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了延期舉辦、開幕式導演臨時下課、空場比賽等波折后,2020年東京奧運會(即第3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終于于7月23日正式拉開序幕。
但有關東京奧運會的風波仍未停止。日前,據日媒報道,東京奧運會最大的贊助商豐田汽車宣布,其不會在日本播放任何與奧運會有關的廣告,社長豐田章男不會參加奧運會開幕式,且已撤銷東京奧運會的廣告。
7月22日,《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在豐田中國相關負責人處證實了上述消息。對于上述舉動背后的原因,對方表示:“豐田汽車贊助奧運會的初衷,是想通過奧運來創造一個‘富于挑戰精神、人人平等’的社會。在現在這種情況下,豐田還是希望能夠繼續以支持運動員為中心,把大家的注意力、資源,更集中于支持運動員,讓他們去做更多的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7月22日,豐田汽車官方再發生產計劃調整聲明稱,受東南亞地區疫情帶來的零部件短缺影響,豐田車體富士松工廠第二生產線將于7月29日~30日,8月2日~4日停產5天,該生產線主要生產豐田埃爾法(Alphard)、威爾法(Vellfire)、Noah、 Voxy、Esquire等車型。
這也是7月16日以來,豐田汽車再次發布生產調整計劃。此前,豐田汽車已宣布其高岡工廠的第一生產線將于8月2日至6日期間停產5天,該生產線主要投產卡羅拉及卡羅拉Touring車型。
豐田:減少商務行為欲聚焦運動員
根據媒體報道,圍繞奧運會推遲和很多場館不安排觀眾的問題,與國際奧委會等主辦方溝通不暢,是豐田汽車放棄奧運會相關廣告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在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豐田汽車方面認為繼續打廣告會影響到企業形象。
據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統計,截至7月22日18時45分(北京時間17時45分),日本當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5397例,時隔2個月單日新增確診再次超過5000例,累計確診857921例;當日新增死亡6例,累計死亡15108例。至22日的這一周,東京都平均單日新增確診病例約1373例,是之前一周的約1.56倍,表明東京都的疫情還在繼續擴大。
在《朝日新聞》公布的一項最新民意調查中,68%的受訪者表示“懷疑東京奧組委控制疫情的能力”,55%的受訪者則表示“反對奧運會按計劃進行”。
公開資料顯示,豐田汽車在2015年提出了“通過體育運動構建和平、平等的社會”,“通過移動推動可持續發展社會”,并于當年成為東京奧運會的全球合作伙伴,并簽署了最高級別贊助商合同,合同期限為10年,終止時間為2024年。
圖片來源:豐田汽車官網
此后,豐田汽車方面宣布在東京奧運會上,通過為所有人提供自由的移動出行、以實現氫能源社會為目標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通過運用豐田生產方式協助運送賽事相關人員等三大主題,以東京奧運會專用車APM和專用特殊規格e-Palette、TOYOTA Concept-愛i為中心,向奧運會(含殘奧會)提供大約3700輛電動化車輛,預計電動化車型比例占所有提供車輛的約90%,其中FCV約500輛,EV約850輛,合計1350輛,為奧運會史上最多。
據悉,由于不再需要觀眾用車,豐田汽車將提供3340輛奧運相關車輛,數量較最初公布的3700輛有所減少。
“出于對奧運會整體回歸的目的考慮,我們希望將資源和注意力集中在運動員身上,所以就盡量減少相關的廣告以及商務行為等。”上述豐田中國相關負責人表示。
“收益打折+負面影響”致贊助商撤離
事實上,宣布取消東京奧運會廣告的贊助商不止豐田汽車一家。
當地時間7月8日,日本政府、東京都、東京奧組委、國際奧委會、國際殘奧委會舉行五方磋商,正式敲定東京奧運會在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埼玉縣的賽事原則上以無觀眾的空場形式舉辦。
而由于東京奧運會大部分比賽將以空場形式舉行,在場館內打廣告的贊助商收益也因此打了折扣。已經有高級別的贊助商表示,因擔心可能引起公眾的負面情緒,將不會出席開幕式。
另據路透社報道,包括佳能、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和味之素在內的十幾家贊助商正在取消或縮減與東京奧運相關的展位和推廣活動。
報道稱,東京奧運會的國內贊助商多達68家,東京奧組委通過國內贊助商拿到了3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3億元)的資金。在2020年日本政府宣布奧運延期后,東京奧組委與國內贊助商延長了合同。東京奧組委曾稱,預計此次延長合同將為他們多帶來22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9億元)的資金。
據央視財經報道,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永濱利廣認為,東京奧運會到目前為止已經對經濟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 ,但已經不太可能繼續制造大規模經濟效應了。
報道還稱,雖然東京奧運會延遲一年舉行,但從經濟上來看,延期仍然好于取消。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延期舉辦奧運會的經濟損失達640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80億元),如果取消奧運會,損失預計會達到4.5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700億元)。
記者|裴健如 編輯|孫磊 盧祥勇 王嘉琦
校對|孫志成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