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后歆桐
[ ICE美國銀行指數顯示,上周三,投資級企業債券與美國國債的利差下降0.02個百分點至0.87%,為200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
由于投資者越來越相信近期的通脹上升不會阻礙美國經濟復蘇,美國企業債與美國國債之間的利差已降至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
即使上周美聯儲表態比預期的更為“鷹派”,企業債和國債的利差也并未因此大幅擴大。
一些分析師認為,隨著經濟持續復蘇以及未來利率上行,垃圾債的表現可能會優于投資級別企業債。但也有分析師認為,垃圾債提供的額外收益未必能彌補其隱含的高風險。
投資者信心高漲
在上周的美聯儲利率決議中,美聯儲官員均對美國經濟復蘇持樂觀看法,并暗示將逐漸退出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危機措施。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還表示“穩定價格是我們兩個任務中的一個”。
對于美國企業債投資者而言,美聯儲的上述表態意味著經濟復蘇可持續且通脹可控,這進一步增加了投資者對企業債市場的信心,令投資級企業債、高收益企業債及垃圾債與美國國債的利差均降至多年新低。
ICE美國銀行指數顯示,上周三,投資級企業債券與美國國債的利差下降0.02個百分點至0.87%,為200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同日,垃圾債與美國國債的利差也下降0.05個百分點至3.12%,超過2018年10月時創下的低點。
上述利差的降低意味著美國企業債投資者對該市場信心位于多年高點。今年4月中旬至5月,由于對通脹上升失控的擔憂一度令這一利差變大。而近期,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則開始接受美聯儲的觀點——通脹僅僅是暫時的。
“美聯儲一直在輸出‘通脹是暫時的’說法,為企業債投資者提供信心。”簡明資本管理公司(Concise Capital Management)的首席市場策略師米勒(Adrian Miller)稱,“最終,企業債券投資者變得更為關注強勁經濟增長預期(而非通脹)對企業債的影響。”
數據提供商Refinitiv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約有373家評級較低的企業發債融資,其中也包括美國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和郵輪運營商嘉年華(Carnival)等受疫情重創的企業。這些企業共籌集了2770億美元資金,融資增速創歷史紀錄,較上年同期水平增長60%。
路博邁(Neuberger Berman)的固收部門首席投資官泰克(Brad Tank)稱:“現在金融市場上似乎有兩種類型的資產,一種是符合美聯儲大規模購買條件的資產,另一種是不符合條件的資產。”
他認為,從許多指標來看,盡管美聯儲在6月初就表示將開始拋售其在疫情期間累積的近140億美元的企業債,但美國企業債目前仍處于“合格”陣營。
尚渤投資管理公司(Thornburg)董事總經理兼基金經理王磊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則表示,這是投資者出于投資組合再平衡所做的一個艱難的選擇,并不完全意味著對企業債市場的信心。
“一方面,美國股市從歷史角度來說估值已經偏高,波動性也比較強,投資者同時還有對美國通脹的擔憂,對地緣政治的擔憂,使得投資者從資產配置、避險角度轉入債市。另一方面,投資者也要追求回報,就會選擇收益率相對高一些的企業債。”他稱。
垃圾債表現將優于投資級企業債?
雖然如此,但一些市場人士還是認為,在美聯儲支持性貨幣政策最終將收緊的情況下,美國企業債市場也無法完全不受恐慌情緒的影響。
而就近期來看,部分分析師認為,在接下來高增長、利率上升的環境中,垃圾債的表現會優于投資級別企業債。
BlueBay資產管理公司的美國信貸主管斯卡巴(Andrzej Skiba)表示,投資級別企業債雖然評級更高更安全,相對美國國債提供的利差較小,不足以緩沖將來美債收益率上漲、價格下跌帶來的沖擊。因此受到影響會更大。而垃圾債反而會受益于這種環境下,因為垃圾評級企業在經濟增長復蘇的情況下破產的可能性降低。
就今年以來的市場情況表現來看,斯卡巴的觀點不無道理,美國投資級企業債的收益率上升了0.3個百分點至2.08%,而垃圾債收益率則下降0.27個百分點至3.97%。
美國銀行全球研究部信貸分析師米克爾森(Hans Mikkelsen)的團隊在上周發布的研報中也預測,由于美國經濟重新開放且美聯儲首次加息后可能加快加息步伐,未來6個月投資級企業債將遭到溫和拋售。
米克爾森的團隊同時預計投資級企業債和垃圾債的收益率將進一步趨同,“我們預計投資級企業債的利差將從目前的0.87%擴大至1.25%,而垃圾債的利差將繼續下降至3.00%”。
不過,也有分析師認為,盡管市場對美國經濟復蘇充滿樂觀情緒,但對垃圾債的持續熱情存在一定隱患,因為評級較低企業的額外收益率未必能以彌補其隱含的高風險。
“對我們來說,垃圾債收益率為投資者承擔的信用風險提供適當的補償這一點非常重要。但當收益率如此之低時,是否能做到這點自然就變得很難說。”景順(Invesco)的高收益投資組合經理戴維斯(Rhys Davies)稱,“這背后的邏輯很簡單——垃圾債的收益率越低,投資者就越需謹慎地駕馭市場。”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