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局者越多,亂象越是不斷。
在“顏值經濟”風口下,超聲刀、熱瑪吉、水光針、光子嫩膚、果酸煥膚等一系列的醫美項目讓求美者挑花了眼,更讓醫美行業入局者賺得盆滿缽滿,同時也給其他關聯行業帶來了爆發式發展。
據德勤數據顯示,當下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648億元一路攀升至2019年的176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8.7%,遠超全球的8.2%。預計到2025年,中國醫美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這看上去的確是一個潛力無限的市場,引得各行各業、各類資本都想來分一杯羮。
然而,入局者越多,亂象越是不斷。目前,打開各大互聯網醫美平臺、電商平臺、社交平臺和短視頻App等,上面關于醫美產品的非法廣告屢見不鮮,沒有進行相關關鍵詞過濾,大量引流購買鏈接隨處可見,品牌廠商資質更是良莠不齊,其背后隱藏著各種消費安全隱患。
毫無疑問,當下的醫美市場亟待整頓。
醫美機構紛紛布局流量平臺
醫美絕不是這幾年才產生的新鮮事物。
從2000年以后,隨著韓劇在國內熱播,進行醫美項目的韓國藝人開始進入大眾視野,這股醫美“旋風”立即刮到中國演藝圈和網紅界,加上互聯網快速傳播作為發酵劑,醫美風暴席卷全國。
幾年前,醫美還處于尷尬的“難以啟齒”的階段,在臉上動過刀子的人也不敢承認自己動過,但社會形勢悄然改變。據某醫美app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社會超六成人對醫美持正面態度。相比于韓國,中國醫美市場增長空間巨大,未來會有上億人消費醫美,中國萬億醫美市場將徐徐展開。
在此過程中,線上App平臺貢獻了不小的價值。據新氧科技一季報顯示,在2021年一季度,新氧平臺展示的醫美機構數超過4,702家,同比增長42.7%,規模再度擴大。平均移動月活躍用戶數量達到840萬,較上年同期的420萬增長101%,且同比增速再度領跑行業。另據字節跳動披露的消息顯示,截至2020年底,字節跳動旗下產品全球月活躍用戶數達到19億,覆蓋全球超過150個國家和地區,支持超過35種語言。
流量最多的地方,廣告最多,流量數據讓醫美從業者心潮澎湃,希望借助其強大的帶貨能力為自己所用,從而贏得更多利潤。事實上也是如此,2021年第一季度,新氧科技錄得總收入3.596億元人民幣(5,490萬美元),同比大幅增長97%。字節跳動披露的數據也顯示,2020年平臺廣告收入1831億元,全年峰值是雙十一,中國區廣告主在字節投放廣告產生的費用高達11億元。
上海某高端醫療美容醫院相關人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我們醫院的獲客渠道主要是通過現在社會上最流行的App平臺,如新氧、小紅書等,當然也有很多是熟客推薦。目前,我們還在跟一些中低檔美容院、理發店簽訂分成合作模式,只要他們能介紹客戶過來,我們就可以給出一定的提成。但合作的模式總不如那些網紅平臺帶來的客流量多,畢竟現在的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刷流量平臺、看新氧。”
39歲的丹丹(化名)一次偶然間在某流量平臺刷到了熱瑪吉。通過網紅視頻直播她得知,熱瑪吉是專注于抗衰提拉領域的“專業選手”,可以依靠熱量和溫度來達到“凍齡”的效果。面對平臺上“全民熱瑪吉”、“逆齡抗衰不是夢”、“一夜回春18歲”等廣告語,丹丹通過主播的介紹,選中了一家醫美機構進行咨詢。
當天,接待丹丹的“首席專家”便給她的臉拍片。“這個‘專家’稱,我的皮膚存在暗黃、松弛、色斑堆積、毛孔粗大等問題,需要做兩次熱瑪吉。”隨后,銷售人員就推薦了機構的促銷活動,只需花費4萬元,就可以享受兩次熱瑪吉治療項目。“銷售說4萬元的價格在非活動期間只能進行一次,想著很劃算我便下手了。”
