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三言財經
作者|DorAemon
7月16日以來,河南省迎來一輪強降雨,此輪降雨導致全省103個市(縣、區)877個鄉鎮300.4萬人受災。據央視報道,已有33人因災死亡,失蹤8人。其中,前兩天鄭州市一天的下雨量更是超過了以往一年的雨量,如此強降雨也造成鄭州發生嚴重內澇。
災害發生后,社會各界迅速行動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場全國各地力量馳援河南的壯舉正在進行時。
在這次各方救災力量中,大批互聯網公司集中自身優勢,為災區提供物資、資金等幫助;也有很多知名公眾人物盡自己全力幫助河南度過難關。
但是與此同時,在天災面前,卻也觸發了一些商業倫理問題:
如何看待救災與企業PR宣傳之間的關系?
“欠債者”捐款是不是做慈善?
企業、公眾人物是否有捐款義務?
“坐地起價”是發國難財還是市場經濟?
互聯網公司大方捐款救災,以后就不該罵資本了?
這幾個倫理問題可能沒有標準答案,但卻值得所有人認真思考。
公益與企業PR宣傳的關系是什么?
“吃人血饅頭”這個概念并不陌生,而且在過去也發生過很多次,這次河南省遭遇的強降雨災害中同樣發生了好幾起。
鄭州市下暴雨當日,有部分當地房地產公司利用此事宣傳自己,在海報中醒目位置寫著“入住高地,讓風雨只是風景”,又在下方標明房源所處地區地勢高度。
還有房地產商推出宣傳海報,宣傳語為“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有車位,無煩惱”。
這種宣傳海報一經公布,隨即遭到網友批評,利用災情“抖機靈”營銷就是純粹的“吃人血饅頭”。各大官媒也點名指責這幾家房地產公司利用天災借勢營銷行為。
最終,涉事的幾個房地產公司紛紛發聲明就不當宣傳行為道歉,并將所有宣傳廣告撤下。
與之相對的,是這幾天各大互聯網公司利用自身優勢,為災區提供錢款、物資、自家工具等方面幫助。
在這次救災過程中,互聯網公司這樣的民間力量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些公司積極快速的公益性慈善活動也收獲了大量好評。
但是,互聯網企業公益性質的救災行為,客觀上的確大幅度提升了品牌形象。這意味著這些公司在出錢出力同時,也一舉兩得地宣傳了品牌;
而那幾家利用災情營銷的房地產公司,目的同樣是為了提升品牌形象,但采用的手段不同得到的評價亦不同。
如果把這幾家房地產公司想借機提升品牌形象作為一種“私心”看待的話;那么其他積極參與公益救援的企業呢?
那么,這兩種方式又有什么區別呢?如果說“為了宣傳利用災難營銷”是吃人血饅頭的話,和“為了宣傳積極參與公益”呢?
顯而易見,兩種方式的內核實際上是企業價值觀的體現。通過救災、公益行為換取企業宣傳效果,即使公司是“刻意為了宣傳而公益”也應當值得提倡。
行善事,理應獲得更多支持;無論公司是否“真心公益”,其行善的結果仍然是正向積極的。
因此,對于所有企業來說,注重企業形象宣傳固然重要,但要講究合適的手段;“適當玩梗”的營銷方式有助于降低企業和客戶之間的溝通門檻,但是不分時機而且又不能對社會帶來有益影響的宣傳方式,則反其道而行之。
另一方面,也要包容的看待企業做公益的“私心”。無私奉獻值得尊敬,但是可持續發展更加重要。讓企業一方面獲得品牌形象提升的機會,同時能夠更加積極的參與公益活動,這樣的“私心”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欠債者”捐款是不是做慈善?
