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壹財信
去年12月,經歷9個月上市輔導期的杰創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杰創智能”)于創業板申報IPO并被受理,并于今年7月16日成功過會,其保薦機構為國泰君安。
在接受輔導期內,杰創智能通過收購實控人控制的其他公司解決了同業競爭問題,但是《壹財信》梳理公開資料后發現,杰創智能在歷次股權轉讓過程中存在一些疑云。
一關聯方消除同業后被收購,兩自然人股東留守
據招股書,杰創智能的實控人孫超、龍飛二人曾經控制的深圳市軍泰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下稱“軍泰科技”)成立于2013年8月5日,經營范圍包含“計算機數據庫、計算機系統分析、提供計算機技術服務;電子元器件、集成電路、光電產品、半導體、太陽能(000591,股吧)產品、儀表配件、數字電視播放產品及通訊產品的技術開發及銷售;通用機械、專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的銷售;汽車、摩托車及零配件的銷售”等。
軍泰科技從2017年下半年后就沒有開展實際經營業務,而過去曾經營的懸架控制器業務與杰創智能的智慧安全產品中的懸架控制器業務存在同業競爭。
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下稱“企信網”),2020年6月8日,軍泰科技的經營范圍發生了變更,退出了與杰創智能存在同業競爭的賽道,只保留了“汽車、摩托車及零配件的銷售;國內貿易(不含專營、專控、專賣商品);銷售九座及九座以下乘用車”等業務。彼時,軍泰科技的注冊資本為200萬元,股東是孫超、龍飛、汪慧、朱兵四人,出資占比分別為35%、15%、25%、25%。
但是僅過兩個月,杰創智能卻表示為了消除與軍泰科技的同業競爭,遂與軍泰科技原股東孫超、龍飛、汪慧三人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收購了軍泰科技51%股權。根據資產評估報告,截至評估基準日2020年6月30日,軍泰科技經審計后的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為-15.20萬元,采用資產基礎法評估后的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為-15.20萬元,孫超、龍飛、汪慧按各自轉讓股權的比例合計向杰創智能支付7.75萬元。
不過,上述的這一紙協議簽署著實讓人一頭霧水。
在軍泰科技已經完成經營范圍變更的基礎上,為何杰創智能依然堅持收購一家與主營業務完全無關的企業的控股權?面對這樣一家資不抵債且無業績的“空殼子”公司,杰創智能會不會在之后發展中“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2020年9月,軍泰科技完成這次股權轉讓的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原股東孫超、龍飛二人已經退出對軍泰科技的投資。另外兩名非關聯的自然人股東,其中汪慧僅轉出2萬元出資額,目前仍持有軍泰科技出資額48萬元,出資占比為24%;朱兵持有的出資額保持不變,仍為50萬元,出資占比為25%。
這兩名股東成為這家公司堅定的留守者,未退出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高管履歷疑似造假,供應商戳破數據假象
杰創智能IPO前的這次股權收購疑竇叢生,而在向創業板申報IPO后,其披露的申報材料也出現種種問題,保薦機構國泰君安或保薦不力。
首先,招股書中關于高管履歷的信披頻頻出錯。
據招股書,實控人孫超曾于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擔任廣州天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創科技”)總經理。但是企信網顯示,天創科技卻成立于2018年4月,實控人是劉國連,并且實控人同時還是該公司的執行董事兼總經理。
(截圖來自企信網)
同時,杰創智能監事兼技術中心副總監甘留軍和兼任副總經理、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三職的李卓屏均于2005年5月至2008年11月任職天創科技,任職時間也早于這家公司的成立時間。另外,李卓屏也在實控人孫超曾擔任總經理的北京光谷軟通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做會計工作,入職時間為2000年8月,早于企查查網站查詢到的公司成立時間2002年(企信網查詢不到該企業工商信息)。
(截圖來自企查查)
杰創智能披露的另一實控人龍飛,根據其履歷信息,曾于1997年7月至2001年2月擔任長沙樂德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部技術員。但是在企查查網站上,并未找到與該公司名稱一樣的企業信息(企信網也查詢不到)。與之最接近的長沙樂德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成立時間要比龍飛入職時間晚了28個月。龍飛還于2001年6月至2003年8月擔任廣東藍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藍通科技”)技術工程師。但是企信網顯示,藍通科技的成立時間是2002年2月27日,比招股書披露的龍飛入職時間也晚了8個月左右。
根據招股書披露,市場總監孫凌于1997年11月至2000年5月擔任廣東藍通計算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藍通信息”)項目經理。但是企查查顯示,藍通信息成立于1998年6月25日,成立時間晚于孫凌入職時間。
杰創智能多名高管曾在同一家公司共事,可是其入職時間卻普遍出現早于這些公司的成立時間。
其次,杰創智能披露的采購金額與供應商年報披露的相應數據“打架”。
