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在構筑免疫長城的緊要窗口期,尤其要消除可能存在的麻痹心態與僥幸心理。
南京這波疫情,讓人揪心。目前,不僅南京本地確診病例多達百余例,且疫情已“外溢”,波及5省9市。問題出在哪個環節?答案是:南京祿口機場。
據報道,本輪疫情的感染病例幾乎都與祿口機場高度相關。7月21日江蘇省委召開的會議中提到,機場方面將國際航班與國內航班由原來的分開運營變為統一混合運營,造成境外疫情流入,引發新冠疫情傳播。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外防輸入”尤為關鍵。考慮到最近國內新增感染者幾乎都是境外輸入,機場就成了當下防疫的關鍵環節。鑒于此,機場、航司等方面必須繃緊防疫神經。
祿口國際機場是江蘇規模最大的機場,也是華東地區主要客貨運機場,2020年吞吐量位居全國第12位。就此去看,做好入境人員落地后無縫銜接的“閉環式”管理,本就是機場與航司最基本的責任。
可從目前看,祿口機場管理方顯然失責了。從過程看,有些防疫規定幾乎被架空懸置;從結果看,部分疏漏稱得上“致命”:無論是未將國內國際航班“區隔”,還是媒體報道的未將負責境外和境內人員流動區域的保潔人員區分開,都為后來的疫情“乘虛而入”埋下伏筆。
當然,目前溯源工作還在進行中,病毒是如何進入的仍待查證。但機場失防之責已無法回避——按張伯禮的分析,此次疫情說明,機場可能在垃圾處理、機場清潔、貨倉清掃等方面存在不嚴謹的地方。
一處不慎,就可能到處遭殃。初期公布的確診者詳情顯示,有40余人都是該機場的工作人員。由于機場是人流密集之地,這些員工接觸面本就較廣,加上住宿管理不嚴等因素,疫情很快從“星火”擴至“燒著一大片”。
“機場失防,南京遭殃”,也給各地敲響警鐘:疫情防控未到高枕無憂的時候,豈能動輒松弦,而緊盯關鍵環節、補齊工作短板,是防疫的重中之重。邊境、口岸、機場等高風險場所,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將防疫要求不打折扣地落到實處。
針對機場存在的疫情輸入風險,國家層面的防控要求也不斷趨于精細化。最新版的《運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中,就涵蓋了機場各類人員個人防護參考建議,“入境保障區域工作人員應避免與旅客和其他人員同時混用公共設施,盡量固定工作及上下班路線,避免與為國內旅客提供服務的員工混流”,就已寫入其中。
徒法不足以自行,規則背后尚需人的努力。本輪疫情也警示:疫情防控不能在關鍵環節掉鏈子,在構筑免疫長城的緊要窗口期,尤其要消除可能存在的麻痹心態與僥幸心理。畢竟,在安全生產或服務領域,海恩法則“雖遲會到,從不失效”。
□佘宗明(媒體人)
原標題:“機場失防,南京遭殃”:防疫別在關鍵環節掉鏈子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