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系列評論之四】
人人都有“麥克風”更要涵養公共理性
“噴子”肆意宣泄,罵戰天天上演。近年來,很多網絡暴力橫行網絡,且花樣翻新,發展為文、圖、視頻等全方位攻擊與病毒式傳播。“一言不合就開撕”,滿滿的戾氣值,不僅讓網絡空間常常一地雞毛狗血,也在拉低公共文明和公共理性的水平線。
今天,中國網民規模已近10億,平均每人每天近4個小時在網上沖浪。公屏內外、大號小號、社交平臺,既是公眾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人在麥克風前發言表達的意見場。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公共空間,自然不能烏煙瘴氣、垃圾叢生。惡意發言成本越來越低,偏激言論瞬時漫天飛舞,以訛傳訛、跟風起哄,無助于解決任何問題、溝通任何意見,只能使對一些事情的討論偏離了事情本身,甚至將討論引向對抗。
網絡暴力被喻為“消音的槍”,而這把槍對準的其實是每一個人。“殘疾奶奶直播唱歌遭惡評人肉”“個別新冠確診患者信息泄露遭謾罵誹謗”“醫生凌晨下手術喝了瓶葡萄糖水遭質疑圍攻”……這些流言蜚語、造謠侮辱,在網絡擴音器的加持下殺傷力被放大了成千上萬倍,給當事人帶來巨大壓力與傷害。而搬弄是非、強帶節奏,也造成網絡空間大量垃圾信息冗余、情緒泡沫膨脹。無限度地連坐上升,對個體的“扒墳”常常演變成對群體的抹黑,小圈子里的內斗互毆常常發酵成公共事件,更有“職黑團隊”下套挖坑,制造假輿情、綁架真民意。亂象頻仍,蜂擁而至,輕則違背公序良俗,重則擊穿法律底線。
讓網絡空間天朗氣清,離不開道德準繩的約束,更離不開法治之劍的監管。網絡空間不是虛擬世界、不是法外之地,有表達就應有責任,有自由就應該受約束,有言論就應有邊界。事實上,世界各國的實踐皆證明:以法律主導網絡秩序,不僅不會扼殺網絡活力,反而可以興利除弊,激發更多網絡正能量。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為了實現全體網民“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涵養自由與責任相平衡的表達倫理,是必須跨越的一道“文明門檻”,也是法治社會的應有之義。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能夠幸免”。網絡空間的環境生態如何,影響著每一個人,也依靠著每一個人。我們的每一個點贊、每一次轉發、每一條評論,都體現著文明的素質、檢驗著理性的“網商”。今天的互聯網,多的是吐槽的題材,多的是“鍵盤俠”,而缺的是建設性的參與批評和交流碰撞。一事當前,難免會有言人人殊的陳述、各各不同的評說,但“有話好好說”,不因主觀情緒先行而不負責任輕易置評,不因以為法難責眾而口無遮攔喊打喊殺,決不當謠言傳聲筒、暴力擴散器,這份對底線的堅守,也是對自己的保護。
網絡改變生活,網絡也應該讓生活更美好。遵守公共秩序,秉持文明自覺,以公共理性為表達、理解、交流的前提,網絡空間才能除暴去戾,天朗氣清。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