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養產業規模到2020年和2030年將分別達到8萬億元和22萬億元,對GDP拉動分別達到6%和8%。 ]
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在巨大需求和國家政策推動下,健康養老產業成為新藍海。
由中國誠通、鐵建地產、中國國藥三家中央企業與大家保險聯合發起的中康養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日前成立。這支“康養國家隊”宣稱,將以培訓療養機構等閑置資產適老化投資改造為抓手,構建千億級投資生態群,打造國內最大康養資源整合平臺。
近幾年,華潤、國投、中國誠通等中央企業接連出手,布局健康養老產業。業內分析,央企將發揮國有資本的帶動和示范作用,有效解決養老服務體系有效供給不足、配置效率不足、養老服務質量不高及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康養國家隊”來了
7月10日,中康養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舉行了揭牌儀式。四家股東均是養老資產、開發建設、養老保險、醫療健康等產業鏈細分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企業,具有整合優質社會資源、有效利用培訓療養機構的優勢和高質量轉型發展康養產業的共同戰略目標。
根據中康投發布信息,公司將按照市場化機制、資本化運作、普惠性服務的核心理念,通過整合國內康養領域的專業投資團隊,綜合運用產業基金、養老專項債、REITs、中長期貸款等各類金融工具,著力構建康養產業母基金+地方引導基金的千億級投資生態群,將產業資本的經驗優勢和金融資本的融通優勢相結合,推進產融結合。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第一財經表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養老產業投資回報周期長,需要央企發揮國有資本帶動作用。
早在2016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重大決策部署,決定撤銷、脫鉤的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培訓療養機構劃轉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并組建跨區域、跨領域的健康養老產業集團。
國務院國資委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中國誠通作為參與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培訓療養機構改革相關工作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中國誠通出資100億元成立中國健康養老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培訓療養機構改革資產集中統一運作平臺。目前,改革資產劃轉及轉型發展普惠養老工作已全面展開。
康養產業站上風口
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首次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支持300個左右培訓療養機構轉型為普惠養老機構”“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等目標。
當前,康養產業正迎來巨大風口。據統計,2017年~2021年,中國醫養健康行業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7.92%,康養產業規模到2020年和2030年將分別達到8萬億元和22萬億元,對GDP拉動分別達到6%和8%,將超越房地產成為中國的經濟新動力(310328)。
與此同時,中國老齡化程度仍在加深。完善養老保障體系以及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成為了當務之急。放開養老市場、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成為大趨勢。但是,受多種因素制約,我國養老產業尤其是普惠型養老項目盈利難度較大,不少項目處于虧損之中。與此同時,多地的養老機構出現了“一床難求”的局面。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企業研究室副主任李紅娟對第一財經表示,當前,我國的健康產業及其相關服務正處于起步階段,經濟占比較低,還存在巨大的待開發空間,未來健康產業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李紅娟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領軍企業關注到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優勢和潛力,紛紛投資健康產業。這些不同行業的領軍企業,通過產業鏈整合完善、企業并購、產業鏈合作、資本投資等進行產業規劃布局,搶占市場先機,與此同時,由于政策的持續推進,不同行業企業資本的注入,大健康產業獲得了高速的發展。
央企密集布局康養產業
近幾年,華潤、國投、中國誠通等中央企業接連出手,布局健康養老產業。
比如,2016年12月,華潤置地成功獲取華潤集團首個康養地產項目,并與沈陽市鐵西區政府首批合作20個社區養老服務點;2018年3月,國投在北京、廣州城市核心區布局的養老機構開業運營,可提供養老床位近650張;2019年2月22日,在國家發改委,中國誠通所屬中國健康養老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首家入選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的中央企業與武漢市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
華潤置地助理總裁張偉此前對媒體表示,中央企業多是全國布局,有規模優勢,產業鏈長,能夠聚集更多企業內外的資源,便于提供多樣化的養老產品和服務,降低運營管理成本。加之當前養老產業尚處在政府主導向市場化過渡階段,中央企業顯然在整合地方資源,與政府雙贏發展方面更具優勢。加上養老是民生工程、人心工程,央企的品牌形象能夠很好地打消民眾的疑慮,得到更多的認可。
中國誠通副總經理、中國康養董事長朱躍說,普惠型養老項目盈利難包括基建成本高、土地成本高等因素,需要政府在養老產業引導方式和作用方面更加精準,通過老齡事業與產業的協同發展,更好地使市場在養老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以有效發揮,從根本上解決養老服務體系有效供給不足、配置效率不足、養老服務質量不高及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李紅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前需要盡快建立完善健康產業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制定健康行業發展標準,規范健康產業市場秩序。改革創新健康產業市場監管方式和手段,建立適應產業發展的監管體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