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在“一帶一路”、“走出去”、“雙循環”等政策背景下,以傳統實業和基建為特長、以移動互聯網為新抓手的中國優勢產業在近年逐漸向海外延伸,形成了當代出海的大潮。一方面,移動互聯網在國內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產品和運營體系,互聯網產業因此有了拓展海外新興市場的動機。另一方面,傳統產業和基建也依托廣泛的深度區域合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海外拓展機遇。
基于中國企業的“出海大潮”,2021年7月26日,第二期可持續發展創新沙龍“中國出海專場”在深圳尋洋藝術館舉行,本次沙龍聚焦中國出海話題,由可持續發展青年委員會執行主任黃志敏先生與社會價值投資聯盟助理秘書長谷卓然女士聯合主持,會議廣泛邀請在歐美、亞太及非洲地區有多年出海經驗的專家、企業及投資機構代表,針對行業宏觀趨勢、“SPAC”上市方式、實業及科技企業出海的機遇和挑戰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進一步促進交流合作。
正文共5000字,預計閱讀時間13分鐘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主題分享一:
國際局勢、中美關系發展趨勢與對中企影響
暨南大學“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海國圖智研究院院長陳定定教授分享了題為“國際局勢、中美關系發展趨勢與對中企影響”的主旨演講。
陳定定教授首先指出當前全球力量的三大趨勢:
· 中美關系實力差距縮小
· 政治經濟力量向非西方轉移
· 美國、歐洲、亞太形成三足鼎立
隨著宏觀趨勢的變化,中美關系進入中美戰略競爭與“半脫鉤”新時代,美國將中國視為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但是仍然會在細分領域上與中國合作。陳定定教授分享了未來五年中美關系四大主要的沖突點與風險點:
· 拜登政府對臺政策可能對中美關系中制造風險。
· 中美兩國科技競爭已成定局,拜登政府也將重視“有規律地” 對華實行較為強硬的政策。
· 拜登政府重新重視盟友與國際體系的作用,在中國議題上聯動各方協調。
· 在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議題上對中國施以制度性壓力,并與意識形態問題相結合。
最后,談及當前國際局勢對資本市場的影響,陳定定教授指出考慮到當前中美兩國短期內難以重建政治互信,更難務實開展跨境數據監管合作,因此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將面臨中美“雙向”的監管和審查。因此對于中國企業而言,暫時延緩赴美上市,尤其是目前涉及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的中國企業,回歸港股或科創板也是選擇。
陳定定教授進行主題演講
主題分享二:
轉型與契機——疫情新常態下的中企走出去
知名港籍會計師范家珩先生分享了題為“轉型與契機——疫情新常態下的中企走出去”的主旨演講。范家珩先生首先分享了當前經濟“新常態”下的關鍵因素:
· 中國國內經濟率先復蘇,中企持續積蓄能量。
· 全球經濟進入衰退,“全球化”面臨變革。
· 科技驅動,經濟轉型升級加速。
基于全球經濟的新常態,中國企業“走出去”呈現以下的發展趨勢:
首先,要關注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機遇。不只是中國,所有海外受疫情影響的國家,都在思考如何用數字化賦能新經濟。數字化作為中國的強項,先進制造業、軟件開發等產業都有很多投資機會。
第二,供應鏈的“中國+N”發展模式。疫情讓企業深刻意識不可以單一地依賴一個地區的供應鏈,越來越多的企業供應鏈呈現去中心化去區域化的發展趨勢。需要“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亟需布局“中國+n”的供應鏈發展模式,除了在中國,還要在海外的幾個地方形成穩妥的供應鏈,而這個“n”最方便友好的布局地就是大灣區。
第三,傳統基建與新基建雙輪驅動,帶動中企“走出去”。傳統基建即中歐列車等,新基建代表信息、資金、數據等要素。
第四,新能源產業迎發展契機,中企加速布局海外優質資產。在“碳中和”背景下,提倡綠色發展、綠色復蘇的企業將擁有長期的競爭力。
