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
按照最新的資產排名,現在亞洲最有錢的人不是鐘睒睒、馬化騰,也不是孫正義、李嘉誠,而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個印度人。
雖說印度這兩年經濟不咋樣、防疫更是一團糟,但這位老哥的身家卻一直逆勢增長,現在能比馬化騰多840多億人民幣。
這老哥叫穆克什·阿巴尼,他為啥這么厲害?
別說,他公司的業務幾乎遍布印度各個賺錢的行業——從能源、化工、金融、零售,再到近幾年印度大力扶持的通信產業,幾乎哪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憑借著這些旱澇保收的“搖錢樹”,他坐穩了亞洲首富的交椅。
光有錢也就罷了,他還很敢花錢。
奔馳跑車鑲了3萬顆鉆石、連輪轂都沒放過,女兒結婚,更是請來了克林頓、大明星碧昂斯,花多少錢不在乎。
前些年,穆克什·阿巴尼想改善下居住環境,于是花了22億美元在孟買蓋了座27層的豪宅“安提利亞”,有多豪華呢?光停機坪就有3個、車位有168個,光伺候他們一家的人就有600多口。
不過即便是這樣,這棟豪宅也沒能讓亞洲首富滿意。
據說在房子完工之后,穆克什·阿巴尼一直以“風水不佳”為由拒絕入住,究其原因,可能是幾公里外的貧民窟景色有點礙眼吧。
那他現在的這一切是咋奮斗來的呢?
主要是天生的,對,他是個實實在在的富二代。
他的老爹叫德魯拜·阿巴尼,是印度商界的神級人物。
說起來,老爺子的發家史也稱得上是跌宕起伏,傳言說他的第一桶金是靠在也門“倒賣”銀幣賺到的。
啥意思呢?
說是當時也門有一種銀幣,含銀量比面值還高,這就存在套利空間,德魯拜連忙“換”了一大堆銀幣自己在家熔煉,把銀子搞出來掙差價,就這么攢下了做生意的本錢。
靠著“撈偏門”賺到的第一桶金,舉家遷回印度的德魯拜從紡織業起家,成立了信實集團。
不過話說回來,一個商業帝國的建立沒那么簡單。
實際上,阿巴尼家族的崛起跟英迪拉·甘地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政商關系好,信實集團才在那段充滿變革氣息的時間里成為英迪拉口中“值得政府信任”的企業之一。
有了這個背書,德魯拜一方面可以很方便地取得各式各樣的經營許可和進出口資質,并逐漸滲透到產業鏈上下游乃至能源、金融等等各個層面;
另一方面,德魯拜還可以便利地發行不少可兌換的公司債券,并以夸張的收益拓寬了融資渠道——1977年買入的債券如果拿到2002年,那就有165倍的投資回報,拿到2005年有330倍的回報,堪稱印度版本的“茅臺(600519)神話”。
憑借著德魯拜·阿巴尼和英迪拉·甘地共同編制的關系網,以及在當時堪稱“降維打擊”的融資能力,信實集團的觸角最終遍及印度全國——石油、金融、電力,幾乎你能想到的所有賺錢行業都沒放過。
等到2002年老爺子去世的時候,信實的總資產已經高達168億美元,幾乎相當于當時印度GDP的3.5%、年出口額的5%,名副其實的富可敵國。
到了2002年,老爺子走了,為了分遺產,家里人開干了。
其實德魯拜早在1986年就中風了,但是人家一直秉承的意志就是——“一家人要在一起”,所以不考慮分家。
德魯拜也沒指定繼承人,于是,就像歷史上所有人丁興旺的大家族一樣,阿巴尼家最終也陷入了兄弟鬩墻的悲劇之中。
主角是前面提到的穆克什·阿巴尼和他的弟弟阿尼爾·阿巴尼。
在德魯拜還在世的時候,穆克什和阿尼爾就分別在家族里擔任要職。等到老爺子撒手人寰,兩兄弟的矛盾逐漸開始公開化。
尤其是在哥哥擔任了集團主席之后,弟弟更是郁悶到無可復加。
為了爭取更多的利益,兩邊不斷把各種各樣的匿名信捅到媒體那曝光,還跑到電視上對罵,甚至對簿公堂,當時的印度總理和財政部長調停多次也沒啥結果,最后實在沒辦法了,他們的母親不得不站出來了。
老一套維系不了了,結果就是分家。
根據協議——