據招股書,北京海聯捷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聯捷訊”)是杰創智能2020年的第四大供應商,雙方的交易金額為1,422.27萬元。
(截圖來自招股書)
據公開信息,海聯捷訊成立于2004年3月,注冊資本3,300萬元,公司于2014年在新三板掛牌。根據其公示的年報,2020年海聯捷訊第四、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均低于杰創智能披露的相應采購金額,但杰創智能卻沒有進入海聯捷訊前五大客戶名單中。
(海聯捷訊2020年年報)
為何雙方之間的信披造成如此大的差異,是收入確認方式不同帶來的變化,還是其他原因造成,杰創智能或應作出解釋。
信披“自作聰明”露出馬腳,單項采購冠軍輸了排名
此外,杰創智能在招股書中披露的供應商信息還出現前后矛盾的情況。
招股書上會稿第344頁披露了報告期內前五大供應商情況。2020年,杰創智能向第三大供應商天津大海云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大海云科技”)采購LED顯示主屏257.50萬元、LED顯示左右副屏132.04萬元、坐席協作管控端102.48萬元、其他975.67萬元,合計1,467.68萬元。
同時,招股書上會稿第586頁又披露報告期內前五大硬件采購供應商的具體情況,2020年,杰創智能向大海云科技采購LED顯示主屏及副屏的金額為1,173.15萬元,這與前面披露的相應金額高出了783.61萬元。
(截圖來自招股書第344頁)
(截圖來自招股書第586頁)
2019年和2018年的信披數據也出現怪異現象。例如,2019年,杰創智能向杭州海康威視(002415,股吧)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下稱“廣州海康威視”)采購原材料751.01萬元,廣州海康威視榮登杰創智能當年度第五大供應商的寶座。可是招股書586頁披露的2019年前五大硬件采購供應商中,第三名硬件采購供應商江西宏泰水利電力工程有限公司(下稱“宏泰水電”)的采購金額為816.90萬元。杰創智能單單針對宏泰水電的硬件采購金額超過了對廣州海康威視所有原材料的采購額,可是宏泰水電卻“輸”給廣州海康威視,沒有進入當年度的前五大供應商名單。
2018年,杰創智能對第一大供應商廣州海康威視所有原材料的采購金額是662.64萬元。但是在2018年前五大硬件采購供應商名單中,第一名中山中興網信科技有限公司和第二名貴州眾智合力科技有限公司的硬件采購額均已高出廣州海康威視的全部采購金額,可是上述兩家供應商在杰創智能披露的2018年前五大供應商名單中無影蹤。
這樣的信披漏洞令人無法理解,杰創智能披露的申報材料越細致,露出的馬腳也越多。
招股書上會稿第542頁,杰創智能披露了報告期內收入前五大項目的具體情況,杰創智能負責客戶B的智慧安全項目B-1,截至2020年末,該項目的應收賬款金額為4,333.08萬元;杰創智能負責客戶中國通信建設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通信第一局”)的廣東省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工程骨干通信傳輸網絡關鍵設備采購項目,截至2020年末,這個項目的應收賬款為2,092.25萬元;杰創智能負責客戶廣州廣升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廣升電子”)的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工程一體化機柜項目,截至2020年末,這個項目的應收賬款為1,232.16萬元。
但是招股書上會稿第629頁披露,杰創智能截至2020年末應收賬款前五大客戶情況中,涉密項目客戶B的應收賬款余額卻為2,665.04萬元,與前面披露的數據相差1,668.04萬元;第二名客戶中國通信第一局的應收賬款余額為1,732.25萬元,與前面的數據相差360.00萬元。第三名客戶廣升電子的應收賬款余額與前面披露的對應數據一致。
針對中標合作的項目,杰創智能也顯示對客戶的“不熟悉”。
招股書上會稿第275頁顯示,在2018年的前五大客戶中,丹陽市智慧城市投資建設有限公司(下稱“丹陽城投”)是第四大客戶,銷售金額為2,116.75萬元。據招股書披露,杰創智能從2017年11月通過招標與丹陽城投建立合作關系,負責該客戶的丹陽大數據中心1期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項目,以滿足丹陽市智慧城市和政務信息化建設的各項需求應用。此項目于2018年完工。
丹陽城投成立于2017年7月17日,注冊資本4,378.92萬元,由四名法人股東構成。其中,丹陽廣網智慧城市建設有限公司出資占比40.00%、江蘇有線(600959,股吧)數據網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江蘇數據”)出資占比27.00%、中興智能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占比18.00%、深圳市迪威迅(300167,股吧)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占比15.00%,實控人為丹陽市廣播電視臺。
招股書上會稿第176頁介紹杰創智能數據中心綜合服務業務下細分服務時,2018年,數據中心系統集成服務的前五大客戶中,杰創智能來自江蘇省廣電有線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江蘇有線”)的收入為2,116.75萬元,這一金額與當年度杰創智能確認來自丹陽城投的收入金額一致。
丹陽城投的參股股東江蘇數據是江蘇有線的全資子公司。此處披露的客戶成為“江蘇有線”,是杰創智能合作的另一項目,還是信披出現了瑕疵?
杰創智能的信披花樣百出,最終卻因“自作聰明”露馬腳,信披真實性或將大打折扣,《壹財信》將繼續關注其上市進程。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壹財信。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