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稱,元氣森林和喜茶都欲收購新式茶飲品牌“樂樂茶”。雙方都非常看重樂樂茶的渠道價值,并給出了40億元估值。
隨后,喜茶創始人聶云宸轉發了相關報道,并回應稱“消息不實,此前經過中間人介紹的確有過一段時間接觸,但在深度了解內部情況、業務數據和狀況后已經徹底、完全、堅決放棄。”
喜茶公關總監也作出類似回應,“此前經過中間人介紹的確有過接觸,但在了解對方業務數據后已經徹底放棄。”
另據財經網(博客,微博)消息,元氣森林也表示收購消息不屬實,不予置評。
樂樂茶方面則回應稱,樂樂茶目前獨立發展,經營狀況良好,并無被收購計劃。
樂樂茶同時表示,截至目前,樂樂茶共開設72家門店,目前經營狀況良好,無論是單店層面,還是公司的整體情況都呈健康、盈利、發展的狀態。計劃將在2022年春節前門店增至140家店,之后每年翻倍增長。
不過,喜茶方面的相關言論卻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引發網友激烈討論。
網友一邊倒,挺樂樂茶
喜茶被指“不厚道”
值得注意的是,網友的站位非常一致,基本都站在了樂樂茶一方,喜茶妥妥地的翻車了。
網友評論:
“不買就算了,摸了人家的底,看了人家的商業數據,就說這樣的話,太不地道了”。
“留點口德,以后還不知道誰收誰呢”。
“這話太損了,良心哪里去了”。
“不買就算了,還踩一腳再走”。
還有不少網友力挺樂樂茶,稱比喜茶好喝多了。
網友質疑:砸一波,低價收?
“商業屆的渣男”
不少網友對喜茶的這番言論的目的有所質疑。
有網友發問,“摸清樂樂茶所有底賬后就不要了,這是商業屆的渣男嗎?”
這位網友還指出,喜茶過于急切地表達了對樂樂茶的“不感興趣”,同時也讓其他對樂樂茶有興趣的投資人卻步了。
還有網友給出了自己的猜測,在他看來,這就是“套路”,“砸一波,低價收”。
“這路數太下作了吧?想收購,談了,放消息出來說不收購,暗示對方內部混亂,公司質量差,砸一波,然后才能低價收。”
事實上,在投資并購中,這種事情也有發生。
比如,A投資機構盡調了B公司,最后沒有投,還把B公司的相關內幕透露給了投資圈同行。這就可能導致B公司估值被壓低。
尤其是頭部投資機構,具有很強的引導性,一旦放棄了一個公司,這似乎就傳播了一種信號,“這個公司不行”。那其他投資機構也可能會放棄投資。
當然這些可能更多是潛規則,并沒有放上明面。但喜茶的上述言論,卻是直勾勾地告訴別人,“樂茶茶不行”。
到底喜茶的回應是“耿直”,還是另有目的,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可以想象的是,這勢必會對樂茶茶的融資造成一定的影響。
不過讓人好奇的是,拋開目的不談,難道雙方沒有簽署保密協議嗎?
并購調查一般都會簽署保密協議
律師:喜茶可能算不上違反保密協議
按常理來看,并購前的調查過程中雙方一般會簽訂保密協議,因為涉及到被收購方的核心信息。
尤其是大金額的收購案,而且喜茶和樂樂茶又屬于同行業企業,簽訂保密協議更有必要。
有網友指出,談崩了就透露對方內部信息,“這創始人不僅low而且還是法盲啊”。
那么如果簽訂了保密協議,喜茶的言論又是否違反了保密協議呢?
對此,知名IT與知識產權律師趙占領表示,喜茶上述的言論應該還算不上違反保密協議,因為并沒有泄露并購意向書里面所約定的具體內容,只是最后說了沒有達成這樣一個結果。
趙占領指出,一般雙方會約定違反保密協議的違約金,一旦構成違反保密協議,就按照合同規定賠償。如果沒有約定違約金,被違約的一方需要證明違反保密協議給自己帶來多少損失,以此為依據進行索賠。
新茶飲行業的并購已經開始
據了解,樂樂茶于2016年10月成立于上海,是滬上“茶飲+軟歐包”的新式茶飲品牌。不過與喜茶、奈雪不同的是,樂樂茶從一開始就定位于“茶飲+軟歐包”。
近幾年新式茶飲的發展十分迅速,頭部品牌有奈雪的茶、喜茶等。
新式茶飲在資本市場上也廣受歡迎。
奈雪的茶在上市之前經過6輪融資,2021年6月30日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全球茶飲第一股”。
截至目前,喜茶也有了5輪融資。最近的發生在7月13日,融資金額達5億美元,投資方包括騰訊、高瓴、紅杉等,融資完成后喜茶估值達600億元。
而從2018年至今,樂樂茶共完成4輪融資,上一輪融資為2020年7月份,龍柏資本投資。此前,紅星美凱龍(601828,股吧)、王思聰旗下的普思資本都曾參與樂樂茶的融資。
據了解,目前樂樂茶門店數為 72 家,不足喜茶的十分之一(812 家),僅為奈雪的茶的八分之一(579 家)。
從融資規模及門店覆蓋面來看,樂樂茶位于新式茶飲第二梯隊。
盡管此次,喜茶放棄了樂茶茶,但卻標志著新茶飲行業的并購已經開始。
而這正是互聯網的常見手法:通過并購收購“消滅”對手、停止燒錢。
可以說,新茶飲越來越互聯網化,這也是與傳統茶飲的重要區別。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三言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