兩次熱瑪吉美容項目前后間隔一年,每次做完,丹丹總感覺到皮膚微紅,脹痛,發熱難忍的情況。對此,機構“專家”表示這是“正常現象”,她于是忍痛做完。 做完后“醫生”還給她免費提供了一盒醫用面膜,幫助皮膚鎮靜舒緩。“做完熱瑪吉皮膚剛開始會緊致一些,摸上去也會滑嫩不少,現在過去兩年了,效果雖然沒有之前那么明顯了,但也正常,我也在考慮后續要不要繼續做幾次。”
嘗到了熱瑪吉的“甜頭”,現在丹丹又有點蠢蠢欲動了。“最近,我覺得臉特別大,想試試瘦臉針。平臺介紹說這是很安全的一項技術,國內已經很成熟了,不存在任何的安全隱患。”丹丹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有一次看到網紅直播瘦臉針全過程,她便開始迷上這個項目,“我已經約好了美容院排好了期,7月中旬就去。”
直播帶貨刺激醫美消費
當下平臺直播帶貨已成趨勢。面對平臺上琳瑯滿目的醫美直播或視頻內容,總有人經受不住誘惑,并為此買單。
目前在瘦臉針、水光針、熱瑪吉、光子嫩膚、皮秒激光等熱門醫美項目的帶動下,相關細分行業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入局者不斷增加。
其中,醫美面膜是直播間高頻帶貨品類。根據某醫美直播電商數據統計,在該平臺的直播成交類目中,10%為醫用面膜等產品。而在過去兩年的“雙11”中,醫用面膜銷量也屢創新高,電商主播創下了一夜賣出數十萬片面膜銷售記錄的比比皆是。
例如,薇諾娜旗下品牌敷爾佳憑借醫美級專業形象迅速占領求美者心理,李佳琦通過直播帶貨,一晚的時間將敷爾佳醫美面膜賣出25萬片(1700箱),當月銷售額高達1700萬元,相較于上一年同期銷售額增長195倍。
“能賺錢說明有市場,懂得賺錢活得長。”這是代理醫美面膜的微商張姐的微信簽名,也是她平時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2018年,在看到活躍于自己微信朋友圈的微商們生意越做越大后,她決定加入其中。通過親戚的介紹,她開始代理一款名為“太極古芳”的面膜。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發現,“太極古芳”面膜廠商隸屬于一家“香港公司”,在平臺上關于該公司的介紹鋪天蓋地,不過聲討該公司讓人“傾家蕩產”的內容也不少。
據張姐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小代理到高級代理,已經有超過4000人共同代理這款面膜。在代理之前她也不忘向同行取經,“如果說這是醫美面膜可以賺更多錢,提到醫美面膜,有‘證’這樣的說法,大家才會更愿意掏錢。”隨后,張姐便挨個跟親朋好友科普,“我們家的面膜純天然、無刺激,普通面膜解決不了的問題它都能解決,而且醫美面膜是專業的醫療器械,是普通護膚面膜比不上的。不早點跟我定,沒幾天就會斷貨。”如今,已經代理這一產品快3年的張姐在直播時談起自家的面膜產品如數家珍,一場直播下來順利的話也能達成將近200盒的銷量。
“一盒面膜售價100元,每盒我能凈賺50元,有時候我還會給顧客很多福利,哪怕買一送一,有時一天也可以凈賺500多元。”張姐說得很是興奮,在她看來,在這個“顏值即正義”的年代,所有人都逃不過皮膚問題,而這就是商機。
相關數據也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美妝市場,2018年規模達5000億元,整體增速為13%,高增長醫美面膜品類增速達30%-40%。面對龐大的市場規模,高昂的利潤,也吸引了很多品牌加入,更是給微商提供了一個“發家致富”的渠道。
但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市面上的醫美面膜產品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貼片式醫用皮膚修復敷料,另一種是功能性修護面膜。其中,主要品牌除了薇諾娜旗下的敷爾佳,還有瑞志醫藥旗下的博樂達、創爾生物旗下的創福康、安德普泰旗下的芙清、西安巨子生物旗下的可復美和可麗金、華熙生物旗下的潤百顏和米蓓爾等。而仔細查看“太極古芳”面膜包裝及成分,并不屬于醫美面膜的范疇。