最后,地緣政治風險防控成為“新常態”。對于會計師而言,在投資的投前、投中、投后三個階段,投前的地緣政治防控需要政府給予更多的干預和支持。
范家珩先生指出,目前中國企業想“走出去”,除了自身的企業戰略,還可以跟學研機構、政府部門積極合作,共商更好的“走出去”風險預警防控方法。
范家珩先生進行主題演講
話題討論一:
“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海外上市新方式
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冠女士、優合集團CTO張煜先生、交銀國際副總經理趙宏昊先生等嘉賓就“‘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海外上市新方式”進行話題討論,在青委會執行主任黃志敏先生主持下,從法律和政策的角度共同探討了“SPAC”的作用以及中國對企業海外上市的政策監管現況。
嘉賓在討論中指出其實對于普通企業來說,選擇哪里上市,需要考慮的除了監管問題以外,還需要考慮在哪里可以拿到更高的估值,哪里的融資效率更高,從而能解決企業現在的生存問題。相比于普通的“IPO”,"SPAC"具有確定性強和融資效率高的優勢。此外,“SPAC”最大的創新在于它其實是一個沒有核心業務的現金殼,它向投資人承諾以后會裝資產進去,如果投資人不滿意,可以選擇退回。但是即使有一些創新方式,中概股在美國上市,實際還是面臨許多監管。目前市場上主要有三大境外上市政策: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QDIE(Qualified Domestic Investment Enterprise),通過這三個政策的對比可以發現,ODI(Outbound Direct Investment)向下在整個監管審核上,會要求出境投資與境內業務存在關聯性,比如,企業如果在境內從事服裝生意,在境外投資高科技企業,可能會有一定的審批難度。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話題討論二:
實業出海的嘗試、探索與發展
中外運物流(惠州)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思遠先生、深圳市海邦易聯科技有限公司(邁瑞海外主要代理商)孫偉鵬先生、中廣核產業基金總經理胡建軍先生、金風科技(002202,股吧)旗下-柏納股權投資基金副總經理付蘇女士及CGL合伙人梁偉彬先生等嘉賓從跨境物流、醫療器械出口、新能源基建出海及人才需求幾個角度,在社投盟助理秘書長谷卓然女士的主持下分享了實業出海的嘗試、探索與發展。
跨境物流方面,李思遠先生表示其實在去年,中國的制造業并沒有想象中悲觀,反而是因為疫情國外工廠無法復工,很多訂單轉移到國內來,比如宜家在惠州、佛山的家具代工廠,而且疫情居家隔離也刺激了美的這些小家電企業的銷量。從物流和貨量的角度看,疫情沒有對中國的海外物流造成很大打擊。
在新能源出海方向,以中廣核為例,截至2021年5月,中廣核與全球28個國家開展業務合作,海外收入占比近20%,海外新能源控股在運裝機1156萬千瓦。胡建軍先生表示能源出海其實會經歷非常坎坷的過程,基建出海背后,往往是大國間很多輪利益磋商的結果。此外,付蘇女士表示中國的新能源出海一直是學先進、超先進的狀態。新能源產業一部分是新能源本身上下游的制造業,比如隆基、通威、陽光電源(300274,股吧)等上市公司,憑借產品質量和性價比在國際市場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另一部分是新能源的資產端,新能源電站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無論是風電站還是光伏電站,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資,而且該類資產特性為長期、穩定現金流資產,目前除了國央企、上市公司外,很多險資、養老金資金方也關注到了該部分資產。除此之外,眾多中小企業也積極參與到這個行業里面,比如屋頂分布式的光伏能源,投資額也并不是很大,民營資本甚至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在3060雙碳背景下,新能源產業的市場潛力巨大,建議大家持續關注。
最后,梁偉彬先生指出品牌出海企業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商品&供應鏈板塊,另一方面是海外市場投放&品牌運營的板塊。目前從整個市場來看,這些方面的人才都是相對稀缺的。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話題討論三:
