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一定區域范圍內不可能出現多個國家中心城市
#關注
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征求意見:
提升合肥全球競爭力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據合肥發布28日消息,近日《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正式對外公示,征求意見時間至7月31日結束,當中提出,到2025年,全省國土空間格局明顯優化,到2035年,全省國土空間格局全面優化。
整體上看,在城鎮空間格局方面,安徽計劃構建“一圈兩區三帶多中心多節點”。其中“一圈”即為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蕪湖、馬鞍山、蚌埠和銅陵8個地級市,以及縣級市桐城。
這份征求意見稿中,還對未來15年,安徽省內的城市定位有了明確的界定——
合肥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中副中心城市、國際化新型特大城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爭創國家中心城市;蕪湖則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國家產業創新中心,長三角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現代化大城市。
圖片來源:《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
解讀:近期,多地陸續公示省級國土空間規劃,除了安徽,江蘇、湖南等地也在各自的國土空間規劃征求意見稿中,提出省會城市對標、創建國家中心城市。
有觀點指出,國家中心城市需要具備全國范圍的中心性和一定區域的國際性兩大基本特征。中心性是國家中心城市的首要條件。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定區域范圍內不可能出現多個國家中心城市。
以中部地區劃分,武漢和鄭州已經坐穩國家中心城市的位置,還有最新提出這一目標的長沙。再來看長三角地區,上海以外,南京和杭州也在對標或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這當中,合肥與南京的定位更為相似——兩座城市同處東中結合部,都承擔了東中部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功能。區域與功能的重疊,也意味著南京和合肥或將面臨更直接的競爭。
#聲音
深圳人社局回應“保留全日制大專直接核準落戶”:不宜再放寬
上月底,深圳發改委與人社局先后發布收緊人口落戶和人才補貼政策,引發外界廣泛關注。近日,深圳人社局發布關于《深圳市核準類和積分類人才引進及入戶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征集意見采納情況的說明。
圖片來源:深圳市人社局
對于“不要取消人才引進核準類全日制大專申請條件”的市民建議,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近日表示“不采納”,其理由為:人才引進核準類條件根據《深圳市戶籍遷入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相關規定制定;我市目前的入戶要求已較為寬松,不適合進一步放寬。
此外,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近日發布的《深圳市戶籍遷入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征集意見采納情況說明中,也有市民建議“核準類學歷型人才的底線要求仍保持全日制大專不變,可增加對于全日制大專的社保年限要求”等,深圳市發改委均表示“不采納”。
深圳市發改委指出,該市目前的入戶要求較為寬松,從核準類學歷型人才最低要求來看,目前除北京、上海基本上要求研究生學歷外,其他主要大城市大多要求本科以上學歷,結合深圳市城市定位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必要對核準類門檻進行適當優化。另外,全日制本科以下學歷人員仍可通過人才引進積分等渠道入戶。
#動向
杭州、嘉興、紹興三地軌道交通聯網
6月28日上午,杭州地鐵8號線一期工程正式開通,杭海城際鐵路、杭紹城際鐵路(紹興市軌道交通1號線柯橋段)也同日通車,率先實現杭州、嘉興、紹興三地軌道交通網絡聯通,杭州都市區軌道交通線網總里程達到391公里。
中智社會研究院研究師何欣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杭海城際和紹興軌道交通1號線不僅與杭州地鐵并網,而且采用的是地鐵模式運營,這是目前國內第一張覆蓋三座城市的地鐵網絡。
武漢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級和品質
6月27日,武漢召開市政府第十三次全體(擴大)會議,指出通過多年努力,武漢城市功能和品質不斷提升,現代化大都市風貌初步形成,但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
會上發布《關于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和城市品質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升城市能級和品質的工作目標:“十四五”期間,國土空間形成新格局,“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深入實施,城市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持續優化,“主城做優、四副做強、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空間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廣東調順跨海大橋通車 加速粵西對接大灣區
歷經3年多建設,廣東調順跨海大橋于6月28日正式開通,加速粵西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調順跨海大橋位于廣東省湛江市北部,跨越湛江灣連接湛江市東、西兩岸,全長約9.36公里,為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80公里。
調順跨海大橋是湛江市路網規劃中灣區內環的北線組成部分,是湛江市區與海東新區的重要連接紐帶。大橋的建成通車,構筑起了湛江市“北連高速、南通港區、西進城區、東接機場”的對外快速連接通道新格局。
廣西出臺現代服務業提升發展三年行動方案
日前,廣西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廣西現代服務業提升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提出推動交通運輸業、批零住餐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商貿服務業、文化旅游業等13個重點行業提質增效,實施現代服務業提質發展八大工程,力爭到2023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5%以上、占GDP比重達到51.5%以上。
#數讀
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
湖北站穩龍頭,潛江品牌價值更高
又到了吃龍蝦的季節,作為世界最大的小龍蝦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的“小龍蝦經濟”已經成為千億級規模的大產業。
日前,智研咨詢發布小龍蝦產業發展現狀調查報告顯示,2016-2019年中國小龍蝦產值不斷增加,2020年稍有下降。2020年中國小龍蝦產值為3449億元,較2019年的4110億元同比下降16.1%。
湖北省是中國最大的小龍蝦養殖基地,2020年湖北省小龍蝦養殖產量為98.20萬噸,較2019年的92.50萬噸同比增長6.2%;其次為安徽省,小龍蝦養殖產量為40.92萬噸,較2019年的34.98萬噸同比增長17.0%。
從加工產業來看,2020年湖北省規模以上小龍蝦加工企業數量為51家,總加工量為61.47萬噸,加工產值為335.06億元;湖南省規模以上小龍蝦加工企業數量為13家,總加工量為8.20萬噸,加工產值為44.69億元。
從品牌價值來看,2019年“潛江龍蝦”品牌價值為203.60億元,“盱眙龍蝦”品牌價值為180.71億元;2020年“潛江龍蝦”品牌價值為227.19億元,“盱眙龍蝦”品牌價值為203.92億元。
本組圖片來源:智研咨詢
#放榜
“2021中國生活品質百優縣市”榜單出爐
20個省份的縣域榜上有名
日前,由《小康》雜志社聯合多個國家權威部門和專業機構綜合評選,客觀反映縣域人民生活品質狀況的“2021中國生活品質百優縣市”榜單正式發布。
從省份份額分析,共有20個省份的縣域榜上有名:江蘇省以19個縣市上榜,成為生活品質優等最多的省份;山東省16個,廣東省14個,浙江省13個,這3個省份構成生活品質最優縣市第二梯隊。
從地理位置分析,百優榜中,華東地區57個,獨占鰲頭;華南地區17個,稍遜一籌;余下的分別是:西南地區9個、華中地區8個、西北地區5個、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各2個。
圖片來源:《小康》雜志
每日經濟新聞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