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象”的熱鬧和喧嘩消退后,我們更需要冷靜反思總結,如何做到人與象的和平相處?這也涉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保護力度加大、法律法規完善、公眾環保意識不斷增強,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持續增長,長期活動范圍相應擴大。在象群北移事件中,我國政府和民眾表現出極大耐心,一路跟蹤守護,及時啟動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保險定損賠付工作保護群眾利益,其中體現出的對于亞洲象的保護和成效有目共睹。
然而,對于人象沖突的關鍵——爭奪棲息地,需要我們重新關注和探討并尋找解決方案。
從歷史上看,亞洲象曾廣泛分布于我國多地,分布范圍北至黃河流域。不可否認,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力加大,導致象的分布區域不斷南移。目前,我國僅有云南南部為亞洲象提供了棲息家園。云南在亞洲象主要分布區域建立了11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50.98萬公頃。
保護區有法定界限范圍,但野生動物活動不會受限在保護區以內。象群越多,需要的環境空間也越大。而保護區周邊的村民也有經濟發展需求,他們在承包土地內開發種植,勢必會造成人與象對土地、資源的爭奪。
對此,需要及時調整保護區管理思路,正如部分專家建議,應整合保護區,構建亞洲象國家公園,從國家劃定的核心保護區域出發,適當擴大到周邊地區來重建大象棲息地;同時,要兼顧保護區周邊群眾的經濟發展和大象需求,實現保護與發展相平衡。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全民觀象之后不能一“觀”了之,期待人們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上付出更大努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曹 松)
(責任編輯:馮虎)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