哥哥穆克什掌管集團的工業與石化業務,涉及石油、石化、天然氣、紡織等產業;
弟弟阿尼爾接手了信實電信、信實能源和集團的金融部門信實資本。
盡管這樣的分割一度中斷了信實帝國的擴張過程,但對性格各異的兩兄弟來說,這已經算是皆大歡喜的結果了。
哥哥分到的工業和石化業務雖說股價表現不盡如人意,但勝在現金流穩定,弟弟拿到的通信和金融業務,在當時更是備受矚目的時代風口。
在互聯網泡沫還沒破掉的那幾年里,弟弟阿尼爾甚至借著旗下公司信實電力IPO的機會,一度超越了哥哥和當時風頭正勁的米塔爾,成了當年的印度首富。
不過從那時起,兩兄弟的命運也開始分叉了。
老大穩當,每一步都穩穩踩在了大趨勢上,所以日子也過得相當滋潤:
比如借著印度大力投資能源、運輸等行業的機會,與政界關系緊密的穆克什順勢就開始了在石油化工產業內的兼并和整合;
2006年,印度又逐步放開了零售市場,穆克什祭出了連鎖生鮮超市的殺手锏,在2014年就成了全印度最大的零售商;
等到2016年,穆克什還專門成立了一家針鋒相對的電信服務公司——信實Jio,這就進入了弟弟的領域。
相比之下,弟弟阿尼爾的日子高開低走。
一開始,信實電信憑借扎實的基本盤大搞價格補貼,打垮、擠死了不少同為電信運營商的同行,一舉成了當時印度電信市場上的話事人。
但是這個風口吧,風大的時候上天,風小的時候就摔得啪啪的。
因為電信運營是大資本的長期投入,對建設、運營的能力要求不低。
印度的情況大家都熟,貧富差距懸殊、基建水平更是一團糟,在這樣的國家搞電信,幾乎等同于癡人說夢,所以阿尼爾的生意沒多久就開始走下坡路,公司在行業的排名也是一路下滑。
眼見著光靠自己的力量無力回天了,跟老哥的競爭也是毫無勝算,怎么能扳回一局呢?
只能靠中國了。
2010年,看起來挺靠譜的信實電力向上海電氣(601727,股吧)集團訂購了價值上百億美元的通信設備。按照阿尼爾的說法,此筆交易是電力行業史上最大的訂單,也是中印之間規模最大的單筆商業往來。
考慮到當時信實電力的行業地位,這筆買賣還是比較劃算的,賺錢倒在其次,關鍵是能借機打入印度市場,所以當時中資銀行也為他們提供了條件優惠的貸款。
總共借了多少錢呢?
有據可查的有兩筆——
2010年,國家開發銀行向信實電力公司提供了19.3億美元的貸款,用于支付一筆同中國企業的大額采購;2012年,工商銀行(601398,股吧)、國開行和進出口銀行又一起為信實電力提供了9.25億美元的銀團貸款。
加一起是28.55億美元,按現在匯率算,大概180多億。
借第二筆錢的時候,銀行還要求他提供擔保,考慮到他們家的眾多豪宅、豪車和飛機游艇,當時覺得這筆業務還是有一定保障的。
結果低估了印度富二代的不要臉程度。
之后阿尼爾的生意也沒多大起色,等到2019年的時候,他的公司再也扛不下去了,最終還是啟動了破產流程。
債權人一大堆,中資銀行的債權在其中占了26.23%。
在法庭上的,阿尼爾堂而皇之地對法官哭窮:“我的投資已經崩潰。我所持股份現在價值降至約8240萬美元,加上負債的話,我現在的凈資產為零。”
別說中資銀行請的律師了,就連英國籍的法官都看不過去了,說——實在不行,就去找你哥吧。畢竟考慮到阿尼爾目前的慘狀,這筆錢他自己肯定是還不上了。
兄弟倆為了爭家產打得亂七八糟,哥哥自然沒法給他填窟窿,直言不諱地說,“他們(債權人)有可能永遠拿不回來了。”
看起來,阿尼爾是打定了吃銀行的主意。據說就在公司破產、自己被中國債主告上法庭的日子里,他也沒想過變賣家產還錢、甚至還抽空花8個億買了一架私人飛機和豪華游艇,其他的豪車豪宅自不必說。
公司破產了,生活質量不受一點影響,那句話怎么說得出來著?信實公司欠的貸款,跟我阿尼爾有什么關系?
假如兩兄弟的父親泉下有知,不知道會對此作何感想。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大貓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