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探明儲量超千億立方米。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自中國海油獲悉,6月25日,國內首個自營勘探開發的1500米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在海南島東南陵水海域正式投產。
中國海油稱,這標志著中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能力全面進入“超深水時代”,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建設海洋強國邁出了堅實一步。
海上超深水氣田——“深海一號”
“深海一號”大氣田是我國迄今為止自主發現的水深最深、勘探開發難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氣田,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超千億立方米,最大水深超過1500米,最大井深達4000米以上。
該氣田距海南省三亞市150公里,位于海南島東南陵水海域水深1500米處,于2014年8月被發現,是中國海域自營深水勘探的第一個重大油氣發現。
2018年,中國海油正式啟動該氣田的實質性工程建設工作。中國海油陵水17-2項目組總經理尤學剛此前介紹稱,“深海一號”大氣田開發難度和生產設施建造安裝的復雜程度,在海洋石油開發領域首屈一指。中國海油打破了常規的深水油氣田開發思路,運用了多項世界領先、國內首創的創新技術攻克世界級深水油氣田開發難題。
據中國海油方面介紹,“深海一號”大氣田投產后,深水天然氣將通過海底管道接入全國天然氣管網,每年向粵港瓊等地穩定供氣30億立方米,可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氣需求,使南海天然氣供應能力提升到每年130億立方米以上,相當于海南省全年用氣量的2.6倍。
國際上一般將水深超過300米海域的油氣資源定義為深水油氣,1500米水深乃至更深的稱為超深水。深水區域是全球油氣資源的重要接替區,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蘊藏在海洋之中,其中40%來自深水區域。
2020年,國內海上油氣產量首度突破6500萬噸,其中原油同比增產240萬噸,增幅占全國增量的80%以上。
據中國海油方面介紹,我國南海石油資源約251億噸,天然氣資源約36.5萬億立方米,其中一半蘊藏在深海海域;南海海域是中國近海主要天然氣產區。
預計到2025年,我國南海鶯歌海、瓊東南、珠江口三個盆地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將達1萬億立方米,建成“南海萬億大氣區”,有效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和能源結構轉型,助力“雙碳”目標早日實現。
“深海一號”能源站
為了高效開發“深海一號”大氣田,中國海油采取“半潛式生產平臺+水下生產系統+海底管道”的全海式開發模式,為其量身定做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
據中國海油方面介紹,“深海一號”能源站按照30年不回塢檢修的高質量標準建造,設計疲勞壽命150年,志在抵御百年一遇的超強臺風。
“深海一號”是全球首座具備儲油功能的1500米深水半潛式生產平臺,重5萬余噸、高120米,相當于40層樓高,最大排水量達11萬噸,相當于三艘中型航母。船體工程焊縫總長度高達60萬米,可以繞北京六環3圈。
今年1月,“深海一號”能源站從山東煙臺啟程,歷經18天、1600海里的航行,抵達海南島東南陵水海域,落位“深海一號”大氣田(陵水17-2),開啟海上系泊、安裝和生產調試工作。
5月29日,中國海油對外宣布,“深海一號”能源站水下和水面的生產設施已經完成連接,整套生產裝備已經具備投產條件。
“深海一號”項目總投資約236億元,項目不僅帶動國內造船業攻克大型深水半潛式生產平臺建造,還聯合相關廠家開展了深水聚酯纜、鋼懸鏈線立管等15項關鍵設備和系統的技術攻關。
在“深海一號”能源站建造安裝的過程中,采用了三項世界級創新和13項國內首創技術,突破了12項“卡脖子”技術,成為中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集大成之作。
邁進“超深水時代”
深水氣田開發難度很大,水深的變化帶來了壓力、溫度、涌流的變化,為作業難度帶來了質變。
據中國海油方面介紹稱,從淺水走向深水,需要完全不同的作業裝備、生產設備及開發技術,國際上目前也只有少數幾家大型石油公司具備深水開發技術能力;深水工程試錯成本也很高,例如在1500米深處的水下生產系統,設備表面受到1500米水柱的壓力,相當于150個大氣壓壓在設備表面。
任何的表面破損或者連接部位的疏忽,都可能破壞設備保護層甚至擠壓設備本體,直至設備報廢。
在“深海一號”項目之前,中國海油還從未開展過1500米級全海式深水油氣處理裝置的研發和使用工作,水深最深的海上油氣田依托建造在大陸架上的導管架平臺實現開采和處理。
中國海油表示,1500米級全海式深水油氣處理裝置,其相關裝備屬于世界海洋工程制造領域中金字塔頂端的產品,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需要巨大的研發投入和時間成本。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守為表示,如果說“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代表了我們在深水鉆井技術上跨上了一個新臺階,那么“深海一號”則代表了我們在深水油氣開發領域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代表著我們已經躋身世界深水油氣開發陣營,在南海能夠自主開發、建設深水油氣田。
“從長遠看,南海還有更寬的海域、更多超深水的領域等待勘探開發,‘深海一號’氣田開發所建立起來的技術、裝備體系,為我們今后走向深藍、走向深海,甚至走到全世界的深海都奠定了基礎。”周守為說。
中國海油黨組書記、董事長汪東進表示,“深海一號”大氣田的成功開發是我國深水油氣開發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建造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已全面掌握打開南海深海能源寶藏的“鑰匙”,實現從300米向1500米超深水挺進的歷史性跨越。
(作者:彭強 編輯:張偉賢)
21世紀經濟報道及其客戶端所刊載內容的知識產權均屬廣東二十一世紀環球經濟報社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詳情或獲取授權信息請點擊此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