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錢袋子又緊了?網貸詐騙要提防!近兩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多地網警發布網貸防騙提醒,借道互聯網,如今網絡詐騙手法花樣百出、日趨復雜,市民稍不注意就可能上當受騙。
根據牡丹江網警巡查執法6月22日發布,近期有不少消費者接到陌生貸款推介電話,按對方指示操作申請貸款,被對方以收取保證金等費用為由被詐騙;也有消費者收到貸款短信,點擊鏈接網址按指示操作,被騙11萬元;還有消費者通過陌生網友介紹,在某網絡平臺貸款,被騙數萬元……
以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的李民(化名)為例,近日他手機接到一條推銷貸款短信,他正好有貸款需求,于是便點擊短信鏈接下載安裝了“微*貸”App,注冊成功后,李民按上面提示提交了貸款申請,可沒一會,接到自稱是“微*貸”客服的電話,稱其填寫提現銀行卡號有誤,導致貸款資金被凍結,需要申請“解凍”。
事后,“客服”讓李民下載了一款名為“暢聊”的App進行語音通話,提出需繳納一筆3萬元保證金才能解凍,繳納保證金之后會同貸款一同返還給李民。未懷疑真假的李民按指示向對方指定賬戶轉了3萬元,隨后,客服又以需繳納解凍費、刷流水等理由繼續讓李民轉賬,最終,李民才意識到自己上當受騙,于是報警求助。
金融科技專家蘇筱芮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前,網貸詐騙案屢禁不絕,主要是其中的一些手法進行了“升級”,新型網貸詐騙主要特點有:一是手段隱蔽,通常為1對1詐騙,擁有專門包裝與話術;二是組織嚴密、分工明確,詐騙團伙也進行了“數字化升級”,隊伍中甚至不乏技術骨干甚至高材生;三是黑灰產業鏈復雜交錯,此類詐騙背后牽扯的黑灰產包括非法出售、出租銀行賬戶,非法語音群呼等。
需要注意的是,從網貸操作步驟來看,一般是詐騙分子通過網站或者電話套出身份資料,由所謂的“客服”引導完成注冊,然后假裝審核額度或者審核提現,審核完后提醒用戶去網站提款。然而,問題也往往出在這個環節,這時,所謂的“客服”會提醒用戶款項被凍結,需要繳一筆審核費解凍,審核費需要打到某一個私人賬戶上,但受害者一旦打錢,對方就完成了詐騙手段,轉身失聯。
目前網貸詐騙分子主要緊盯哪類人群?據河源市反詐中心介紹,從性別分析來看,目前受騙者男性居多,有317宗警情中男性受害者211起,占比67%,女性受害者106起,占比33%。
從年齡分析來看,受害群體多為“80、90后”,分別占35%和34%,該年齡段人群熟悉互聯網生活,有網絡支付的習慣,成為網貸詐騙主要受害群體;另在受騙職業分布上,受害群體多為對資金有需求的個體商戶、無業、學生或自由職業者。
值得一提的是,臨近畢業季,部分電信網絡詐騙分子盯上了剛踏入社會的畢業生們。6月23日螞蟻集團開設的金融消費科普課程“金融小課堂”上,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提醒,畢業季騙子最慣用的手段,是利用找工作、發論文等熱點來騙錢,學生們應提高警惕,千萬不要給陌生人轉賬匯款,尤其要 “警惕網戀、炒幣騙局”等。
此外,牡丹江網警巡查執法6月23日也發文提醒,最近“校園貸”詐騙套路有了新變種,重點目標還是已經畢業的大學生,主要套路是以 “影響個人征信”為借口,編造謊言稱受害者有貸款記錄,引起受害人恐慌心理,并引導對方通過轉賬方式消除可能產生的征信問題。由于受害人擔心所謂的“征信”影響前途,因而更容易輕信受騙。
蘇筱芮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要想避坑,消費者首先要注意保護好自身的個人信息安全,避開釣魚網站、釣魚短信;其次要警惕不明來電,對于要求提供賬戶信息的電話保持警惕;最后則是要認準官方熱線,如有疑問可先掛掉電話再與官方核實聯系,應警惕0元購、免息貸款、貸款注銷等典型詐騙。
警方同樣提示,看緊錢袋子,消費者切勿相信各類電話、短信、QQ、微信等形式的貸款廣告;需要申請貸款時,到正規貸款機構申辦貸款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并且正規機構都是公開營業場所,有公開聯系方式和營業執照等,在進行信用貸款時還需要相關手續,比如申請人的身份證明、工作證明等材料。最重要的是,銀行、正規貸款公司不會要求借款人在申請貸款前就支付會員費、保證金等各類費用。
“若不幸被騙,一是要保留各種材料證據,二是穩住情緒,想辦法繼續與騙子保持聯絡跟周旋以便收集更多線索;三是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處理。”蘇筱芮說道。
北京商報記者 岳品瑜 劉四紅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