此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曾指出,商家所謂的醫美面膜為“械字號面膜”,實際上是醫用敷料,屬于醫療器械范疇,“具有吸收創面滲出液、支撐器官、防粘連或者為創面愈合提供適宜環境等醫療作用”。
眼下,在市面上,不少商家正打著醫美面膜的口號在各類流量平臺魚目混珠。
黑醫美橫行下慘劇頻出
也是在這樣的趨勢下,醫美行業頻頻暴露出負面消息:一些號稱“醫美面膜”的品牌商為了追求效果,盲目添加激素、熒光劑、重金屬等各類違禁成分被查。與此同時,醫師專業素養不過關,更是導致毀容、激素臉、熒光臉等案例頻發。
曉寧(化名)曾通過小紅書的推薦來到當地一家美容機構做“光子嫩膚”,“網紅博主說這是一家開了很多年的老美容院,生意做得還不小,醫生也很專業。”進店之后,周到的服務,看似專業的解說也讓曉寧覺得這家店挺靠譜。臨走前,在店員的推薦下,曉寧還買了幾盒面膜和精華液帶回家,用于“鎮痛舒緩”。但兩天后,“早上醒來照鏡子差點嚇死,臉上起了很多紅疙瘩,又癢又疼”。然而,對方給出的解釋是:“我們的美容項目和產品都是有‘證’支持的,安全有效,使用同款項目和產品,別人沒問題,只有你用了有問題,是你個人膚質的問題。”
除了面膜的荼毒,許多商家將手伸向了利潤更大的美容項目本身。據《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數據顯示,中國非法不明注射物受害者達100萬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40億,受害者進行取出手術及支付后續治療修復費用(5-8萬元),間接經濟損失至少超過500億元。
在100萬非法不明注射物受害者中,導致1萬多個家庭婚姻破裂,約15萬人患輕度精神類疾病,5000多人患上了嚴重類精神疾病,1700人選擇自殺結束生命。
在微博、知乎平臺上,有不少求美者傾訴了由于小紅書等流量平臺的推薦,導致其毀容的經歷。
剛剛大學畢業的珊珊(化名)一直對自己的臉型不滿意,總覺得自己有嬰兒肥。通過新氧平臺介紹,她從美容“最小的項目”開始——打瘦臉針。“打的是肉毒素,現在流行的就是這個,聽說效果也很好。”珊珊說。打完針,珊珊美滋滋地在鏡子前面照來照去,“是感覺臉小了些。”但是到了第七天,的確不一樣了。“那天起床后,感覺全身沒有力氣,好像被抽去了骨頭,眼皮很漲,眼睛根本無法睜開,抓手機都要用全身的力氣。”到中午,珊珊發現飯也咽不下,整個人像是一張紙般貼在沙發上。好在及時就醫后,醫生將其診斷為注射性肉毒毒素中毒。
還有網友爆料,通過微信平臺推薦她找到了一家叫“顏氧”的美容院,前去注射水光針。美容院的業務人員告訴該網友“230元一針,產品美國生產”。但是在注射完第二針的時候,該網友明顯感覺到臉很疼,第二天更是導致臉腫、皮下出血、淤青等癥狀。最后,該網友前往醫院,醫生告訴她,這是注射器具不合格,導致的細菌感染。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嚴月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有些不合規的機構為了省錢會在水光針、美白針、瘦臉針的針頭上動腦筋,如果選擇便宜的針頭,制作工藝達不到使用標準,很容易造成肌膚感染。此外,有些醫療機構還會圖方便會將一個針頭在不同的求美者身上反復使用,這樣很容易導致乙肝、艾滋等傳染性疾病的傳播。”
正如硬幣有正反面,醫美可以給行業帶來可觀的利潤,帶動行業經濟增長,但黑醫美橫行也害人不淺,讓人們對此又愛又怕。
一場凈化行動正席卷醫美市場
近年來,被“黑醫美”導致皮膚損傷的新聞層出不窮,但盡管如此依舊沒有阻止求美者對于“美”的追求腳步。
