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國工業取得一份喜憂參半的成績單。
根據國家統計局7月15日公布的數據,1-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9%,兩年平均增長7.0%,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不過,6月當月工業增速為8.3%,兩年平均增長6.5%,相較5月分別回落了0.5、0.1個百分點。
增速的回落,一方面是因為采礦業和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出現減速,6月采礦業、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壓延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分別較上月大幅回落0.9、1.7和0.8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受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和全球缺芯等產業鏈斷裂影響,中游裝備制造、電子制造生產多數放緩。
尤其是,6月汽車制造業下降4.3%,近年來首度進入負增長區間,當月汽車產量203.8萬輛,增速加速下滑至-13.1%,不過新能源汽車產量達27.3萬輛,保持著135.3%的高速增長。
工業的復蘇并不均衡,且行業分化明顯。當前上游工業仍面臨著供給約束,而大宗商品漲價向中下游傳導的效應也正在顯現;而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仍保持著22.6%的高速增長,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05.0%、69.8%、48.1%,這或意味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正在進入收獲期。
黑色系增速進一步回落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所研究員張航燕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上半年工業增速符合其“前高后低”的預期,兩年平均增速為7.0%,略高于2015-2019年同期均值0.6個百分點,說明疫情并未對中國工業帶來沖擊,反而刺激了工業的增長。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從邊際變化看,工業生產已連續兩個月高位放緩,5、6月份工業兩年平均增速分別較上月回落0.2和0.1個百分點。
他認為,6月工業生產邊際放緩的原因有二:一是采礦業和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出現減速,6月采礦業、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壓延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分別較上月大幅回落0.9、1.7和0.8個百分點;二是受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和全球缺芯嚴重影響,中游裝備制造業生產多數放緩。
三大門類中,采礦業是拖累工業增速的主要行業:上半年,制造業增長17.1%,兩年平均增長7.5%;能源供應業增長13.4%,兩年平均增長6.0%,而采礦業同比增長6.2%,兩年平均增長2.5%。
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黑色系等上游產業供給增速明顯回落。黑色金屬增速由上月的7.7%降至4.1%,有色金屬增速由上月的2.9%降至2.4%,同時,生鐵、水泥、原煤、焦炭的產量同比分別下降了2.7%、2.9%、5%、3.2%,粗鋼、鋼材、原油的產量增速也回落至1.5%、3%、2.8%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表示,黑色金屬、煤炭等受國內政策、國內供需的影響比較大,過去幾個月,中國密集出臺了能耗“雙控”、壓降“兩高”項目等多項措施,政策干預的力度和頻率都非常大,這使得相關品類在過去兩個月產量出現了明顯的回落。
比如,中國明確制定了年內粗鋼產量同比下降的“紅線”,然而,前4月粗鋼產量仍然同比增長了15.8%,但在短短兩個月后,上半年粗鋼產量增速已降至1.5%。
結構性工業品通脹初現
王軍認為,上游原材料在供給端受到明顯約束,這為原材料價格的強勁提供了支撐,這或將帶來結構性、階段性的工業品通脹。
一方面,上游原材料漲價向中游傳導的跡象初步顯現,部分機械裝備制造、家電等行業也出現了漲價現象;另一方面,歷史上歷次工業品通脹都很難完全傳導到下游。
王軍指出,雖然近期國際國內的大宗商品價格都有明顯的回落,但是下半年不排除價格有可能出現第二個峰值,因為很多上游的商品,比如原油、有色金屬、鐵礦石,大多數都是國際定價的,受到美聯儲貨幣政策、全球復蘇、供需錯配、金融炒作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四季度不排除個別月份超過或者接近5月份的峰頂,形成“雙峰”,下半年要警惕石油和糧食價格的超預期上漲,以及由此而來的工業品通脹。
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經濟運行研究室研究員王珊則指出,上半年鋼材、有色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擴大了上游行業利潤空間,也將進一步推高家電、機械等中下游行業生產成本,加劇了行業間效益恢復的不平衡。另外,中小企業PMI出廠價格指數遠低于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由于大多數中小企業議價能力較弱,利潤空間遭受更嚴重擠壓,可能加速倒閉破產。
在7月15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指出,今年6月,國際能源價格指數同比上漲92.6%,非能源價格指數上漲43.2%,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輸入性的上漲壓力仍然存在,給很多中下游企業、中小微企業帶來較大的成本壓力。
“但我國工業生產能力較強,工業品供應能力充足,近期有關部門正在實施國內大宗商品價格保供穩價的政策,效果正在初步顯現。”她說。
汽車制造首入負增長區間
值得注意的是,6月汽車制造業下降了4.3%,這是近年來這一數字首度落入負增長區間。繼5月首度出現4.0%負增長之后,6月汽車產量為203.8萬輛,降幅也擴大至13.1%。
光大銀行分析師周茂華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6月汽車產量加速下滑,一方面是因為去年基數有所抬高,另一方面,汽車芯片短缺問題進一步凸顯,部分汽車廠商被迫停產,抑制了汽車產能釋放。此外,汽車產業高度依賴全球產業鏈,國內汽車產量下降可能與工業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以及全球配件物流不暢等因素有關。
不過周茂華強調,新能源汽車產量依舊非常強勁,這與傳統汽車產量回落形成鮮明對比,反映中國汽車行業正在加速轉型升級。6月轎車、SUV產量分別為74.3、72.1萬輛,同比下降13.1%、11.1%,而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27.3萬輛,增速高達135.3%。
張航燕指出,傳統汽車產量收縮,一方面是因為在“雙碳”約束下,傳統汽車面臨更多限行等限制措施;另一方面,去年疫情發生后,因社交隔離需要,汽車需求得到充分釋放,不同于易耗品,汽車是耐用消費品,短期內需求得到滿足后,汽車產業的高速增長缺少持續性需求支撐。
“新能源汽車之所以增長迅猛,一是國家和各省市層面產業政策和消費刺激政策支持的結果;二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各個環節日趨成熟,消費者的接受度和認可度有所提高;三是隨著技術提升,國產品牌市場份額正在逐步提高。”伍超明說。
劉愛華指出,雖然最近兩個月有所回落,但是上半年汽車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8%,兩年平均增長8.6%,這兩個速度都快于目前整體的工業增速。“目前汽車行業的增長受到了一定制約,比如芯片短缺,還有一些政策調整,在短期內可能會為汽車產業帶來供貨周期加長、成本上升等階段性影響。”
但劉愛華強調,從短期看,在需求上升、價格上漲的信號帶動下,集成電路的生產在逐步加快;從長期看,目前我國的千人汽車保有量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中國汽車行業發展潛力依然巨大。
(作者:夏旭田 編輯:包芳鳴)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