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葛怡婷
[ 作曲家龔天鵬認為,交響樂特別擅長于打破人們對主旋律作品的固化認知,“藝術為人民,肖斯塔科維奇、貝多芬是這樣,這是世界的語言。作為原創作者而言,就是對我們所愛的這片國土,想對它說什么。” ]
從古斯塔夫·馬勒的巨作《C小調第二交響曲》啟程,在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一交響曲》落幕。7月17日,上海愛樂樂團2020-2021音樂季畫上句號。
從去年到今年,線下國際文化交流基本暫停,9位海外指揮家、獨奏家被迫取消行程。往年與國際音樂家合作密切的上海愛樂樂團及時調整安排,中國音樂家、演奏家、作曲家頂住壓力,貢獻了多部精彩的原創作品,高質量地完成了一場場演出。整個樂季完成演出共計95場,其中愛樂樂團主辦音樂會22場,中國作品專場7套11場,各類普及音樂會10余場。
“回憶這些曲目繁復的音樂會,總覺得就在眼前,每次演完總是戀戀不舍。我們的音樂會通常是排練四天,只演一場,實際上還是有一點遺憾。每臺音樂會能夠演兩場,尤其在上海這樣的城市,不遠的將來一定能夠實現。”上海愛樂樂團藝術總監、指揮家張藝說。
張藝向第一財經表示,歐洲的主要樂團比如柏林愛樂樂團能夠做到一臺音樂會演出三場。“他們的傳統延續了一百年甚至三百年,而交響樂作為西方外來藝術在中國并沒有很長時間,真正的發展是近20年,需要一個過程,不能心急。”在他看來,讓更多的人走進音樂廳聽交響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比如演出更廣泛的曲目,吸引更優秀的樂手,提供更高質量的演出。在交響樂演出市場,樂團、指揮家、獨奏家、作曲家、觀眾缺一不可,作為一個整體形成良性循環。
浩瀚的文化遺產
古典音樂世界,留下了豐厚浩瀚的文化遺產。除了那些耳熟能詳的巨作之外,還有無數璀璨的寶藏等待今天的演奏家重新發掘。
“著名作曲家的非著名作品,非著名作曲家的著名作品”,已然成為上海愛樂樂團的特色,許多樂迷正是奔著那些國內鮮少有機會上演的曲目而來。在張藝看來,所謂“非著名作曲家”并不意味著他們的水平不高,而是同時代的作曲家太耀眼,掩蓋了他們的光芒,比如莫扎特同時代的作曲家薩利埃里,盡管今天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他的作品就連莫扎特也贊嘆不已。
隨著奧地利作曲家安東·布魯克納創作的《f小調交響曲》《d小調第三交響曲》《第零號交響曲》的上演,上海愛樂樂團完成了全套11首布魯克納交響曲的演出,預計今年年底出版布魯克納交響曲全集唱片。這在中國職業樂團當中,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創舉。
“布魯克納是一座令人仰望的高山。”張藝向第一財經表示,“放在十年前,演奏布魯克納可能會是‘票房毒藥’,他距離我們太遠了。布魯克納在德奧地區是普及的,但在其他地方甚至美國都不會經常演出,大多數人了解的還是莫扎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不過,隨著互聯網普及,樂迷開始對這位神奇的音樂家產生興趣,進而想了解他的作品。”
在上海愛樂樂團團長孫紅的建議下,自2017-2018樂季,樂團開始演奏布魯克納交響曲,至本樂季完成了11部。“這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不多見的。”張藝說。
63歲的廖先生是資深古典音樂樂迷,他深知演奏布魯克納交響曲的難度,其作品結構宏大,繁復而深邃,對演奏家而言是體力與技術的雙重考驗。更令他振奮的是,如今中國的音樂家們也能夠高水平地完成這些史詩巨作。
廖先生注意到,愛樂樂團樂手的演奏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不少年輕的演奏家有留學背景,他們帶著從古典音樂發源地習得的知識,回到中國從事交響樂的事業。他向第一財經表示,他很欽佩樂團有這樣的魄力,愿意一次又一次挑戰這樣高難度的宏大作品。
