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先導發布了《DNA編碼化合物庫平臺賦能新藥研發白皮書》(以下簡稱“報告”),為行業內首家發布DEL技術白皮書的企業。此次發布的白皮書,向外界展示了成都先導在DEL技術上的眾多亮點,包括全面的DEL篩選方法和模型,開放的DEL生態系統,可以將DEL庫設計、篩選技術與藥化、CADD等整合加入分子優化效率以及DNA兼容的各種新化學反應開發,包含DNA編碼常規小分子化合物庫、大環化合物庫、共價化合物庫、蛋白質降解分子庫以及片段分子庫等。
以上眾多亮點,充分說明了成都先導在DEL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保持技術領先,成都先導也在積極推進新藥研發,通過新藥項目轉讓變現來提升公司營收。
據了解,目前成都先導的新藥研發管線已達20多項,包含小分子及小核酸新分子實體,涉及腫瘤、免疫及炎癥等疾病領域,其中有3個新藥項目已經進入臨床I期。業內人士表示,豐富的研發管線保證成都先導能夠持續地輸出新藥項目,且隨著新藥業務的持續發展,其基于DEL技術的新藥發現與優化平臺對新藥業務的貢獻也將愈發凸顯。
HG030完成首個新藥項目轉讓 陸續獲取臨床批件
據悉,2020年11月,成都先導與廣藥白云山(600332,股吧)就HG030項目達成了轉讓合作。廣藥白云山以 3800 萬首付款、后期臨床里程碑付款及上市后銷售提成受讓HG030在中國內地的權益。HG030是二代NTRK/ROS1雙靶點抗腫瘤藥,是成都先導首個完成轉讓的新藥項目。這是成都先導首次實現自研新藥項目轉讓,反映出其DEL平臺在新藥發現與優化方面獨有的、領先的能力與效率,并被市場認可。
除了HG030項目,公司研發管線還有多個新藥項目處于在研過程中。其中,用于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HG146已進入臨床I期;用于治療實體瘤的HG146、用于腫瘤免疫治療的HG381于今年4月陸續取得了臨床試驗批件;用于治療青光眼的HGC245、用于治療銀屑病和強直性脊柱炎的HGP0508已進入了PCC階段。此外,成都先導還有多個新藥處于苗頭化合物和先導化合物階段。
業內專家表示,成都先導研發管線豐富,靶點具有多樣化。公司DEL庫業務對新藥發現能夠產生較多促進作用,期待未來有更多的新藥項目實現轉讓。
明星靶點STING激動劑獲得國內首批
成都先導的HG381是首個在中國獲批開展臨床試驗的STING激動劑,同時也是全球公開報道的第四個進入臨床的第二代STING激動劑。HG381獲批臨床及所取得的研發進展,再次證明成都先導的DEL技術平臺在小分子新藥發現方面具有獨特、顯著的優勢。
近年來,全球各大藥物公司如安進、阿斯利康、拜爾、百時美施貴寶、安斯泰來、禮來、默克和諾華等均在腫瘤免疫領域布局一系列管線產品。腫瘤免疫領域的靶點紛紛成為諸多藥物公司追蹤的“明星靶點”,STING靶點就是其中之一。
STING信號通路能夠激活免疫系統對腫瘤的殺傷活性。死亡的腫瘤細胞能夠被抗原提呈細胞吞噬,其中腫瘤細胞在應激或死亡期間產生的DNA可以由STING介導的胞質DNA識別信號通路,最終激活Ⅰ型干擾素產生。Ⅰ型干擾素一方面可以促進交叉呈遞和抗腫瘤細胞毒T淋巴細胞反應,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激活STING信號通路導致趨化因子產生,有助于招募效應T細胞在微環境中殺傷腫瘤細胞。實際上,許多化療藥物的作用機制就是通過引起DNA損傷并最終導致腫瘤細胞死亡,而腫瘤細胞死亡后核內DNA泄漏到細胞質中,能夠引起STING信號通路的激活并進一步激活免疫反應。
由于STING在先天性免疫調控中具有重要作用,STING激動劑的開發已成為近兩年創新藥領域的研發熱點。一些業內專家認為,STING激動劑可能是繼 PD-1/PD-L1 抗體之后,腫瘤免疫療法領域新的“重磅炸彈”。至今為止,在STING靶點上面已出現一系列知名藥物公司的身影,如默克、百時美施貴寶、葛蘭素史克、武田制藥、諾華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商務合作交易領域,STING靶點也多次掀起巨浪。如2015年3月諾華制藥和Aduro就STING激動劑的一項臨床前項目簽訂的合作,首付款超過2億美元,合同總額則高達7.5億美元。2017年,BMS與IFM Therapeutics公司針對STING激動劑達成了一項總金額達23億美元的交易。能看出,STING激動劑不僅是藥企巨頭研發的熱點,同時也具有巨大的潛在商業價值。專業機構表示,隨著后期成都先導對STING激動劑的不斷研發,HG381可能讓成都先導的業績再上一個臺階。
我國創新藥發展迅速 成都先導內外兼優
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創新藥License-out在數量和金額上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據統計,2007年-2017年中國創新藥License-out數量總共19個,而2018年和2019年短短兩年便達到18個,幾乎與2007年-2017年十年的數量總和相當。而在2020年,中國創新藥License-out數量已超過17個,且創下了單項金額30億美元的全球新記錄。如此迅猛的增長,一方面離不開中國藥企研發投入的推進,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中國新藥審批提速的成果。
在創新藥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成都先導逐漸摸索并找到了符合自身發展定位的的商業模式,即通過DEL/FBDD/SBDD等技術提供藥物發現服務與自主新藥研發共同驅動業績的長期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發布了“關于公開征求《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意見的通知”,其中明確指出,新藥研發應以為患者提供更優的治療選擇為最高目標。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政策出臺之后,會大大提高國內創新藥的質量,給創新市場帶來更多的積極作用,淘汰同質化的me too產品。對此,成都先導董事長兼CEO李進表示,這對于一直潛心于做創新藥的企業來說并非驚奇之事,“實際上就是重申、甚至提醒做創新藥的目的是什么”,并表示,從長期來看,這將利好創新藥企的持續發展,尤其是在做有差異化、解決臨床需求,能為病人提供更好治療方案的企業。
成都先導依托DEL/FBDD/SBDD發現與優化的整合技術平臺,針對高潛力、高價值的靶點可進行自主新藥研發,多個項目所涉及的靶點目前都無已上市品種,屬于較為新穎、前沿的研究,加之新藥業務定位明確,差異化顯著,隨著核心技術平臺升級和新藥管線的持續推進,未來業績表現值得期待。
參考資料:
[1]中泰證券:成都先導(688222)深度報告:藥篩技術領先,Biotech屬性凸顯,全程助力先導藥物發現
[2]國海證券(000750,股吧):成都先導(688222)深度報告:DEL 技術引領原創新藥加速發展
[3]MedTrend醫趨勢公眾號:中國創新藥,請回答2020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