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市場需求恢復、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出口拉動以及低基數等因素,5月工業利潤繼續高位增長。
國家統計局27日發布的工業利潤月度數據顯示,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4247.4億元,同比增長83.4%,比2019年1~5月份增長48.0%,兩年平均增長21.7%。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盈利不平衡狀況較為突出,工業企業新增利潤主要集中于上游采礦和原材料制造行業,下游行業成本壓力不斷加大,小微企業盈利空間受到擠壓。
近來監管層多次強調引導大宗商品價格向供求基本面回歸,專家分析,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中下游企業和小微企業造成的壓力或許會有所緩解,企業特別是中下游企業的利潤率或許會迎來回升。
工業企業利潤高增
受出口減速下工業生產走弱影響,5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增速邊際有所放緩,但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價格上行、企業單位成本下降、外需拉動,共致工業企業利潤兩年平均增速仍保持高位。
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299.2億元,同比增長36.4%。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對第一財經分析,大宗商品價格上行是5月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核心因素。
成本方面,受益產銷雙旺和上游盈利能力改善,工業企業單位成本繼續下降,企業的盈利能力在持續上升,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同比減少0.75元,費用同比減少0.35元。營業收入利潤率為8.02%,同比提高0.95個百分點。
出口拉動是利潤增長的另一因素。興業證券(601377,股吧)首席經濟學家王涵分析,得益于新冠疫苗、檢測試劑等防疫抗疫物資的內外需帶動,醫藥制造業利潤保持快速增長,下游工業品比如計算機、專用設備、儀器儀表制造業等受到出口需求的支撐,2021年前五個月仍然維持了較高的復合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5月末,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同比增長10.2%,增速較上月末大幅提高2個百分點,補庫存速度為今年以來的首次加速。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告訴第一財經,工業產成品庫存增速如期回升,一是隨著去年高基數效應逐漸減弱,有利于推動今年產成品庫存增速提高;二是在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同時國內消費、制造業投資等需求改善,出口維持高增等多因素影響下,企業補庫存意愿有所回升。
三季度工業企業庫存增速或繼續保持高位。伍超明表示,國內外需求持續改善,疊加PPI影響因素,對企業補庫形成重要支撐。上游和下游庫存增速仍處于相對低位,將是未來工業企業補庫存的后勁所在。
新增利潤向上游集中
分行業來看,工業企業新增利潤主要集中于上游采礦和原材料制造行業。數據顯示,5月份原材料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長1.11倍,兩年平均增長32.0%,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高74.8和11.8個百分點,帶動工業企業盈利較快增長。
受益于市場需求恢復、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利潤增長較快,兩年平均增速均在31%~68%之間,以上4個行業合計拉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兩年平均增長8.3個百分點。
中游行業利潤受到明顯擠壓。伍超明分析,受需求端出口邊際走弱和成本端原材料價格影響,5月多數中游行業利潤增速均放緩,1~5月中游裝備制造業兩年平均增速較1~4月回落2.2個百分點至21%。
下游行業中,醫藥等消費品制造業利潤增長明顯加快。5月份,消費品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長30.6%,兩年平均增長21.3%。
王涵表示,部分下游消費品行業利潤復合增速仍然為負,下游行業成本壓力不斷加大。例如,紡服和家具制造業當前利潤增速較慢,雖然其出口在總產出中的占比不低,但上游漲價對利潤的擠壓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外需的拉動。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高級統計師朱虹表示,總體來看,5月份工業企業效益狀況延續穩定恢復態勢,但企業盈利不平衡狀況較為突出,恢復基礎尚不牢固。
朱虹分析,一是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工業企業新增利潤主要集中于上游采礦和原材料制造行業,下游行業成本壓力不斷加大。二是小微企業利潤增速低于大中型企業,私營企業利潤增速低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
中小企業盈利空間受影響
鄭后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大宗商品價格上行,擠壓中下游企業以及私營企業的利潤空間,使得私營企業利潤增速在四大企業類型中墊底。在此背景下,中下游私營小型企業經營面臨一定困難,接單意愿下降,進而減少生產,對私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形成一定壓力。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成本沖擊已經在下游消費品制造業中顯現出來,如果再進一步疊加半導體行業供給缺口、國際物流不暢、國際運輸狀況的緊張以及國際運費上漲等因素,制造業企業成本上升的壓力會進一步增加。
中小企業生產成本加大已引起高層關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26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也明確,要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措施。加大支持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的普惠金融力度,引導擴大信用貸款、首貸、中長期貸款、無還本續貸業務規模,推廣隨借隨還貸款。研究將商業匯票承兌期限由1年縮短至6個月,減輕企業占款壓力。
6月21日,工信部召開部分省市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座談會。工信部副部長王江平表示,國內經濟全面恢復的基礎仍不牢固,供需、行業、區域和企業之間的結構性分化仍在延續,需求持續恢復仍受到制約,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對下游行業和中小企業的成本沖擊持續顯現,一些苗頭性問題和風險隱患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鄭后成表示,在財政政策持續推進減稅降費,而貨幣政策也不急轉彎的背景下,預計私營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會繼續邊際改善。
引導大宗商品價格回歸基本面
關于接下來工業利潤走勢,伍超明表示,預計三季度工業利潤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但增速或邊際放緩。一是預計PPI大概率繼續沖高后維持高位震蕩,對工業利潤形成較強支撐。二是中下游企業和中小企業成本壓力不斷加大,利潤空間受到擠壓;加之國內貨幣退潮、國外供需缺口彌合下需求端面臨走弱壓力,不支持利潤增速繼續大幅走高。
朱虹表示,下階段要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持續推進改革創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助力企業紓困解難,著力引導大宗商品價格向供求基本面回歸,推動工業經濟持續穩定恢復。
近幾個月來,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引發市場及政策層面的高度關注。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三次“點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后,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通過保供穩價等多種措施遏制大宗商品價格的不合理上漲。
6月23日,國家發改委官方微信發布消息稱,發改委價格司與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派出多個聯合工作組,赴有關省市就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問題進行調查。
6月21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與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赴北京鐵礦石交易中心調研,詳細了解今年以來鐵礦石交易及價格變化情況,并召開專題座談會,研究做好鐵礦石等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
業內分析,短期內受政策、供需、原材料價格、市場預期和期貨等多重因素影響,大宗商品價格總體將呈現高位震蕩趨勢。長期看,隨著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財政貨幣政策恢復理性,大宗商品價格將逐步回歸至合理區間。
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表示,大宗商品價格單邊上漲的一致預期已經被打破,近期監管層也一直在強調要控制好大宗商品的價格,在此背景下,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中下游企業和小微企業造成的壓力或許會有所緩解,企業特別是中下游企業的利潤率或許會迎來回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