在張藝看來,這樣的挑戰和考驗是必要的,“如果每年都演出同樣的曲目,會有多少觀眾愿意走進音樂廳呢?只有曲目量更大,才有更多人進來。”在他擔任愛樂藝術總監的三年半時間里,沒有一部重復演出的作品,也正是在積累了大量宏大作品演出經驗后,樂手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一年演出五部和一年演出五十部作品肯定是不同的,數量的基礎上形成質的飛躍。”隨著樂團演出質量的提高,在業內樹立起響亮的名聲,吸引更多優秀樂手加入,便形成了良性循環。
張藝覺得,眼下正是交響樂在中國發展的歷史最佳時期,“國家鼓勵樂團創作交響樂,寫國家、人民和英雄,用交響樂講述中國故事。把西方經典演好是基本功,最終目的是演好中國自己的作品,讓中國的作品脫穎而出,讓大家聽到。”
用交響樂講述中國故事
在音樂季閉幕音樂會上,年輕的大提琴演奏家徐暄涵與愛樂樂團合作完成了柴可夫斯基高難度大提琴作品《洛可可主題變奏曲》。這位去年在西班牙帕布羅·卡薩爾斯國際獎青年大提琴比賽中獲得冠軍的演奏家,給中國觀眾帶來了一場高質量的表演。整個音樂季中,許多中國演奏家、音樂家帶來一場場媲美國際頂尖水準的演出,這些冉冉升起的新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演奏家之外,中國作曲家、中國原創曲目是音樂季的重中之重。通常而言,原創作品的首演在票房上比較難以保證,但愛樂樂團仍然堅持推廣中國原創作品,樂團生命力的延伸,除了演奏更多經典作品,更需要不斷推出優秀的原創作品。
回顧整個音樂季,原創中國作品占據著重要比例,共推出7套11場中國作品專場音樂會,約占整個樂季音樂會總量的一半,其中包括三位中國頂尖的作曲家郭文景、周湘林、葉小綱的專場音樂會。在延續原有系列的同時,愛樂特別為慶祝建黨百年打造“紅色情懷”系列演出。
本樂季共計推出了八部原創交響作品,其中包括“紅色情懷”系列委約創作的六部新作品:呂其明的隨想曲《白求恩在晉察冀》和弦樂合奏《祭》;徐景新的聲樂套曲《永恒的豐碑》;趙光的小提琴與大提琴雙重協奏曲《石庫門隨想曲》;劉雋皓的交響曲《紅色情懷》;作曲家龔天鵬的《百年頌》。以及葉小綱的最新力作《嶺南組曲》,由指揮家胡詠言,作曲家劉力、于陽共同創作,紀念越劇大師徐玉蘭誕辰100周年的交響樂《紅樓夢》,這八部交響作品均為世界首演。此外,由王建中創作、施萬春配器的鋼琴協奏曲《紅旗渠》也在沉寂了43年以后,由樂團發掘出來并再度亮相上海音樂舞臺。
作為2020年上海市“建黨百年”“全面小康”主題首批重點文藝創作項目、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2020年第一期重大文藝創作資助項目的入選作品,由駐團作曲龔天鵬創作的交響曲《百年頌》是樂團原創作品歷經五年醞釀打磨、三度試演和專題論證,分別于2021年5月3日和6月30日兩度上演。
《百年頌》以四個歷史時期構成四個樂章,以跨越百年的開闊視野,在旋律中融入創新技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從開天辟地到盛世韶光,帶領中華民族一路奮斗,譜寫民族復興史詩的偉大歷程。龔天鵬認為,交響樂特別擅長于打破人們對主旋律作品的固化認知,“藝術為人民,肖斯塔科維奇、貝多芬是這樣,這是世界的語言。作為原創作者而言,就是對我們所愛的這片國土,想對它說什么。”
在張藝看來,主旋律作品同樣是具備藝術性的。“肖斯塔科維奇是最典型的代表,他的作品是主旋律,同樣具備藝術性,全世界的樂團爭相上演。中國的原創作品同樣可以這樣的初衷去創作。”
“我們不能只演奏西方經典,卻在中國作品的演出上糊弄。”張藝說,對待每一場演出都像對待生命一樣去重視,是為了能夠把中國的原創曲目演繹得和西方經典一樣精彩。“這樣才能將中國自己的原創作品變成經典作品,我們發展交響樂的目的就在于此。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的作品能夠立足世界,真正樹立起中國學派。這是多少年、幾代人的努力去爭取的,那一天不會太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