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星哥
后臺很多同學催更了,我們加快更新,不偷懶。
今天接著上一篇滴滴變天的事情,接著說。
其實變天的不僅僅是滴滴,不知道大家留意沒有,
最近半年一年,世界變化很快,很多行業生了巨大的改變。
去年最火的是社區團購,結果剛火爆,被活生生摁下,一下就冷了,最近的同程生活直接被弄到破產。這說明,這個行業已經掀不起啥大浪了。
同樣的,還有在線教育,這個賽道被認為是互聯網的下一個類似于打車一樣的大市場,都在燒錢搶流量,以獲取資本的認同。
結果,今年突然一道禁令:
不允許周末和寒暑假開展課外培訓、不允許企業上市等。
現在完了,踩了急剎車,在線教育也變天了。
再加上反壟斷,數據安全事件,直接讓整個互聯網行業遭遇了一把寒冬,各大互聯網公司動作都很大啊。
首先,居然破天荒的傳出,阿里跟騰訊這段老冤家,要互相打通生態了。
如果真的可以。這意味著,在微信上都可以分享淘寶鏈接了。神奇。
感覺這不正常啊。
另外,京東的大強子還給兄弟們漲工資。
強哥對“兄弟們”還是很不錯滴,畢竟過了苦日子出來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要點個贊,希望看到其他大廠效仿下。
網上還有人把下面這張圖聯系在一起,說是對各種大廠剝削員工的一種警告。
除了強哥實打實的出血改善員工薪資。各類大廠也早有動作啊。之前傳出騰訊強制6點下班,字節取消大小周。
說真的,大廠壓榨員工不是什么新鮮話題了,就憑這個6點下班能上熱搜,就說明6點下班是奇怪的,不在6點下班才是正常的。
其中華為,阿里,騰訊,拼多多等大廠們都是往死了加班,阿里和華為是極品中的戰斗雞。
這事我不說了。本就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大家自己去定性評價。
不過,我認為可以確定的是:
大廠壓榨員工,讓員工無休止加班的尿性,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當前的整個土壤了。
畢竟,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啊。
說完互聯網最近的怪事。
回過頭給大家實打實聊聊中概股。
我們的基金群里很多人也很關注了這只基金,買的人不少。只是,今年入手買中概股的估計都被套住了。中概變中丐。
老牌的中概股基金呢,是中概互聯(場內代碼513050,場外代碼006327)和中國互聯(場內和場外代碼都是164906),都是同時投資了港股和美股的中概股。
我們看下中概股的指數走勢,取了某只場內基金來看下:
從2月份最高點現在,已經跌去了三分之一的凈值了,可以說非常慘,特別是今年入場的嗝屁了。
春節之后我也看了下這個,沒下手,運氣比較好,那段時間,剛好大家都在罵蔡狗的諾安,甚至罵上熱搜了。
我心想,大家都罵 ,等罵到不罵了就是情緒殺到極點的時候,干脆我就買。果然,半導體行情來了。
中丐跌這么慘,也是超出很多人意外。畢竟他成分股也很慘。
買中概股的,一半是買了阿里和騰訊兩只股票。
有好多人問我,現在中丐能否抄底了?
我給大家簡單分析下:
第一,雖說很多人在叫慘,但是中丐真的跌的多嗎?
從技術面看,目前的中概股比2020年上半年還是貴一些的,畢竟去年美股漲得不少。也就是說,中丐并沒有跌的那么多。
第二,所有人知道,中丐這一波回撤,是因為監管打壓,這種政策層面引發的巨大利空,使很多資金出逃。
實際上,政策利空并沒有出盡,而且你也不知道還會有啥利空出來,從最近互聯網公司這么多的動作看,我估計短期利空根本沒有結束。
政策的東西就是充滿不確定性。在我們這樣的土壤下,永遠不要低估政策帶來的風險。
另外,從情緒面上看,這只基金還有很多人想著抄底,說明情緒并不壞,想想去年的石油暴跌那會,很多人抄底,也是等了一年才回來。
多數人還在做的事情,說明有可能不是正確的。
基于這兩點,我認為現在談抄底,未免風險太高,特別是“梭哈”這種,就千萬別賭。
回歸到價值投資,我認為現在中丐的價值是中長期存在的,阿里也好,騰訊也好,他們的經營并沒有出現任何變化,依然是一個暴利的高價值行業,反壟斷不會傷害太大。
所以,中丐股是絕對有價值的,可以中長期看好。
我總結下中丐的處境:
短期還有政策風險,有不確定性,行業面臨波動和調整。然而,公司的基本面沒有變化,經營和業績還有向好趨勢。
在這個邏輯下,我不建議梭哈抄底,而是建議左側定投。
畢竟目前的波動,也沒有2018年、2020年那么劇烈。離最低估值還有不少差距。
反而,如果中概股接近歷史最低估值,定投時間不夠,導致盈利出現的時間并不會太長。
因為定投的微笑曲線是在下跌過程中定投攤低成本,等上漲的時候,不需要漲回到原來的位置,就可以開始盈利了。
所以,我能給的策略上的思考有三點:
1. 當前定投優于一次性買入哈。
2. 定投基于估值變化進行數量的調整,越跌越買,越漲越少買。
3. 注意均衡策略,我們向來都是建議大家做均衡配置,不要只買一只基金,
組合分散配置不同風格,中丐跌,也許中證500起,組合定投才更穩健。
注意:以上只是我個人思路,不構成投資建議。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櫻桃小財女。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