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高層年中會議大多僅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但此次要“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
一般而言,每年4、7、10、12月召開的季度政治局會議(10月不一定),都是決定經濟政策方向的關鍵會議,其中7月下旬年中政治局會議承上啟下,重要性僅次于為次年定調的12月會議。從過往看,年中政治局會議所定基調,一般會持續到當年底。
新華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
從會議通稿來看,本次政治局會議釋放了以下幾個重大政策信號:
1.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32167億元,同比增長12.7%,兩年平均增長5.3%。橫向對比來看,這一增速在全球經濟體中名列前茅。諸多市場機構預計全年增速將在8.5%左右,因此完成全年6%以上的目標增速并沒有問題。
此次會議表示,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穩中向好,但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
對此,會議提出,要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一般而言,高層年中會議大多僅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因此“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的提法顯得很特殊。
跨周期調節并非此次會議首次提出,該提法在去年7月的政治局會議首度提出。當時的政治局會議表示,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跨周期調節”和“逆周期調節”相對應,二者存在區別:逆周期調節,指在經濟下行時宏觀經濟政策寬松,經濟上行時宏觀經濟政策收緊,以避免經濟波動太大,但往往會帶來一些副作用,比如寬松期積累泡沫化風險、收緊期風險被刺破。而跨周期調節,意味著放松時不過松,收時不過緊,把政策評估期從短期擴展為中長期。
由于去年經濟增速前低后高,相應地下半年基數較高,因此今年季度經濟增速將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一季度同比增長18.3%,二季度增長7.9%,市場預計四季度增速可能回落到5%-6%,今年底明年初的穩增長壓力將會加大。
此次會議提出“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意味著宏觀政策不止要關注下半年,甚至要關注明年的經濟下行壓力,視角更長、未雨綢繆,要為明年的不確定性“預留子彈”,因此預計下半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預計不會有太大動作。下文具體分析。
2.合理把握專項債發行進度
會議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層“三!钡拙,合理把握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推動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今年新增專項債發行約1萬億,僅完成全年額度的27%,而往常進度達到六成左右。
記者采訪了解到,其原因在于今年穩增長壓力不大,因此提前批額度下得相對較晚,專項債也不必急于發行。此外,由于前兩年專項債大規模發行帶來資金閑置等問題,今年對專項債項目審核更加嚴格。
政治局此番表態意味著,專項債發行可能難以加速,發行將持續到四季度,甚至部分額度可能結轉到明年發行,最終在明年初陸續形成實物投資“穩增長”,這也是“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的應有之義。
3.貨幣政策“以我為主”
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恢復。要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
7月15日央行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央行稱,此次降準主要用來置換MLF及應對繳稅,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仍將保持基本穩定,因此降準是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后的常規流動性操作,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發生改變。
降準是量的層面調整,但央行近期一再重申‘看價不看量’,政策利率的變動是更值得關注的信號,因此降準并不意味著寬松。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貨幣政策也需‘留好子彈’。因此三季度繼續降準概率小,但四季度MLF到期量大,如果出現經濟增速下滑或債務爆雷等情況,再次降準的可能也是存在的。
下半年,美聯儲貨幣轉向越來越近,市場也高度關注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操作。此次會議提出“要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意味著貨幣政策將以為為主,不會盲目跟隨美聯儲。
關于貨幣政策的內外協調,近年來備受關注。央行行長易綱2018年12月在清華大學的一場講座上闡述稱,全球化背景下,貨幣政策不可避免要承擔內外政策協調的“兩難”。在此過程中,中國的貨幣政策應堅持以我為主,保持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同時兼顧國際經濟協調。
當前看,中美經濟基本面不一,貨幣政策出現分化很正常。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雖然也要考慮外部因素,但會保持獨立性,以本國的經濟基本面作為貨幣政策的決策依據。
4.房地產調控不會放松
房地產此前一度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就會適度放松。當前因為預期明年經濟會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因此有市場人士猜測房地產市場是否存在放松的可能。
此次會議指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發展租賃住房,落實用地、稅收等支持政策。
這意味著房地產調控不會放松,當前央行宏觀審慎管住房地產金融、各城市落實主體責任管住房地產調控、加大政策保障房建設的總體政策格局仍將延續。
5.落實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財政金融風險處置機制
此次會議提出,要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落實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財政金融風險處置機制。
“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財政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并非首次提出,此前一季度例會即已提到,當時用的詞是“建立”,此次用的詞是“落實”。這一機制似乎可以看到端倪,中央領導6月在青海考察時表示:
各級黨委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要承擔起政治責任,統籌抓好財政、稅收、審計等工作,嚴肅財經紀律,把各方面資金管好用好,切實防范金融風險,嚴格執行黨中央關于財經工作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把過緊日子的要求落到實處。
在近年的探索中,地方形成了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地方政府牽頭的金融工作議事協調機制。
在金融風險處置方面,前者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對高風險金融機構精準拆彈的同時,加強風險形勢研判,及時預警并提出建議。后者落實屬地金融監管和風險處置責任,調動地方行政資源力量,形成金融、財政、公安、司法、宣傳等多部門合力,處置金融風險。
實踐中,前一機制在31個省份均已成立且形成了固定的工作機制,但后者機制尚不明晰。去年一些大型企業的違約對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顯示相關機制的欠缺,財政金融風險處置新機制可能著眼于解決相關問題。當前,城投非標違約已經常態化,如城投債違約將對市場造成巨大沖擊,因此亟待建立財政金融風險處置機制。
短期看,這一機制在地方層面可能演化為保剛兌,進而降低城投債風險。現在中央要求“不逃廢債”,在地方層面已經演化為“不違約”。鑒于城投債違約對省級區域的巨大沖擊,即使財政困難,但如果黨政主要負責人選擇力保,在短期內還是可以保住。
6. 糾正運動式“減碳”,盡快出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其中一項是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具體而言,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今年來各部門圍繞這一工作出臺了很多政策甚至出現了“單兵突進”的現象,但此項工作并非短期的事情,涉及到未來數十年。
此次會議提出,要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盡快出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后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
這意味著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頂層統籌工作將得以強化,以加強部門和地方、短期與長期的協調。
(作者:楊志錦 編輯:李伊琳)
21世紀經濟報道及其客戶端所刊載內容的知識產權均屬廣東二十一世紀環球經濟報社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詳情或獲取授權信息請點擊此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