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下棋、孩童“騎馬”、青年健步走,綠樹環抱的口袋公園,是大興棗園小區新晉的“網紅”打卡地。“一老一小都找到了樂園。”住了20來年的居民史國英喜不自禁,就盼著早日啟動樓體改造。
對居住品質的追求,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別是對北京這座超大城市來說,作為“民生改善綜合體”的老舊小區改造,意義重大。2021年,“老舊小區改造推進難問題”納入接訴即辦“每月一題”重點解決督辦事項。截至6月18日,已有299個老舊小區加速納入改造清單,可惠及15.9萬戶老樓居民。
大興試點先引資提升后改造
上世紀90年代初建成的棗園小區,是大興區首批成建制的商品房社區。隨著一戶戶居民在此安家落戶,棗園小區壯大成為擁有1.3萬人口的超大規模老舊小區,公共配套不足的“短板”由此凸顯。
“過去,小區里連個坐著聊天的地方都沒有,距離最近的菜市場要步行20分鐘。”史國英說。
清源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徐剛統計過,12345“接訴即辦”最集中的三類問題,有兩類都與社區公共服務有關:一是停車位等公共設施不夠用;二是為老服務等便民設施跟不上。
“為群眾辦實事,急群眾之所急。”經反復調研后,大興區決定,以清源街道棗園小區、興豐街道三合南里社區為試點,突破傳統社區物理空間邊界,跨區域統籌引入社會資本愿景集團,在小區進行老舊小區改造之前,由其先行投資約6800萬元,對公共區域的環境進行綜合提升。
口袋公園、主食廚房、社區便利店、廚余垃圾處理站、共享菜園……仲夏時節,一年前的提升方案從紙上變為現實,棗園居民也感受到老舊小區的新生機。“群眾的事得讓群眾商量著辦。”棗園社區居委會主任李茂會總結引入社會資本的經驗,就是繃緊環境、民意和活力這“三根弦”,通過22次“拉家常”議事會,讓居民全程參與。
更讓居民歡喜的是,棗園小區已納入2021年北京市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清單,計劃年內啟動樓體節能、樓內上下水等的改造。
299個小區加速納入改造清單
為政之道,民生為本。
老舊小區改造是居民訴求集中的共性問題,亦是解決基礎設施陳舊、整體環境落后、生活出行不便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民生改善綜合體”。然而,面對數量眾多的老舊小區,誰先改、怎么改、資金從哪來,都得全盤考量。
大興區住建委副主任孫洪宇說,大興區2000年底前建成的本市產權老舊小區共486萬平方米,涉及12個鎮街、118個小區,都得在“十四五”期間完成改造,“一個小區一個專班,做好明細賬,應改盡改,能早改不晚改。”每月25日,大興區都要組織召開一次區級例會,12個鎮街帶著老舊小區改造中的問題和困難前來,現場討論、現場解決。
西城區則計劃用4年時間完成“十四五”期間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今年的目標是31個老舊小區、52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
從全市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繁重。僅今年一年的任務清單就創新高:新確認400個小區、1500萬平方米;新開工300個小區、1100萬平方米;新完工100個小區、400萬平方米。
“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就是要盡早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市住建委房屋安全設備處處長張寶超,近期一直在研究審批效率如何再提高,手續辦理時間能不能再壓縮,支持政策還缺哪一環。
自“老舊小區改造推進難”納入接訴即辦“每月一題”以來,作為主責部門,市住建委加快申報流程,已先后確認下達2批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清單,共涉及308個項目、299個小區、2072棟樓,改造建筑總面積達1240.7平方米,可惠及15.9萬戶居民。同時,形成了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一方案三清單”,即一個解決方案和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政策清單。
建立長效機制將“小事”辦實
豐臺區明春東園小區,建設于上世紀90年代初,為自備井供水,未接通燃氣,樓體也沒有節能措施,居民實際居住體驗較差。“本著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原則,我們正申請將明春東園小區納入2021年老舊小區改造名單中。”相關負責人說。
未訴先辦、高位推動解決民生難題,不是每個月解決完兩三個問題就結束了,而是要集中抓、持續抓,既看進度,更看實效。
制定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技術導則;制定優化和完善工程招投標的指導意見;完善危舊樓改建配套政策;細化存量房屋設施改造的規劃土地支持政策……老舊小區改造政策清單中一項項限時完成的任務背后,是建立長效工作機制的謀篇布局,也是將“小事”辦實、實事辦好的堅定決心。
張寶超介紹,力爭于“七一”前確認下達今年第3批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清單,完成全年400個小區的確認任務,并督促各區完成工程質量“回頭看”整改事項,努力實現“小事不出社區村、大事不出街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