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渣打銀行發布的一份本年度制造業調查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訂單、銷售、用工、工資和資本投入均持續恢復。目前大型制造企業生產經營已恢復至比較接近疫情前水平,2021年業績預計將領先于中小制造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除預料之中的同比業績指標改善外,本次調查結果還顯示出:勞動力市場持續疲軟,企業在主要創新領域投資意愿不強,受訪制造企業將產能遷出中國的意愿有所回落。
調查顯示,盡管預計用工活動再次加速,但更多受訪企業發現招工較去年同期更加容易;預計 2021 年工資平均漲幅 2.9%亦低于疫情前的漲幅。這一結果表明勞動力市場疲軟仍將持續一段時間,意味著制造企業產能搬遷或產業升級的緊迫性降低。關鍵創新領域投資意愿減弱,盡管有明確計劃增加資本投入和提高自動化水平以節省成本,受訪企業(尤其是中小制造企業)并未計劃今年實現機器人應用和人工智能等關鍵創新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中小制造企業將經濟和業務前景不確定視為產業升級的最大阻礙因素,而大型制造企業認為 “執行成本太高”和“需更多策略性思考”是企業最關注的問題。
此外,受訪企業對將工廠遷出中國的意愿較去年調查時有所下降。除用工壓力減輕外,中國經濟從疫情中率先復蘇,或激勵制造商將產能留在國內;近期部分潛在目的地疫情復發,對受訪制造商的決策亦產生一定影響。盡管產能搬遷緊迫性下降,制造企業分散產能的整體意愿仍然較強。
除經營活動從疫情中持續復蘇外,反饋稱對大灣區長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的受訪企業數量較去年調查時進一步增多。多數受訪制造企業(66%)預計未來幾年大灣區將帶來新的商業機遇,較上期調查的 58%有所上升;由于許多受訪制造企業可能已經在大灣區經營了一段時間,這一上升或反映出制造商對大灣區概念的認可度上升。疫情受控以來大灣區制造企業迅速重啟,亦展現出大灣區是可信賴的可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重要生產基地。大灣區憑借制造業以外廣泛的增長驅動力,龐大(且不斷增長)的人口規模,政策的大力支持,包括政府承諾加大研發支出推動創新,金融市場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加速,推動大陸與香港進一步跨境整合等有利因素,完全有能力助推企業實現更高發展愿景。
按行業看,IT 行業和金融業在大灣區從疫情沖擊中復蘇的早期幾個月表現最為穩健,之后制造業和對外貿易行業成為最大增長驅動力,最近,零售和批發行業的表現超過IT 業和金融服務業,表明零售和批發正迎頭趕上,反映出中國服務業大范圍恢復。按城市來看,當前深圳和廣州的表現領先,在大灣區內各城市中,這兩座城市疫苗接種率高,出口和服務業全線恢復綜合情況最好。相比之下,香港顯示出觸底反彈的跡象,但連續四個季度表現在大灣區城市中明顯落后。
(作者:辛繼召 編輯:李伊琳)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