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民企的圍墻并沒有倒下。
隨著債務問題隱約浮現,稍有風吹草動的泛海,便被一眾媒體拿著放大鏡來審視,并且遣詞造句一個比一個狠。
諸如泛海爆雷、董事長列為被執行人、泛海跌入“破產陣營”、房企泛海推倒第一張骨牌、泛海控股(000046,股吧)董事長盧志強成“老賴”……
一些文章說的或許是事實,但天馬行空揣測的成分也不少。
例如,有的作者居然還在用“房企”來形容早已轉型金融的泛海,要知道早在2014年泛海便進軍金融業務,去地產化更是被無數次提及。
有的作者則是看到泛海老板被列為執行人,被直接扣上了“老賴”的帽子。但據消息人士透露,面對債務問題的相關工作和重要決策,盧老板都在一線參與指揮、協調、溝通,無論對于公司內部還是外部,盧志強都十分堅決地表達了“決不逃廢債”的態度。
泛海這家企業是有困難,但這些誤導公眾的文字,也確實會像劣幣驅逐良幣那樣,占領人心。
不是所有的債務問題都叫爆雷
在近期泛海一系列關鍵詞里,爆雷的出境頻率非常高。爆雷一詞的誕生,離不開互聯網金融業的“貢獻”。當年,各種P2P金融產品爆雷,讓無數投資者的錢打了水漂之外,也讓爆雷這個詞兒深入人心。
但并非所有的債務問題都叫爆雷,P2P往往是憑借高額的理財回報,在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引來無數的投資者的關注,玩的是金融空轉。當債務問題一旦爆發,人去樓空、老板失聯成為無數案件的共性。
泛海債務問題和P2P產品爆雷最大的區別在于,這家曾經的千億民企雖然進軍金融板塊,但從未搞過金融空轉,憑借實體經濟的先天基因,積攢下很多優質的、實實在在的資產,如地產板塊的武漢中央商務區和正在上行通道中的美國地產項目。
除了這些重資產外,從資產的布局上看,泛海還涉足了金融、新興產業項目股權投資等領域。從進入這些板塊的時點來看,泛海都是早早布局,在周期之初進入,然后伴隨周期成長,必要時套現分享收益。或許,正是得益于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資產,泛海才有底氣喊出那句“決不逃廢債”。
實際上,債務問題并不可怕,關鍵還是看態度問題。就像永煤和冀中能源(000937,股吧)面對兌付問題,永煤選擇一躺了之,用“躺倒”把債務包袱扔向市場,甚至不乏一些疑似逃廢債的騷操作。
而冀中能源卻在集團已經失去兌付能力的情況下,舉全省之力、抽調其他省屬企業資金與金融資源持續保障債務兌付。雖然步履蹣跚、搖搖晃晃,但最終實現了公開債務的足額兌付。
面對債務問題,泛海也沒有選擇躺平。從年初出售武漢中央商務區地塊開始,到向美國黑石出售IDG,再到把泛海創業中心大廈作價9億賣給長江證券(000783,股吧),以及將被譽為“長安街的寶石”的民生金融中心擺上貨架,泛海可以說是卯足勁頭化解流動性風險。
賣資產到底是不是丟人的事兒
但是當泛海把手底下資產擺上貨架后,迎來的不是人們對其化解流動性問題決心的肯定,而是斷臂求生、賣子解難、飲鴆止渴的質疑。
但是賣資產真的是一件丟人的事兒嗎?圈里的大佬可不這么看。2019年8月,華誼兄弟(300027,股吧)業績出現了困難,資金壓力巨大,為了救公司,華誼董事長王中軍不得不忍痛割愛,賣掉自己的收藏,解決公司資金的流動性問題。
在面對質疑的時候,王中軍在2019亞布力論壇夏季高峰會上表示:賣畫,不丟人。
不管是買作品,還是賣作品,大家都是在一個平等互惠的基礎上達成交易,買方會覺得作品將來變現的價值大于目前同樣數量現金的購買力,而賣方覺得相反,就是有此向左的意見才出現各種各樣的交換,例如藝術品、股票、債券和大宗商品等。
買賣就如一個硬幣的兩面,對于社會的運轉而言缺一不可。既然買作品能夠贏得滿堂喝彩,那么賣作品又有什么好丟人的呢?
判別賣資產對錯的標準,從來不是什么時候賣,而是到底賣賺了還是賣虧了。就像當年的王健林,被曝出4000億的負債問題后,便開啟了甩賣資產的模式。
最終,王健林不僅一年還債2千億,還大賺了314億。所以賣資產從來不是一件丟人的事兒,尤其是當資產賣賺了的時候。
從這個角度來看,泛海每一件擺上貨架的資產,都早已實現投資增值。如近期受到“武漢金融城”定位利好輻射的武漢中央商務區,按照最新土拍價格水平測算的話,武漢中央商務區剩余可開發土地貨值保守就接近500億。
不僅如此,泛海美國地產項目同樣價值飆升,據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市場上新房銷售的中位價在4月份為37.2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38.75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高出了20.1%。
處置資產早已成為化解企業流動性風險的好招式,對王中軍、王健林如此,對泛海更是如此。
泛海要“破產”?圈內人不這么看
無論是從處理流動性問題的態度來看,還是泛海優質資產的想象空間來說,這家被譽為千億巨艦的民企,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緩緩駛出風暴中心。
很多圈內人對于泛海渡劫也持肯定態度。一位債券發行方人士表示:“在處理債務兌付問題時,作為債權方,我們會十分看中公司實際控制人的態度。我們把這個叫做老板’增信’,也就是說,老板有多大決心,有多大動員能力,對于能否積極理想的化解債務問題,有很重要的作用,有態度,有能力,債務兌付問題通常就能夠得到平穩解決,債權方非常看重這一點。”
泛海的老板盧志強先生,在中國企業界地位甚高,這一點,從其此前能夠多年位列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便可獲知。在常年的商業合作中,盧志強與其他的新老企業家都建立的良好的相互信任的關系,并為很多企業的重大經營行為,提供了力度極大的幫助和支持,這為其和泛海在中國的商業領域內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一位長期跟蹤泛海的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在研究泛化債的問題時,除去技術性的因素和內容外,更重要的因素,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有誰來幫忙”,這一方面取決于商業價值的考量,但是,另一方面,與企業、企業家過往的商業口碑,甚至是情誼等有著非常直接的關聯。
這種“相互支持”在此前就已有“上演”:在聯想股權改革時,泛海通過接盤部分股份的方式,支持了聯想的發展,從股權結構上,形成了有利于聯想發展的局面。而在2020年,泛海出售在美國的房地產業務時,溢價接手的便是聯想背景的買方。
“盧志強在很多其他大企業的關鍵階段,提供過實質性支持和幫助,我認為這是泛海化債很有利的一個條件,這也是我十分關注,盧志強本人是否在一線處理化債問題的原因,他有決心,也有足夠的動員能力,這是很關鍵的。”這位券商分析師說。
中國當前很多企業都處在債務的兌付危機當中,在判斷前景的時候,悲觀者往往沉陷于“微觀視角”當中,越微觀看待,越覺得沒有辦法;相反,那些能夠看到希望的人,往往以更加“中宏觀”的視角作為研究工具,當以產業發展結構和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周期的視角來看時。
泛海最后的結局如何,或許所有問題的答案,還是需要留給時間。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