以當下最為火熱的醫美項目熱瑪吉為例,據某APP于2020年發布的《2020醫美行業白皮書》稱,熱瑪吉在該APP上的訂單增速為281%,超過2019年的3倍,成為訂單增速最快的醫美項目。2020行業數據顯示,在眾多醫療美容項目中,熱瑪吉占據該平臺訂單量的45%,穩居第一。
如此大受歡迎的熱瑪吉,其實也有不小的健康風險。一方面,一些不正規的美容院為了追逐利益,使用了高仿機、山寨機,它的熱量控制往往存在問題,沒有那么精確;另一方面,操作者的技術水平也有可能引發對皮膚的傷害。
在熱瑪吉的治療過程中,有經驗的醫生會根據求美者的膚質、皮膚厚薄程度、水分含量等條件來調節不同參數。如果參數掌握不好,用的能量過大就會造成損傷,能量過小則起不到效果。因此,在諸多公開場合,醫生總會建議求美者一定要到正規的、有相關資質的醫院進行治療,以此規避風險。
就眼下醫美項目的安全性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請教了從業多年的醫美機構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如果想要確認醫美項目是否會對自身產生安全問題,首先要先了解自身的皮膚狀況,再根據皮膚狀況選擇合適的項目,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科學護膚。“但是,許多求美者并不能事先去進行皮膚檢測,很多非正規醫美機構的肌膚評估也只是在做做樣子,也因為這樣才會造成行業內太多的負面消息。”該業內人士說道。
嚴月華主任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不久前,有患者找到她,了解得知該患者通過流量平臺推送的“水光針”產品鏈接自行購買水光針注射。“主播說,打一次水光針,相當于敷了8000片面膜,能讓皮膚瞬間變得富有彈性、健康光亮水潤透明。推送鏈接中還稱,在韓國的演藝圈模特圈,99.5%的明星藝人都會定期進行水光注射保養,以時刻保持肌膚如水的狀態。”被廣告吸引的該患者沒有考慮太多趕緊下單,但由于注射不當,出現了嚴重的過敏癥狀,不得不前往醫院就診。
根據艾瑞發布的《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2020年)》顯示,在廣受用戶歡迎的水光針、美白針產品里,針劑正品率只有33.3%,每1支正品針劑背后伴隨著至少2支非法針劑的流通。
“在進行醫美項目之前,一定要去正規醫美機構使用合格的產品。”嚴月華主任再三強調。
除了產品本身質量問題,醫生資質也成為市場亟待規范的重點。《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2020年)》顯示,2019年中國醫美行業實際從業醫師數量38343名,但非法從業者人數在10萬以上。
“普通求美者應該避免盲目跟風,在進行醫美項目之前,要謹慎選擇有資質的專業醫療機構以及專業醫生,千萬不能盲目輕信平臺介紹。與此同時,求美者應盡量不要購買無生產許可證或者沒有生產廠家、生產地址的產品,而是應該從正規渠道購買。如果求美者存在過敏體質,建議不要選擇這些醫美產品,否則在出現過敏癥狀后很難處理。”嚴月華主任補充道。
黑醫美帶來的事故頻出,醫美市場“野蠻生長”何時休?
日前,為了更加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行為,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網信辦、公安部、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郵政局、國家藥監局、國家中醫藥局等八部門聯合宣布,定于2021年6月-12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
相信在八部門重拳出擊之下,醫美市場將會迎來一場大洗禮與凈化。不過,醫美行業能否由此就會走上健康規范發展軌道,還有待觀察和檢驗。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