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在7月7日上午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表示我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穩步建立。目前,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基本完成。
初步劃定的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比例不低于陸域國土面積的25%,覆蓋了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覆蓋了全國生物多樣性分布的關鍵區域。此外,我國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得到系統、完整的保護,野生生物生境得到有效改善。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 崔書紅:像大熊貓、藏羚羊、麋鹿等珍稀瀕危物種的生存狀況得到改善;部分珍稀瀕危物種種群逐步恢復,東北虎、東北豹、亞洲象、朱鹮等物種數量明顯增加;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達到1800多只,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
崔書紅表示,我國監管和執法力度不斷加強。通過開展部門、區域和國際聯合執法,嚴厲打擊生物多樣性違法犯罪行為。2019年,全國涉及野生動物違法案件將近10000起,通過嚴厲打擊,涉野生動物違法案件的總數持續下降。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 崔書紅:從2017—2019年,累計發現了34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存在的違法開礦、違法建廠,在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違法建設旅游設施和小水電站等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問題5503個,目前已經完成了整改5038個,整改完成率達到了92%。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