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為加快音樂城市建設、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擴內需促消費,北京市搭建北京國際音樂產業大會(以下簡稱“大會”)品牌活動平臺,旨在樹立行業發展風向標、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加快科技賦能轉化應用。為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北京市出臺推動音樂產業繁榮發展專項政策、發布中長期規劃,將打造音樂城市作為重要目標之一,并將激勵優秀原創音樂作品、加快音樂科技融合創新等作為重點工作,鼓勵互聯網平臺開發、聚集、推廣原創資源,積極引導、激活創新活力。在政策引導、平臺孵化及多方支持關注的共同推動下,AI+音樂結合古都北京中軸線文化的創作推廣計劃《AI樂中軸》在大會期間隆重推出,作為大會音樂+融合計劃,音樂+科技發展,音樂+文旅消費的重要項目落地。
恢弘磅礴、襟山帶川的北京,以縱貫南北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為主干,形成了猶如匯聚千年文明精華的參天大樹。在這條巍巍壯觀的中軸線上,點綴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建筑構造獨樹一幟、色彩設計神秘獨特,文化內涵厚重深刻;它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農耕文化、天命意識及藝術審美融為一體;它就是流光溢彩,別具一格的天壇。
天壇,位于中軸線最南端,始建于明永樂年間,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場所,作為現存的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祭祀建筑群,它利用建筑語言充分表達古人對人與自然的樸素理解,同時又將文化、科技和藝術融合成極致的審美體驗,震撼人心。
(圖為祈年殿)
以音樂帶動文旅消費發展,為更好地推動數字文旅發展的時代使命,合力打造北京音樂城市,推動中軸線文化的宣傳,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北京國際音樂產業大會推出AI+音樂結合古都北京中軸線文化的創作推廣計劃《文脈中軸—AI樂中軸》。分別于春分、芒種時節上線的《春啟正陽》《耀染先農》兩首歌曲一經問世,便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多家官方媒體轉載發聲,相關曝光量及觸達人次破億。
6月21日夏至時節,《文脈中軸—AI樂中軸》再次推出第三首單曲《天壇詠樂》,用AI音樂向世人展現雄偉神秘,瑰麗大氣的天壇及其背后深刻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天壇詠樂》以輕快活潑的樂曲風格與天壇端莊厚重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在“反差萌”的創作張力中,打破公眾對天壇的刻板印象,用音樂表達天壇的浪漫又雄偉,自由又莊重的復雜一面。同時,天壇的加入令文脈中軸IP的古建群像再次擴充,文脈中軸世界觀更為完整宏大。
夏至已至,《天壇詠樂》將如何用歌聲重溫江山如畫,劍氣如虹的繁華故夢;展望天地廣闊,澎湃不息的盛世恢弘,請你帶上耳機,來一段縱橫600年音樂之旅。
叮咚!天壇向你發出邀請
等你傾聽動人聲音和傳承故事
天壇居皇家壇廟之首,國家祀典中大祀之首。作為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壇域北呈圓形,南為方形,寓意“天圓地方”,全壇主要建筑集中于內壇。
內壇分為南北兩部。北為“祈谷壇”,用于春季祈禱豐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為“圜丘壇”,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巨大的圓形石臺,名“圜丘”。兩壇之間以長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橋相連,共同形成一條南北長1200米的天壇建筑軸線。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