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需求放緩,出口韌性猶存
2021年7月外貿數據的點評
全文共2322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文?財信研究院?宏觀團隊
陳然
核心觀點?
一、內需走弱致進口增速邊際放緩。受國內工業生產放緩、需求邊際走弱影響,7月份主要進口商品數量增速普遍下降,是進口放緩的主因,但進口價格仍維持高位。
二、對美出口回升、機電產品出口持續高增長帶動出口增速高位趨穩:一是分國家看,7月份對受德爾塔病毒沖擊嚴重的歐盟,以及疫苗接種率較低的金磚國家等經濟體出口增速降幅較大,而對經濟恢復較快的美國出口增速有所提升;二是分產品看,機電產品仍是拉動出口增長的主力軍。
三、下半年海外供需缺口修復或加大出口下行壓力,但增速大幅下滑概率不大。一是主要發達經濟體群體免疫在即,海外產能繼續修復致我國“出口替代”效應減弱,但降幅有限;二是全球經濟繼續復蘇,外需對出口仍有支撐。
正文
事件:據海關統計,7月全國進出口總額5087.4億美元,同比增長23.1%。其中,出口2826.6億美元,同比增長19.3%;進口2260.7億美元,同比增長28.1%;貿易差額565.9億美元。
一、內需走弱致進口增速邊際放緩
7月份進口金額較2019年同期增長27.2%,兩年平均增速12.8%,較6月份降低6.1個百分點,仍處于過去三年以來的高位(見圖1)。
數量增速下降是進口放緩的主因,但進口價格仍維持高位。2021年7月大豆、糧食、鮮干水果及堅果、鐵礦砂及其精礦、食用植物油、農產品(000061,股吧)、銅礦砂及其精礦、鋼材、集成電路、初級形狀的塑料、紙漿、煤及褐煤、汽車和汽車底盤、肥料等14種商品進口金額兩年平均增速較上月下降。其中,有14種商品進口數量增速下降,6種商品進口價格增速下降(見圖2-4),表明進口商品數量增速下降是7月進口增速放緩的主因。7月進口商品價格仍維持高位,如鐵礦砂、銅礦砂、塑料、紙漿、煤及褐煤等工業原材料進口價格兩年平均增長36.5%、27.9%、11.7%、10.5%、9.8%,此外糧食、大豆等農產品進口價格同樣大幅提高,支撐進口金額增速仍處于高位。
進口數量增速下降,反映國內需求走弱。如7月國內進口PMI較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至49.4%,連續2個月位于收縮區間。此外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兩個月放緩,高爐開工率等生產指標不及往年同期水平,也側面印證國內工業生產放緩,進口需求邊際走弱。
二、對美出口回升疊加機電產品高增長致出口增速高位趨穩
7月份出口金額較2019年同期增長27.5%,兩年平均增速為12.9%,較6月份降低2.2個百分點,但增速仍高于疫前水平(見圖1)。
分國家看,對美國出口增速提升,但對其他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增速普遍下降。7月份對歐盟、美國、東盟、日本、金磚國家等主要貿易伙伴的兩年平均出口金額增速分別為6.4%、13.0%、14.3%、5.1%、7.4%,較6月分別變動-3.5、3.7、-2.1、-1.1、-6.6個百分點(見圖5-6)。受各經濟體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分化影響,7月份我國對受德爾塔病毒沖擊嚴重的歐盟,以及疫苗接種率較低的金磚國家等經濟體出口增速降幅較大;而對經濟恢復較快的美國出口增速有所提升。
分產品看,機電產品仍是拉動出口增長的主力軍。7月份機電產品出口兩年平均增速14.1%(見圖7),高于當月出口兩年平均增速;同時機電產品占我國出口的比重不斷提升,2021年1~7月較去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至59.0%(見圖8)。其他產品中,紡織紗線、醫療器械等防疫物資出口增速高位回落;服裝、箱包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基本保持穩定。
三、預計出口增速繼續放緩,但回落幅度或有限
(一)海外產能繼續修復致我國“出口替代”效應減弱,但降幅有限
疫情期間我國出口持續高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疫情引發短期全球生產“停擺”和部分商品需求激增,加上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供需出現較大缺口,中國產能率先修復,國內部分產業供給全球,發揮了“補缺口”作用。當前我國相對發達經濟體有產能優勢,如2021年5月中國出口金額是美國、德國的1.8、2.0倍,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見圖9),因此未來我國出口下行壓力主要來自發達經濟體產能修復。
一是主要發達經濟體產能有望進一步修復。當前主要發達經濟體至少接種一劑次疫苗的人數占比普遍在55%以上,其中18歲以上的勞動年齡人口接種率更高,如美國為70%以上,達到群體免疫水平。當前以色列、英國等實現群體免疫的國家已重新開放邊境,生產生活全面恢復正常,其他主要發達經濟體疫情防控松綁和邊境限制措施放寬在即;加上美國大部分州逐步停發失業救助金,就業情況有望改善,產能或將進一步修復。海外供需缺口修復將加大我國出口下行壓力,如7月我國新出口訂單PMI降至47.7%,連續三個月位于收縮區間。
二是發達經濟體產能修復空間有限。一方面,發達經濟體產能利用率提升空間不大,如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產能利用率接近或超過疫前水平(見圖10),產能修復接近尾聲,預計產能修復進程將放緩,對我國出口份額的沖擊將減弱。另一方面,在全球制造業產能由發達經濟體轉移至新興經濟體的大背景下,發達經濟體新增產能動力不足,疫情期間由發達經濟體轉移至中國的產能大概率仍將留在中國。
(二)全球經濟繼續復蘇,外需對出口仍有支撐
一是全球經濟繼續復蘇。7月份摩根大通全球綜合PMI、全球制造業PMI指數錄得55.7%、55.4%(見圖11),連續13個月位于擴張區間。其中率先復蘇美國、歐元區等發達經濟體,經濟修復頂點或已過,但復蘇勢頭仍強。如7月份美國、歐元區制造業PMI指數達到59.5%、62.8%,較上月有所下降,但仍處于歷史高位(見圖12)。
二是主要發達經濟體預期平穩。7月歐洲和美國的經濟意外指數分別為40.4和-13.8(見圖13),表示歐洲實際經濟情況持續好于人們的普遍預期,美國則相反;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7月經濟景氣指數顯示,歐元區、美國分別錄得61.2%、40.0%(見圖14),仍處于近年來相對高位,表明對歐元區、美國經濟在未來6個月里趨于好轉的樂觀預期者多于悲觀預期者。
免 責 聲 明|
本微信號引用、摘錄或轉載來自第三方的文章時,并不表明這些內容代表本人觀點,其目的只是供訪問者交流與參考。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微信號所載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閱讀者的一切商業決策不應將本微信號內容為投資決策唯一參考因素,亦不應認為本微信號所涉內容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斷,在任何情況下,本人及本人所在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微信號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直接或間接后果承擔任何責任。
本微信號涉及的本人所有表述是基于本人的知識和經驗客觀中立地做出,并不含有任何偏見,投資者應從嚴格經濟學意義上理解。本人及本人所在公司對任何基于偏見角度理解本微信號內容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并保留采取行動保護自身權益的一切權利。
本微信號內容(除引用、摘錄或轉載來自第三方的文章),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復制、發表、引用或傳播。
本人對本免責聲明條款具有修改和最終解釋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明察宏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