這次救災中,除了各大互聯網公司的力量外,還有很多公眾人物也積極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比如媒體報道了羅永浩向鄭州慈善總會捐款100萬元的事。
然而,媒體以“老羅捐款100萬”報道宣傳后,羅永浩卻急忙站住來“否認”此事。老羅發微博稱,因為自己有債務在身,因此不便捐款,這100萬元是公司捐贈。
羅永浩的否認捐款的解釋直白點說其實是“如果有錢捐款,為什么沒錢還款”,畢竟老羅身背幾個億的債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那么,從這個角度看,以公司名義捐贈,既能支持災區也能回避債權人質疑。
此外,羅永浩此舉在法律層面是沒有問題的。根據我國《民法典》規定,被執行人的收入要優先償還債務;如果債權人不同意其捐贈行為,那么可以以羅永浩有償還能力而拒不履行還款義務要求法院強制執行;
其次,羅永浩背負的債務實際上和現在他所在的交個朋友公司無關聯,屬于個人債務;因此,通過現在的公司捐款,則羅永浩不會有法律層面上的問題。
不過,所謂法律無情,就是指規則本身不考慮人的感性問題。那么,如果從道德倫理角度,羅永浩在捐款問題上將自己與公司區分,實際上也有爭議。
自從羅永浩宣布進軍直播帶貨后,他已經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靠“直播帶貨”等方式逐漸還清債務。外界也認為羅永浩就是交個朋友的創始人,交個朋友也經常代表羅永浩發聲,此時,羅永浩與公司變成了“一體”。
而在工商注冊方面,羅永浩跟交個朋友是沒有關系的,做了隔離。這么看來,羅永浩和直播帶貨的公司是不是一回事竟有些“薛定諤的貓”的味道。
老羅否認自己捐款是回避法律責任,但是即使如此,“欠債者不能做公益”是否合理?當然,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不過面對天災人禍,做公益是否一定與“有償還能力拒不履行”掛鉤呢?
就算是羅永浩本人捐款,向災區發出善心和“債權人的公司被拖垮倒閉、員工被拖欠工資影響生活”,兩者之間該如何抉擇?
值得思考。
企業是否有捐款義務
前面說過,應當提倡企業以做公益提升品牌形象的行為,但是如果企業“無動于衷”是否該被批判。
這次災害中,蘋果公司CEO庫克宣布將捐款支持河南受災人民的重建工作。若國內企業出力、捐款多少有點“天經地義”的意思,蘋果公司作為外資,主動捐錢自然大獲好評。
不過,輿論注意力很快轉向了其他一些在華外企。
有網友提到蘋果捐贈同時,點名三星、特斯拉等外企是否會捐款。
或許是受到這種輿論壓力,特斯拉今日宣布將為車主提供免費車輛檢查、救災期內超充免費等服務。
然而,特斯拉這個行為不僅沒提升企業形象,反而更加“招罵”。有網友直言,特斯拉一分錢沒捐,還要宣傳“馳援”;還有人則表揚了理想、小鵬和蔚來等國產新能源品牌,同時指出特斯拉承諾的免費服務僅僅是企業售后,根本和救災無關。
但理性看待,企業作為商場中的民間角色,是否有在天災人禍發生時的“捐款”義務?
誠然,在特殊時期不分場合“借勢營銷”應當批評,但是企業在此時選擇“無動于衷”就該被批評嗎?
具體到特斯拉來說,近期,特斯拉飽受“剎車問題”相關爭議;而且有關剎車問題至今仍然沒有定論。
但是,這些爭議問題,是能夠通過“做公益”解決么?上面網友所言中稱,“特斯拉在中國被罵的夠慘的,不知會不會捐款”。這句話似乎認為特斯拉只要捐款了就可以“不會被罵”。
實際上,兩者并沒有邏輯關系,有關特斯拉的爭議和特斯拉捐款與否是兩件獨立事件。
如果公司捐款了,消費者也不能因企業有慈善行為而放棄監督權利;同樣,也不應公司不捐款而無故批評,這屬于“道德綁架”。
所有人期待的善舉應該是自發而不是被迫,做慈善值得表揚,但不是義務。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其核心價值永遠是提供優質的產品與服務,一切當以此為主。
“坐地起價”是市場規律還是發國難財?
