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深圳,記者 周曉雅)訊,8月4日,新能源產業鏈全面爆發,截至當日收盤,wind概念板塊中,動力電池大漲9.05%,鋰電池上漲7.24%,新能源汽車上漲5.43%,一舉扭轉前兩個交易日的跌勢。
事實上,從年內情況來看,半導體、新能源相關賽道的表現仍是最突出的,持有相關賽道個股的主動權益基金今年前七個月回報最高超過80%。回望剛剛過去的7月,A股市場板塊輪動加快,ETF市場在上月凈流出2.48億元,市場僅3成左右的產品獲得正收益,其中稀土產業、有色、光伏等賽道漲勢顯著,與“茅指數”相關的消費、食品飲料等跌幅居前,不過,港股、消費等賽道ETF產品也在年內獲較多的資金凈流入。
半導體、新能源賽道ETF年內回報居前
7月獲得正收益的ETF產品中,稀土、有色金屬、光伏等相關賽道的ETF漲幅較顯著,其中,年內成立的嘉實中證稀土產業ETF在7月獲41.25%的回報,領跑市場;而剔除年內成立的新基金來看,南方中證申萬有色金屬ETF在7月收益率最高,為27.29%,隨后是華泰柏瑞中證光伏產業ETF,為19.39%。
而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剛成立不久的博時中證全球中國教育ETF在上月凈值累跌42.34%,成為市場上跌幅最大的產品;隨著“茅指數”在上月受到重挫,消費、食品飲料、酒等相關的ETF也迎來較大回調,其中,鵬華中證酒ETF下跌20.97%。
拉長周期看,鵬華國證半導體芯片ETF今年前7個月凈值增長率最高,達54.59%,此外,凈值增長排名前10的ETF產品中,5只為半導體主題相關ETF,3只為新能源汽車主題相關ETF產品。
主動權益基金方面,回報居前的產品大多持有新能源、半導體等相關個股。剔除年內新成立的基金,截至7月末,逾七成的主動權益類產品獲得正收益,其中,年內收益超過60%的產品有15只,超70%的產品有7只,超80%的產品有4只。
長城行業輪動以年內83.14%的回報領跑市場,隨后是金鷹民族新興和前海開源新經濟,今年以來的回報分別是82.91%和82.54%,3只產品上個月平均漲幅超過20%。
在二季報中,3只產品的基金經理都表示對新能源賽道的關注,并以此進行布局。長城行業輪動的季報顯示,判斷新能源車、光伏等產業景氣度有望持續處于上行階段,已進行重點布局;金鷹民族新興的季報表示,中長期產業趨勢,更多地體現了對正在發生的、未來兌現度較大的行業變化,在經濟體中會形成占比不斷提升的勢頭,國內新能源汽車、光伏與風電、半導體等行業符合這一特點;前海開源新經濟季報中也顯示,堅定看好圍繞人類社會能源革命這一核心主線的投資機遇。
從個股持倉來看,寧德時代(300750,股吧)、天合光能是前述3只產品在2季度的共同持有的前十大重倉股。在7月,天合光能累計上漲64.69%,今年以來已實現翻倍增長,寧德時代7月累計上漲2.97%,年內累計漲幅為56.83%。
港股、消費獲市場資金較大幅凈流入
而在半導體、新能源賽道熱度不減的情況下,市場人士對短中期相關行業個股的表現仍較為樂觀。
諾德基金經理曾文宏日前表示,短期上看,市場在短線嚴重超賣后會出現反彈,反彈到位后部分資金尤其是場外資金顯現觀望態勢,隨著市場情緒升溫,信心恢復,盤整等待新的向上或是向下運動。
“半導體設備與材料,新能源設備與材料板塊之所以能創新高,就是因為業績與估值的雙擊,疊加產業政策支持,成為出色賽道。”他進一步表示,短期或可繼續做真正成長股之間的輪動,科創板和創業板依然有不錯的機會,注意規避業績存疑的個股,關注真正能成長起來的公司,才能有望獲取超額回報。
中加基金經理劉曉晨認為,從結構上來看,上半年行情較好的行業,如新能源車,在下半年所面臨的風險主要是估值風險,而不是業績風險,因此一旦市場出現下跌,應該是很好的買入機會;而傳統行業由于大家對經濟的預期比較高,但它的周期波動性又比較大,可能會存在較大的業績風險。
相聚資本研究總監、基金經理余曉暢認為,不僅僅是下半年、而且是未來長期較長時間內,科技產業是值得布局的主線,短期來看,如果股價漲勢非常明顯,那可能會有較大的回調壓力。“科技板塊趨勢的挑戰在于其不斷變化,原材料、上下游等核心落腳點在不同階段也會有區別。這些就需要我們更加細致的研究,才能把握這樣的投資機會。”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港股、消費相關基金年內收益并未回正,但市場資金卻在逆勢增持。比如,易方達中證海外互聯網ETF今年前七個月凈值下跌26.13%,但在此期間市場凈流入205.49億元,該基金跟蹤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50指數,十大權重股包括阿里巴巴、騰訊控股、美團、小米集團等。匯添富中證主要消費ETF今年前七個月凈值下跌20.98%,凈流入73.59億元。
對此,嘉實基金(博客,微博)價值風格投資總監張金濤昨日發文稱,港股科技互聯網和大消費是他在AH兩地未來更看好的投資機會,在他看來,港股科技互聯網方面,目前市場上存在一定的恐慌情緒,但隨著政策落地,存在再布局的機會,大消費更看好國有品牌、國潮品牌的崛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