中國就業。返馬后,他們才發現相關專業在馬找工作總會碰壁,所以也有聽說一些學長和學姐打算在疫情好轉之后再到中國就業。”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本科畢業的王妍穎說。
羅振庭也在對比中國和馬來西亞的就業情況后,發現中國的大環境在逐漸變好,更有發展潛力。相對地,馬來西亞的就業環境不太理想,機會少且發展空間小。在馬來西亞企業能提供最好的待遇或許是在中國的最低待遇,落差很大。
“在馬來西亞的工作內容在技術上相對中國簡單很多,我一共三個月的試用期,到了第三個月我就可以獨立處理項目的80%了。”羅振庭表示,但是,馬來西亞的薪水只有中國的1/4甚至1/5,發展前景也不如中國。
羅振庭的情況并非個例。據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后了解到,馬來西亞給大學畢業生的薪水往往在2000-3500林吉特之間,而且由于產業鏈的問題,當地很多企業很難提供持續上升的職場空間(尤其是理工科)。更多的薪水和就業機會,也使很多正在中國就讀的馬來西亞籍留學生希望留在中國。
暨南大學新聞專業大二學生的葉文琪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自己在畢業后想留在中國發展,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發展機會較多,可以多方面培養專業能力,職場上也有更多崗位選擇。此外在華就業的經歷也能讓她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
“確定了想要前進的方向,我在當下的大學階段便開始累積知識儲備,為畢業后的就業做好前期準備。”
疫情下的沖擊
盡管留在中國就業成為很多馬來西亞籍留學生的計劃,但是計劃不如變化快。很多人的學習和就業計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
一些仍然在學習的馬來西亞籍留學生們,已經超過1年無法返校上課。對他們來說,除了失去課上互動的機會,任課導師需要兼顧線上線下的教學,或因網速出現卡頓或現場收音不佳等問題,導致整體學習效果不甚理想。
但是,另外一些馬來西亞籍留學生受到疫情的影響更大,這就是即將畢業或者已經畢業,希望留在中國工作的馬來西亞籍留學生。
李慧湘就是一例,由于至今留在馬來西亞無法返回中國,她沒有辦法找到中國的工作。
“我申請中國大學的碩士課程時就決定要留在中國工作了,讀研期間欲望更強烈。我很喜歡中國的環境,各行各業快速發展,就業機會多,加上中國的外籍就業環境是友好的,很多一線城市都非常國際化,對于我們會讀寫說中文的馬來西亞華人來說,很有親和力。”李慧湘說。
她表示,盡管目前在馬來西亞經營自己的女裝電商生意,期間也留意中國的就業機會以及各行各業的最新動向。
羅振庭在中國的就業計劃也受到很大沖擊。在返回馬來西亞并無法回到中國之后,他最開始沒預料到疫情會持續這么長時間,從事過短期的家教和服務員等工作,最后意識到需要長期滯留馬來西亞,便在2020年7-9月份陸續投馬來西亞相關公司的簡歷。
“但以我的家鄉柔佛新山為例,像是銷售、壽險等服務業的招聘需求遠遠大于需要專業知識的崗位,我認為這是當地就業市場的畸形。”羅振庭說。
王妍穎也是受到沖擊的一員。她表示,在大二、大三期間的實習,便有了留在中國工作的想法。當時的考量是,自己比較熟悉中國對幼兒的培養方案及教育內容,也更了解其中的教學流程,擔心回馬后,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針上和同事會有出入,所以決定留在中國工作。
但是疫情,加上此前找工作的不順利,她最終回到家鄉馬六甲一所幼兒園擔任幼教。
“中國的幼兒園考慮到我只是留學四年,可能對中國近年整體的教育發展并不是很熟悉。加上外籍同學沒有檔案,無法追溯個人的學習歷程,即使提交了所在國的相關學歷證明,也很難和中國的水平做對比。種種原因,都是在找工作時會遇到的挑戰。”王妍穎表示,有機會的話,她還會選擇到中國工作。
如何打通在華就業“關卡”?
也有一些馬來西亞籍留學生,此前成功留在中國工作,比如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基礎博士嚴利依,目前在北京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做醫藥研發。
她表示,盡管已經成功在華就業,但過程也實屬不易。因為外籍身份,很難進入公立醫院或學校、研究院工作,而在中國恰恰是這兩個地方提供了中醫專業最多的就業崗位。最后,她唯有退而求其次,選擇到私立機構或企業工作。
“我認為,外籍需要利用自身優勢,而單位也要尊重并珍惜外籍人才。”嚴利依說。
陳可慶則認為,申請在華工作簽證的繁瑣,是他就業遇到的障礙。“一般小公司大多沒有辦理外國人工作簽證的經驗,也不會花費時間和精力幫外籍申請工作簽證,而大公司相對比較愿意聘用外國人,辦簽證也比較方便,但還是更傾向于招聘中國籍人士。”
羅振庭也表示,他遇到的問題多是工作簽證的申請。“我遇到的企業單位一般對馬來西亞華人更放心,加上有大學替我背書,在校期間也有相關的實習工作背景,畢業后甚至已經談好就業相關安排,只差簽訂用人合約,想著春節假期回來再處理,沒想到遇上疫情,耽誤了這么長時間。”
目前,他有在中國繼續讀研的計劃,打算先就業幾年,湊夠學費后繼續深造,也建議學弟學妹們在校期間便明確自己未來的方向。
嚴利依也對馬來西亞籍留學生表示,如果想留在中國工作,首先確定擇業方向,是傳統行業還是新興行業。據她了解,傳統行業壁壘多、門檻高;新興行業相對自由一些,沒有那么多限制。
“整體而言,就業且獲得工作簽證相對較不易。現在本科畢業的同學需要海外有一年的工作經驗才能申請到工作簽證,研究生畢業的同學也要找到適合的工作單位才能解決簽證問題。”嚴利依說。
她希望社會組織、高校、大使館和機構能多給予幫助,包括校友會的學長學姐可以多分享自己就業經歷的故事和擇業方向;商會可以將優秀的畢業生推薦給有用人需求的企業單位;高校和大使館也可以多為有意向留華就業的同學建立有效渠道,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接觸到合適的工作機會,協助工作簽證的申請;學生本人也應該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拓展人脈。
陳可慶建議在華的馬來西亞籍留學生,爭取在畢業前通過實習后轉正,并盡可能參加校招,多留意有意向的企業網站或微信公眾號,以增加求職的成功率。
王妍穎則認為,同學們可以趁大學在讀期間通過實習了解在華就業的要求,同時可以向師長透露自己有在華就業的意向,請老師幫忙引薦,或向成功在華就業的前輩們請教經驗。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