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平臺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勞動者獲得了新興就業機會。尤其是工作時間相對自由且靈活性較高的工作,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新選擇,例如自媒體運營、網紅帶貨主播、快遞員、外賣配送員、家政服務員等等。
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靈活就業從業人員規模達2億人左右,撐起了“零工經濟”新業態。
“零工經濟”崛起從業人員勞動保障問題具備復雜性
零工經濟”時代的悄然到來,靈活用工群體也迎來爆發性增長。當傳統的“企業+員工”模式,轉變為“平臺+個人”模式,零工勞動者的權益該如何保障,日益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和難點。以外賣行業為例,平臺對從業者如外賣騎手的管理制度、平臺是否應負責從業者的社保、眾包模式下的勞動者跟誰建立勞動關系或勞務關系等等均牽涉到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和用工企業的“負擔”問題。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社會法研究所所長婁宇認為,面對騎手等靈活就業者對于社會保障的多樣性需求,探索靈活的、符合勞動者利益的、又不影響新經濟業態發展的新型勞動保障體系,也是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和亟需解決的問題。
早在近兩年的兩會提案就可看出,“零工經濟”從業人員保障的復雜性已成一大共識。一方面是對“零工經濟”從業者用工、社保等問題的關注;另一方面,是對社會保險靈活性不足、費率過高導致的勞動者和企業負擔重等矛盾問題。伴隨新業態新“關系”的出現,相應法律關系或者社保制度的調整也成為一大難點。
與此同時,一些低技能勞動者在靈活用工市場中還處于相對被動的狀態,工作不穩定、保障水平低、酬薪不完全透明等也是常見問題,這對于保障“零工經濟”的勞動者權益提出了更多挑戰。
新政策接連出臺背后政企對“多樣化靈活保障”達成共識
近日,八大部門聯合共同印發的《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強調平臺企業要規范用工,尤其對于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但企業對勞動者進行勞動管理的,指導企業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協議,合理確定企業與勞動者的權利義務。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政府側積極探索勞動關系立法新方向,為規范新就業形態、切實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所作出的創新調整。
針對同樣問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又聯合印發《關于落實網絡餐飲平臺責任 切實維護外賣送餐員權益的指導意見》,對保障外賣送餐員正當權益提出全方位要求。其中在完善社會保障方面,鼓勵探索提供多樣化商業保險保障方案,提高多層次保障水平。意見出臺后,美團回應已積極配合相關部門開展了多輪實地調研和座談,展示出政企雙方在解決好零工經濟從業人員問題上的開放態度、合作意識和積極共識。
換言之,從多方面切入對靈活就業人員給予相應支持或補貼,推動多樣化多元化靈活用工機制,將成為解決當前的“零工經濟”從業者就業問題和勞動權益保障問題的一大共識。
實際上,對于“零工經濟”發展的靈活處理、靈活用工,早在國家今年7月7日召開的會議中,就已明確提出要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并強調適應新就業形態,推動建立多種形式、有利于保障勞動者權益的勞動關系。今年7月20日開始,深圳市就率先頒布和實施了《深圳市靈活就業人員繳存適用住房公積金管理暫行規定》,其中明確指出:在深圳務工的靈活就業人員可以按照個人經濟情況和實際需求繳納住房公積金,以此方式完善“零工經濟”的勞動保障權益和福利。
可以看出,隨著“零工經濟”主力軍的不斷擴張,全國各地對于保障靈活用工人員合法權益也采取了多樣化、多元化方式,不斷拓寬靈活就業群體參與社會保障的渠道,健全相關政策和從業者權益保障機制,為“零工經濟”就業群體賦能,有力推動“零工經濟”的有序發展和社會穩定。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