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鄭州連降暴雨,7月20日24小時降雨量達到624.1毫米,小時降雨量最高達201.9毫米,打破歷史極值,國家防總21日3時將防汛Ⅲ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現場則是城區內澇嚴重,多個地鐵站遭灌水,甚至出現人員傷亡。
發生這樣悲劇的背后,堪稱“千年一遇”的暴雨是主因,但預警機制的不完善,也間接導致損失增加。“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雖然人類在阻止自然災害到來方面能做的不多,但通過建立一個完備的預警系統,無疑可以減少相當部分的損失。
從對這場大雨的預報來看,早在16日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就發布了1號指揮長令,要求全力防范應對即將出現的強降雨災害天氣,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隨即,河南氣象、水利等部門相繼發布災害預警。不過對于降雨中心究竟會集中在什么區域,一開始并沒有十分準確地預測到。
如在預報大雨時,一開始氣象部門預測降雨中心會在焦作,但最后實際是在鄭州,稍有偏離。直至19日上午11時許,鄭州氣象局預報19日~21日有大到暴雨,累計降水量90~150毫米,局地150~200毫米,降水量被明顯低估。
對暴雨的預報“失準”,既有技術水平的客觀原因,也有研究不足的問題。其實,暴雨預報本身就很有難度,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暴雨預測的準確率一直不高,屬于世界難題,即便是在美國等發達國家,24小時的暴雨預報準確率也僅達22%~23%,我國天氣預報往往以“局部地區有雨”來概括。
而且,由于相對于南方暴雨的頗有規律可循,北方暴雨因成因不定,少有相關研究。就此次極端強降水的成因來看,主要是在臺風“煙花”和副熱帶高壓的氣流引導下,大量的水汽通過偏東風源源不斷從海上輸送到陸地,在河南集結成雨。臺風“煙花”雖然距離我國還有近一千公里,卻遠程導致了河南暴雨。
所以,未來應該加強對北方暴雨之類的非常規自然災害研究,因為非常規自然災害往往會帶來更大的損失,如相對于習慣了大雨的南方地區,北方地區一旦遭災損失往往大得多,這幾年北京、河北、山東發生的洪澇災害就說明了這一點。加大研究之后,相信預報準確率將明顯提升,有助于提前做好預警預防。
當然,僅僅有準確的預報還不夠,因為接下來的應對之策才是重點。正常而言,氣象部門會根據預報的災害等級發布藍色、黃色、橙色、紅色預警,但問題在于,目前我國很多地方還沒有形成一套針對氣象預警的應急機制。預警之后,什么樣的情況需要停工停產?應該怎么協調各部門?怎樣調度各種救災資源?對應要采取的應急行動是什么?到目前為止沒有成熟的做法。
未來這些都應該細化,確保每次預警后都能有制度化的成熟反應。同時,鑒于災害預報尚處于準確率不斷提升階段,政府部門應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思維,只要災害發生達到一定的概率,就應該提前采取相關對策,如停學、停工甚至停電。不久前,珠三角地區曾預報高災害級別的臺風將登陸廣州等城市市區,政府提前決定部分停工停學,最后雖然臺風擦肩而過,并未在市區登陸,但這一套成熟化的流程必不可少,因為一旦忽視可能遭遇相當大的傷害。此外,協調好停電對部分場所、停工對部分物資供應的影響,也十分必要。
鑒往知來,從鄭州暴雨事件可見極端自然災害對人員、物資的危害力度,特別是當城市尚未準備好時。未來雖然阻止自然災害侵犯的路還很長,但完善預警系統,提前做好應對將減少相當部分不必要的損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