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城鎮體系中,縣城一頭連著城,一頭連著鄉,是城鄉融合發展的紐帶,也是經濟運行的“神經末梢”。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曾分析,我國未來的城市化有兩個趨勢:一是人口從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城市再集中;二是農村居民向縣城集聚,縣域經濟變得越來越重要。
近幾年,“人口僅3萬”的袖珍小縣佛坪、丁真的理塘以及“宇宙中心”曹縣等,頻頻借助網絡走進公眾視野;國家層面,從縣域創新驅動發展到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也作出密集部署。
近日,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1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下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指出,縣域經濟體量穩定增長,但占全國比重持續下降;縣域戶籍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六成之多,但呈逐年減少趨勢。作為全國縣域經濟的領跑者,報告顯示——
2020年,百強縣以占全國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9.8%的GDP,以占全部縣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創造了縣域約四分之一的GDP。
其中,2020年GDP突破千億級別的縣域已達38個, 較上年增加5個。江蘇、浙江、福建三省分別斬獲16、9、4個席位,其他省份均不超過3個。
具體而言,哪些省份縣域雄踞百強縣“頭部陣營”?哪些省份無緣入榜?近年來,百強縣區域分布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誰的進步最大?誰又在悄然離場?
數據來源:賽迪顧問
千億縣快速增長,蘇浙占“半壁江山”
報告研究對象涵蓋全國1870個縣級行政區劃,指標體系包括經濟實力、發展潛力、富裕程度、綠色水平等4個維度共 24項指標。
其中,經濟實力無疑是考察縣域經濟實力的硬核指標。
在全國數以千計的縣級行政區劃中,為數不多的“千億縣”撐起縣域經濟金字塔“塔尖”。
報告顯示,我國“千億縣”數量進入快速增長期,2017-2020年分別新增3個、8個、4個、5個,現已達到38個。
這38個“千億縣”GDP達5.7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5%的陸地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5.7%的GDP總量。有關2020年38個“千億縣”及5個新晉成員。
今天,我們進一步觀察全國百強縣經濟規模及發展水平。
總地來看,全國百強縣經濟體量已可與國內經濟大省比肩。2020年,百強縣GDP、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高于浙江省和山東省,略低于廣東省和江蘇省。
百強縣進出口總額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低于廣東省和江蘇省,高于浙江省和山東省。
值得注意的是,百強縣2020年人均GDP為11.2萬元,已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國分別高出25.9%、13.9%、60.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城鎮居民比重遠高于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實力演繹“富民與強縣并舉”。
GDP、外貿和消費等領域勢頭強勁同時,百強縣發展短板也不容忽視。例如,2020年百強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僅高于山東省,遠低于廣東省,略低于江蘇省和浙江省。
不過,從百強縣內部看,我國縣域經濟實力懸殊。
100個入圍縣域中,GDP小于1000億元的縣域多達62個,超過總數六成;32個縣域GDP在1000~2000億元;GDP超過2000億元的僅有6個。
其中,名列前兩位的昆山市和江陰市GDP均突破4000億元大關,與其余縣域拉開斷層式差距。
在地域分布上,被稱為“蘇大強”的江蘇和浙江兩省GDP頭部縣域數量遠遠領先其他地區——“千億縣”分別占據16個、9個席位,合計超過全國38個“千億縣”半壁江山;且兩省上榜百強縣GDP在1000~2000億元區間的數量也高居前列。
東部百強縣超六成,中西部崛起
百強縣排名綜合考察經濟實力、發展潛力、富裕程度、綠色水平等多維度指標,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各縣域的高質量發展水平。
