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7月29日電 題:《周月秋:ESG是金融助力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
作者 周月秋(中國工商銀行(601398,股吧)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ESG(即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是金融助力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它表明,在衡量企業的發展水平時,除直接經濟利益外,還需要關注環境和社會兩個層面,可以認為這是一種新的社會價值判斷標準,符合全球共同追求理念,因此越來越受到重視。
ESG在金融助力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ESG是金融助力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ESG投資。當金融機構將ESG因素納入投資管理標準,會推動更多投資支持低碳、綠色、環保以及對社會有正面效應的項目,而減少那些污染、高碳和對社會負面效應較多的項目,最終在投資管理的過程中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
二是ESG評級。企業投融資之前,一般需要從營業狀況和債務等方面進行經濟效益評級。如果把環境和社會風險納入評價因子,更能全面地反映一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并可以在此基礎上嫁接更多的投資行為,比如綠色指數、綠色基金,從而引導社會資本流向綠色領域。
三是ESG信息披露。如果要把社會資金和綠色投資、ESG連接起來,信息的充分是重要條件。鼓勵企業披露ESG信息能夠使市場信息更加全面、透明,降低信息獲取成本,夯實金融創新基礎。
中國ESG起步晚但發展迅速
政策監管體系不斷完善。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證券市場支持綠色投資的重要作用。2018年,證監會確立了ESG信息披露框架。后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正式發布了《中國上市公司ESG評價體系研究報告》和《綠色投資指引(試行)》,構建了衡量上市公司ESG績效的核心指標體系。
ESG投資規模在近幾年迅速擴大。截至2020年末,中國綠色貸款余額近12萬億元,綠色債券存量8132億元,構建泛ESG指數50余個,公募基金130個,資產規模超1200億。2021年一季度末,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23.46萬億元,其中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6.67萬億元,農戶生產經營貸款余額6.35萬億元。綠色、普惠資金在支持綠色低碳產業、教育、醫療以及貧困地區的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一批本土化ESG評級機構涌現,雖然評級方法有差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結合了中國的國情。此外,隨著大數據的廣泛應用,科技在助力 ESG評級上發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比如湖州推出的“綠信通”ESG認定評價系統,正是科技賦能的具體表現。
“十四五”有望構建良好ESG投資生態
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十四五”時期有望形成監管引導、披露體系支撐、投資人帶動的良好ESG投資生態。
首先,中國ESG評級會更加完善。在評級體系方面,推動國際標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是重中之重。隨著人工智能應用越來越廣泛,ESG的數據范圍會不斷拓展,獲取的效率不斷提升,從而走向多樣化、智能化、標準化。在被評級主體方面,當大數據技術不斷升級和ESG評級方法不斷完善后,很可能會從上市企業延伸擴展至普通企業,實現一般企業的全覆蓋和全量化,這可能是未來的趨勢。
其次,中國ESG投資會持續增長。隊伍上,在政府引導監管下,境內外合作會促使ESG投資隊伍不斷壯大。產品上,圍繞政策和需求,ESG產品體系會越來越豐富,規模也會快速增長。
再次,信息披露質量有望提升。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強制信息披露全面鋪開,經過第三方審計的比例增加,披露主體從被動走向積極主動;二是披露的內容更加全面、豐富,“碳”信息將成為披露重點;三是披露形式將更加標準化,指標更加定量化,這都會成為未來的趨勢。
對中國ESG未來發展提出四條建議
一是建立統一的和國情相適應的ESG評級體系。目前,國內關于ESG的標準較多,交易所、行業協會、學術機構、評級機構都有自身的標準,標準不統一會不利于ESG的投資決策。
二是鼓勵和引導ESG投融資市場發展,促進長線資金進入市場,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政府可以更多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加大ESG應用,開發和豐富ESG產品體系。同時引導社會資金,包括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在ESG投融資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從而帶動投資市場發展。此外,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包括補貼、稅收減免等配套政策措施。
三是完善ESG信息披露體系。在統一強制披露框架基礎上,補充半強制、自愿性披露指標,擴大覆蓋面,為企業ESG信息全面披露創造條件。可以考慮在金融業、ICT等行業以及條件較好的綠金改試驗區進行強制披露的試點。
四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形成國際標準和中國實踐的良性互動。ESG是全球共同理念,應該在合作交流借鑒中鞏固共識。在跨境投融資、人才建設等方面都可以形成廣泛交流合作,借鑒國際標準結合中國實踐形成內外部良性雙重驅動。這不僅是未來市場發展所需要的,對人民幣走向國際化也有幫助。(根據周月秋在“2021國際貨幣論壇”上的發言整理。)(中新經緯APP)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