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祝嫣然
2021年是中國經濟持續復蘇并走向常態化的一年。一季度實現了18.3%的增速,二季度仍有望延續穩健復蘇的步伐。
國家統計局將于下周四(7月15日)發布2021年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消費、投資、工業等經濟指標將“亮相”。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羅志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下半年中國經濟仍將繼續恢復,但是經濟動能從出口和房地產切換到消費和制造業投資的過程速度偏慢,主要是因為受到的干擾和拖累因素較大,尤其是疫情反復和大宗商品上漲因素。
多位專家分析,當前中國經濟供給端的主要矛盾是供給約束和成本上升,需求端的主要矛盾是杠桿高企和消費疲弱。貨幣政策應“穩字當頭”,注重發揮結構性作用。在經濟常態化進程中,既要關注短期經濟恢復,也要關注長期增長動力的培育。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陸續召開會議學習“七一”講話精神,并結合分管工作提出了多項政策。其中,人民銀行表示,不斷加強和改進金融宏觀調控,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對民營和小微企業、鄉村振興、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金融立法和法治央行建設,進一步增強金融體系和金融服務的適應性、普惠性。
經濟復蘇三大亮點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宏觀經濟已經開啟常態化進程,進入全面復蘇的關鍵期。經濟內生動力的增強決定了趨勢性回歸力量,在基數效應下呈現出較高的同比增速、表面上“前高后低”、實際上“前低后高”的基本走勢。
當前中國經濟仍保持持續復蘇,逐步進入常態化發展階段,整體經濟表現可圈可點。中國自去年率先控制住疫情以來,經濟活動有序恢復正常,生產端和需求端漸次改善,制造業和服務業展現了足夠的韌性,尤其是中國出口實現強勁增長,既滿足了全球需求,也拉動中國經濟走出了一個強勁的“V”形復蘇走勢。
羅志恒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半年中國經濟繼續恢復,疫情形勢、經濟恢復、政策退潮與市場走勢反復博弈。整體來看上半年經濟走勢呈現前高后穩態勢,主要有三大亮點。
具體而言,一是經濟結構逐步改善,經濟動能正逐步從出口和房地產切換到消費和制造業投資;二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高附加值和新經濟新動能貢獻較大;三是出口依然保持高景氣,出口動能由發達國家向新興經濟體轉移。
羅志恒預計,二季度GDP增速8.0%左右,兩年平均增速約5.6%,其中6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零消費同比約7.6%、11.4%,對應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6.2%、4.6%,1~6月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投資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4.4%、8.7%。
從5月份的經濟數據來看,工業生產、出口、房地產等前期主動力邊際放緩,消費、制造業投資緩慢回升,經濟恢復均衡性有所增強。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消費的恢復仍然有很好的支撐。一是就業在擴大,居民收入在增長,有利于增強居民消費的能力。二是經濟在向好,整體發展恢復,同時國內疫苗接種在擴大。三是隨著一系列促進消費政策的實施和國內疫情防控的總體有力,價格漲幅總體溫和,這些都有利于擴大消費。
投資方面最大的亮點是制造業投資增速轉正。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表示,投資端修復動能邊際減弱,但民間投資邊際修復速度快于整體,投資端內生修復動能增強。受降成本政策生效、出口維持高景氣度以及企業盈利改善共同驅動,制造業投資增速由負轉正,預計在國內外需共振修復、企業利潤高位運行、技術升級周期啟動的共同作用下,制造業投資中樞將繼續上行。
上半年地方債發行和財政支出較慢,對基建投資形成了一定拖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受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不及預期和地方隱性債務化解加速的影響,上半年基建投資并未發力,而隨著下半年“穩增長”壓力的加大,基建投資可能會更多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預計其表現將明顯好于上半年,但仍處低增長區間。
經濟恢復面臨諸多挑戰
王軍認為,鑒于當前經濟復蘇的不同步、不均衡,結構分化、冷暖不均的格局仍將延續,未來持續穩定健康增長還面臨很多挑戰和不確定性。供給端的主要矛盾是供給約束和成本上升,需求端的主要矛盾是杠桿高企和消費疲弱,兩方面均限制了下半年的經濟增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也認為,全球疫情和經濟復蘇仍有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仍不平衡,基數效應減弱、訂單逆向回流和宏觀政策邊際調整的情況下,經濟增速將逐步放緩。
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上行,對制造行業帶來了明顯的成本上漲壓力。蘭格鋼鐵研究中心分析,主要制造用鋼行業的第一輪成本上漲傳導已經完成,這主要是通過制造企業成本內部消化和終端產品漲價兩個途徑來完成的。短期來看,由于國內鋼材價格的不斷回調,制造企業的成本壓力將逐步緩解,下游終端產品的漲價態勢將有所放緩。
隨著政策面釋放明確信號,市場投機炒作開始降溫,鐵礦石、鋼材、銅等商品價格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回落。
國家統計局6月30日發布的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9%,購進價格指數較上月大幅下降11.6個百分點至61.2%,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業比重較上月下降3.7個百分點至61.1%。原材料價格增速減緩也帶動產成品銷售價格增速放緩,出廠價格指數較上月下降9.2個百分點至51.4%。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文韜表示,這表明,大宗商品保供穩價的措施效果開始顯現,市場炒作因素有所降溫,前期快速上升的通脹壓力有所緩解。原材料價格漲勢減緩,有利于穩定市場需求。
宏觀政策穩健回歸常態
隨著經濟逐步回歸常態,宏觀政策也步入常態化。專家分析,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把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
伍超明表示,宏觀政策既要“不急轉彎”、穩健回歸常態,也要精準發力強弱項、防風險。預計貨幣政策穩字當頭,結構性定向調控強化。一方面流動性總量“不缺不溢”,2021年社融和M2增速將分別降至11%和9%左右,宏觀杠桿率平穩可期;另一方面金融地產“緊”、制造業“松”格局有望強化,金融對小微企業、科技、綠色領域的支持力度或進一步加強。
東吳證券(601555,股吧)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表示,展望下半年,經濟邊際放緩,但韌性較強,大宗商品價格高點臨近,貨幣政策應“穩字當頭”、“以我為主”,延續“穩貨幣+結構性緊信用”格局,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寬裕的同時穩杠桿,注重發揮結構性作用。未來如果確認經濟放緩和通脹高點已過,可以適當往中性偏松的區間修正貨幣政策取向。
財政政策方面,伍超明表示,預計財政延續積極總基調,結構性特征明顯。一方面財政擴張規模調降至7.22萬億元,擴張力度邊際放緩,但整體仍高于2019年水平;另一方面財政兜底“三保”底線,將進一步向民生領域傾斜,同時更加注重結構調整。
王一鳴表示,在經濟常態化進程中,既要關注短期經濟恢復,也要關注長期增長動力的培育。要把握好政策調整的節奏和力度,更加注重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既有效應對短期問題,也為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留出政策空間。政策操作上要提高前瞻性,特別是要防范美聯儲政策調整可能帶來的沖擊,做好應對預案。
在擴大內需的同時,也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王一鳴認為,在增強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進數字化和綠色轉型等方面持續發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為“十四五”時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創造條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