本次災害中,河南省很多受災地區的公共服務設施、酒店、商場等都宣布以低價或者免費等方式為受災群眾提供幫助。
但也有少數商家利用災情條件“發橫財”,坐地起價,以超出平時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銷售。比如據媒體報道,鄭州大學校內超市中,有部分超市故意漲價,一桶泡面賣到10元錢,還存在隨便定價情況;還有鄭州高鐵站一酒店房價也趁機漲價到近3000元。
這種情況很快引發爭議,有人認為這是“發國難財”的投機心理;也有人認為這是市場經濟下的供需關系決定的。
比如有一位網友認為,不必“道德綁架”那些漲價商家,他們也在遭受了很大損失。漲價是為了對沖成本,和“發國難財”無關。此外,該網友還用疫情初期口罩價格上漲為例,支持自己的觀點。
但這個觀點下瞬間引發大量網友反駁。反對者認為,漲價對沖成本也應當看時間點;有人說在這種時候如果正常收費,即使有所漲幅也能理解。
根據市場規律,當供不應求時,商品價格的確會上漲。
但是,如果完全依靠市場供需關系放任商品價格自由浮動,在特殊時期物價高漲會嚴重威脅到人們生活質量。
類似情況發生在今年初的美國德州雪災。當時,德州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大雪,導致全州嚴重停電。電力供應大幅度減少,帶來的直觀表現是電價大漲,最高上漲超過100倍。
面對嚴寒,當地窮人買不起電,無法取暖,只能想盡辦法通過燒柴等方式取暖;甚至有人為了保暖坐在車中卻因操作不當吸入車輛尾氣身亡。然而另一面,卻是當地富人依然能夠支付得起高昂的電價,在家中避寒。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就是任由市場供需關系決定物價,在特殊時期帶來的直接后果。因此,在河南受災期間,部分商家哄抬物價的行為的確需要監管,并且將其理解成“發災難財”并不為過。
更何況從宏觀上看,物資并不真的減少,只是暫時受限。三言財經也咨詢了很多目前在鄭州的人,對方均表示沒有出現大規模物價大漲情況,只有極少數商家抬高物價。
在特殊情況下,物價上漲會根據供需平衡存在合理上漲空間,但是個別投機商人惡意哄抬價格,實屬趁火打劫。
互聯網公司大方捐款救災,以后就不該罵資本了?
“談資本必開罵”也是很多網友的聲音,幾乎每次出現一些熱點事件就有人長篇大論的分析事件背后的“資本力量”,然后再批判一番。例如互聯網行業的壟斷、行業競爭、“資本搶菜販子飯碗”等等,甚至一些娛樂事件都被質疑背后有資本力量在操作或撐腰。
這次救災中,因為有很多大公司積極捐款、參與到救災行動,也就出現了很多“替資本說話”的觀點。
比如有網友表示,這次救災中,各種捐款、援助等行為,都體現了“資本力量”;還有人稱,無論是疫情,還是暴雨,互聯網公司的物資馳援和資金捐助,都遠走在傳統行業前面,希望以后能夠少一些“有事正能量,無事罵資本”。
當然有支持者就有反對者,反對者則認為,資本家作惡成本低,“只要捐一點錢就有很多人說好話”。
這個問題核心和上面幾個倫理問題是一致的,“資本做不做惡”姑且不談,但是“捐款出力”并不等于“不做惡”。
這仍然是兩回事。
的確有大量企業在本次救災以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并不代表著這些企業是憑空發展壯大的。
參與救災的所有企業,都是建立在過去多年的發展基礎上。而這些發展成果,離不開無數基層員工、普通用戶的貢獻。近年來,與“996”相關的話題關注度屢屢增長,足以說明“打工人”的不易。
所以,如今大公司利用這種力量做了“義舉”,不應該完全歸功于企業或者“資本”。
互聯網企業踴躍捐款出力,的確是一種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現,但這和“資本不該被罵”無關。
做善事,值得表揚;若作惡,就該批評;反壟斷也不會隨捐款多而停止。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三言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