科技&技術出海的機遇與挑戰
米唐科技CEO 宋少鵬先生、紅茶移動CEO金輝先生、阿卡索董事長王志彬先生、傳音控股投資總監楊洋先生、中國太平股權合規經理王芷冰女士及Tu Capital的CEO徐敬程先生從科技企業和投資人的雙重視角,在青委會執行主任黃志敏先生主持下共同探討“科技&技術出海的機遇與挑戰”。
宋少鵬先生分享了米唐如何在出海中找到業務聚焦的方向。米唐是一家聚焦聲音技術解決方案的公司,幫助傳統產品實現語音控制功能。以前米唐服務過北美著名的照明公司Acuity Brands,用技術幫助他們的燈具產品進行智能化升級。Acuity Brands是一家傳統的燈具企業,它們有很多年紀比較大的銷售,在銷售培訓中,雖然使用智能手機操作燈具對他們來說有一定技術門檻,但是他們總是不厭其煩地重復直到掌握,掌握之后他們都很興奮。面對越來越多谷歌、蘋果這樣的主流科技企業,他們總覺得自己是被遺忘的一代,但是現在的智能燈具讓他們覺得他們跟蘋果商店的店員一樣,在售賣人工智能的產品,他們的職業生涯也迎來新的春天。這樣的經歷也啟發米唐,可以聚焦在歐美傳統企業的智能化服務上,幫助他們實現傳統產品的智能化升級,這種利他的商業模式也讓使商業合作更緊密。
金輝先生分享了紅茶移動的主營業務:紅茶移動主要是通過eSIM和端網協同來解決5G時代蜂窩物聯網海量部署的關鍵問題,整合“全球聯網終端”和“全球網絡覆蓋”,搭建物聯網基礎設施,提供資費更低、質量更好、更便捷、更靈活擴展的通信服務,而針對中國出海企業,會與硬件制造商合作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解決其全球連接和本地通訊的問題。
中國企業出海的設備都會面臨全球連接部署的挑戰,針對需要托管連接服務的中小企業 (如智能零售、智能物流、智能可穿戴以及醫療設備等行業),紅茶移動提供企業一站式IoT SaaS全球連接服務,含超過100+國家網絡覆蓋。而面向想要擁有更多通信自主權的大型企業(如公用及能源事業、汽車行業、工業制造、智慧城市等),eSIM出現后,eSIM的開卡,綁定,激活不再是運營商占有絕對控制權,紅茶移動提供IoT PaaS,賦能運營商及企業高效分發碼號、搭建自主可控、可編程、可擴展的遠程物聯網管理平臺。談及在海外做拓展的經驗,金輝先生表示中國的企業要將鉆研的精神發揮到底,尤其是面對國外的客戶,只要能證明企業的價值,并找到文化上相通的地方,一步一步抓住機會是能夠爭取到合作的。
此外,各位嘉賓還針對“對中國企業出海是否需要‘去中國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有嘉賓指出其實投資角度可能不是這個問題的第一位考慮要素,更多是項目落地和合規層面的問題,不同國家地區的不同情況都會影響到項目的穩定性,比如政策風險和監管問題帶來的影響,所以是否“去中國化”還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很難得出絕對的答案。
Tu Capital的CEO徐敬程先生分享了自己海外投資的心得,Tu Capital是一家投資并持有新興科技資產的深圳對沖基金。徐敬程先生表示在科技行業一些早期節點中,有很多好的開發者、項目是被主流資本所忽略的。因此徐敬程先生將投資戰略轉變為找到一個未來必然會發生的技術趨勢,然后找到這個趨勢里不同階段的技術節點,再找到這些節點中早期的開發者或者企業家,為他們提供支持。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文字 | 莫穗榕
編輯 | 莫穗榕
可持續發展青年委員會(簡稱“SDG青委會”)是社會價值投資聯盟(簡稱“社投盟”)下設的專業委員會,由認同、踐行并引領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青年領軍人才構成,從事可持續發展研究和創新創業創投活動,參與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委員來自金融投資、企業經營、社會治理、技術創新等相關領域。
可持續發展創新沙龍由社會價值投資聯盟青年委員會發起,圍繞可持續發展核心議題,邀請利益相關方(政策、科研、投資方、龍頭企業和創新企業)深度對話,探討產業化、規模化機會,打造創新交流場域,帶動青年人創造性地解決可持續發展挑戰。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社會價值投資聯盟CASVI。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