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1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介紹,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32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7%,比一季度回落5.6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5.3%,兩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
劉愛華表示,上半年,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生產需求繼續回升,就業物價總體穩定,新動能快速成長,質量效益穩步提高,市場主體預期向好,主要宏觀指標處于合理區間,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態勢。
高技術產業投資加速
從上半年數據看,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持續恢復,制造業投資兩年平均增速加快。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55900億元,同比增長12.6%,6月份環比增長0.35%;兩年平均增長4.4%,比一季度加快1.5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高技術產業投資在近年來實現了快速增長。今年上半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3.5%,兩年平均增長14.6%,高技術產業投資快于全部投資10.2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9.7%、12.0%,兩年平均分別增長17.1%、9.5%。
在高技術制造業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7.5%、34.2%,兩年平均分別增長26.3%、18.7%;高技術服務業中,電子商務服務業、研發設計服務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32.9%、28.4%,兩年平均分別增長32.5%、15.9%。社會領域投資同比增長16.4%,兩年平均增長10.7%;其中衛生投資、教育投資同比分別增長35.5%、14.2%,兩年平均分別增長24.9%、12.5%。
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也得到了進一步發揮。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王靜文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一直高于整體投資增速,對于改善投資結構和產業結構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他建議,未來促進高技術投資,要切實落實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讓市場主體準入退出更便捷。
近年來,我國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采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等創新支持政策,加大“雙創”力度,創新引領作用顯著增強,有力地促進了新產業、新業態的成長壯大。劉愛華表示,“三新”經濟的快速增長對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更長期的角度來看,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也提供了強有力的戰略支撐。
劉愛華稱,目前支持投資持續恢復的有利因素在不斷增多,一是市場活力在逐步增強,二是資金保障比較有力,三是穩投資政策在持續發力,四是從長期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都蘊藏了巨大的投資空間。
消費升級網購提速
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0.5%,一季度同比持平。其中,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1%,漲幅比5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4%。上半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6%,農村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4%。
在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上漲0.4%的情況下,豬肉價格反而下降19.3%,此外,糧食價格上漲1.2%,鮮果價格上漲2.6%,鮮菜價格上漲3.2%。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后的核心CPI上漲0.4%,一季度為同比持平。
物價微漲,而與此同時,居民消費也在悄然升級。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904億元,同比增長23.0%,兩年平均增長4.4%,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
升級類商品消費較快增長,從兩年平均增速看,除石油類商品外,其他商品類別商品零售額均為正增長,其中體育娛樂用品類、通訊器材類、化妝品類、文化辦公用品類等9類商品零售額兩年平均增速超過10%。
王靜文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上半年消費升級一是表現在從實物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如五一檔票房創歷史新高,中國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等;同時,從必選消費向可選消費轉移,如體育娛樂用品類、通訊器材類、化妝品類等商品消費高于整體增速;此外,從線下消費向線上消費遷徙,網購消費能夠起到創造新市場主體、拉動就業、降低銷售成本、刺激居民消費等作用。
在新業態、新模式成長壯大的當下,全國網上零售額61133億元,同比增長23.2%,兩年平均增長15.0%,比一季度加快1.5個百分點。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0263億元,增長18.7%,兩年平均增長16.5%,比一季度加快1.1個百分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3.7%,比一季度提高1.8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繼續增長
上半年,居民收入繼續增長,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縮小。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同比名義增長12.6%,這主要是受到去年上半年低基數的影響,兩年平均增長7.4%,比一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12.0%,兩年平均增長5.2%,略低于經濟增速,基本同步。
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25元,同比名義增長11.4%,實際增長10.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8元,同比名義增長14.6%,實際增長14.1%。
“今年上半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兩年平均達到了5.2%,這個速度和上半年GDP的兩年平均增速5.3%是基本同步的。”劉愛華表示,“考慮到去年以來我們遭受疫情沖擊,可以說實現5.2%的人均收入增速是相當不容易的。”
在劉愛華看來,推動收入實現5.2%的增長的原因之一是,隨著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就業形勢保持了總體穩定,帶動了工資性收入比較快的增長。今年上半年,工資性收入同比增長了12.1%,兩年平均增長了7.2%。
同時,隨著各地持續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提高了養老金標準,加強困難群體基本生活保障,及時做好社會救濟和臨時救助,人均轉移性凈收入增長了9%,兩年平均增長了8.6%。
此外,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好轉,經營活動逐步恢復,所以反映在數據上,經營凈收入上半年同比增長了17.5%,兩年平均增長了5.6%。
“實現這個增長,可以說既有經濟恢復的因素,帶動了就業增加,進而帶動收入增加,同時也有政策支持的因素,各個地方都加大了民生保障力度。同時也有各個經濟主體自身的努力。所以從這些方面來講,我們認為5.2%的增速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而且可以說成果是非常顯著的。”劉愛華說,“從這幾個方面判斷,目前中國經濟整體上內生動力是在持續增強的,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我們認為下一期收入增長仍然會得到比較好的支撐,從而對消費形成有力的支撐。”
就業方面,上半年數據顯示,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9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63.5%。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與5月份持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7個百分點。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呂銀玲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