從2021年賽迪百強縣榜單來看,由江蘇、浙江、山東三省組成的“頭部陣營”依然表現搶眼,分別占25席、 18席和13席。其中,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獨占6席,并常年包攬前3位(昆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
黑龍江、吉林、山西、甘肅、青海、 寧夏、重慶、西藏、廣西、 海南等10個省份,則無緣全國百強縣。
根據2021年百強縣位次分布,報告將百強縣內部劃分為四大方陣:第一方陣為1-10名的縣域,第二方陣為11-30名,第三方陣為31-60名,第四方陣為61-100名。
在第一方陣中,東部地區縣域占據9席之多,除江蘇有6個外 ,浙江、福建、湖南、山東各有1席。其中,湖南長沙縣是唯一進入百強縣第一方陣的非東部縣域。
在第二方陣,東部地區繼續強勢包攬20個席位中的18席。其中,江蘇、浙江共占13個,福建、山東、湖南分別入圍3個、2個、2個。
在第三、第四方陣,中西部地區開始“嶄露頭角”。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在第三方陣分別入圍21個、5個、4個縣域;第四方陣分別入圍20個、11個、6個,東北地區入圍3個、且全部來自遼寧。
打個總結:第一、第二方陣前30名縣域全部被江蘇、浙江、山東、福建、湖南五省包攬;湖南作為其中唯一的非東部省份,成為中西部縣域經濟領軍力量。除湖南外,其他非東部縣域則主要位列榜單后端。
結合歷年榜單變化趨勢,報告顯示,近年來百強縣區域分布格局變化較小,但分布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
從省份來看,2017-2021年,江蘇、浙江及山東三省百強縣數量始終保持前三位,均大于10席,遠高于其他省份;福建及中西部的河南、湖北、湖南緊隨其后,百強縣數量保持在4~7席;其他省份不同年份雖有變化,但均維持在4席以內。
2017-2021年各省份百強縣數量
圖片來源:賽迪顧問
放大到區域范圍,則呈現東部地區縣域恒強、中西部地區縣域逐步崛起、東北地區縣域整體實力較弱特征。
2017-2021年,東部百強縣數量由76個減少至65個,仍以絕對優勢搶占鰲頭,但呈現逐步下降趨勢;中部由15個增加至22個,5年新晉7席,上漲勢頭較強;西部從8個增至10個,在波動中保持增長;東北則趨于平穩,維持在3個左右。
山東兩縣掉隊,四川實現“零突破”
這100個全國縣域經濟“尖子生”中,誰在大踏步向前?誰又在默默掉隊?
據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統計,從近三年百強縣排名變化看,2021年較2019年位次進步的縣域共45個,其中進步10位以上的縣域有15個。
其中,河南濟源市進步最大,由93位上升至58位,三年排名躍升35位;湖南醴陵市次之,從91名上升31位至60名;江蘇高郵市從98名升至71名,前進27位。
值得一提的是,2020-2021年,除山東和四川外,其他省份百強縣入圍數量均未發生變化。
其中,山東新泰市、廣饒縣2020年分別居百強縣第73名、76名,但在2021年同時掉出榜單。西部的四川則在2021年實現百強縣“零突破”,一年新增西昌市、簡陽市2個百強縣,但整體排名靠后,分別居第96名、100名。
“2021年,四川省新進2席,表明四川省對縣域經濟發展更加重視,夯實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底部基礎。”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分析指出。
事實上,近年來,全國多個省份均將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夯實“基本盤”的重要抓手,進一步激發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活力和潛能。
2021年1月,湖南印發 《關于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明確提出“組織實施新一輪特色縣域經濟強縣工程”。
2021年4月,湖北定下到2025年底,“‘全國百強縣(市)‘數量中部領先、位次前移,五十強縣(市)實現零突破”等目標。
近日,陜西也提出,經過5年左右努力,要爭取建成一批工業強縣、農業強縣和旅游名縣,全面開創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在各地“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縣域”一詞亦被頻繁提及。
據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袁保鴻統計,東部的浙江、江蘇、廣東“十四五”規劃綱要分別提及“縣域”6次、7次、9次、15次;中西部的四川提到11次、湖北提到13次,河南、湖南兩省則多達25次、32次。
可以預見的是,在這場全國上千縣域參與的激烈競爭中,百強縣榜單還將不斷洗牌迭代,新一輪縣域經濟角逐才剛剛開始。
記者|程曉玲編輯|劉艷美盧祥勇 肖勇
校對|孫志成
封面圖來源:攝圖網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