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位于蘇州吳中區的同程旅行大廈,迎來一批“不速之客”,被同程生活欠款的供應商“討債無門”,只得來到旅行總部門口靜坐,以求解決問題。
無奈,為防止矛盾進一步激化,治安人員在旅行總部門前拉起鐵絲網與圍欄。
同程旅行總部(攝于今年7月初)
數日后,已經回到同程生活總部等待的供應商,大部分人都簽署了“15天+15天”的A/B協議,并打道回府等待付款,同程旅行總部門前的鐵絲網也被撤走。
如今,治安人員與圍欄又出現在同程旅行總部門前。
供應商在同程旅行總部門前等待
兩天以前,廣州的部分同程生活供應商,因未能按時收到第二筆欠款,他們再次集結到蘇州,“圍城”同程旅行總部,新組建的“討債”群,目前人數已經超百人。
“有供應商都是帶好被子、涼席來的,不討回欠款不回家”,一位在現場的同程供應商告訴地歌網,即使夜幕降臨后,還有供應商買好泡面、礦泉水,坐在旅行總部門前等待。
“自備”涼席的供應商
“本來生意就不好做,這兩年一直艱難熬著;誰料想一再生變,心里接受不了”,被同程生活拖欠4萬多元貨款的供應商吳雄說。
更多供應商則已經出離憤怒,廣州的果蔬供應商李原在微信群內直言:“(同程生活)真是不斷挑戰我們的底線。”
地歌網也提醒一位接受采訪的供應商,在蘇州活動時注意疫情防護,該供應商表示:“現在管不了那么多,追款是頭等大事。”
追根溯源,為何一夜之間,同程供應商再度圍城蘇州總部?
風波再起
一位蘇州的前同程供應商向地歌網表示,自己簽署的協議是放棄40%貨款,剩余貨款按照“兩個15天”的周期打款,即被外界所熟知的“B方案”。
“第二筆款已經按時到賬”,這位供應商說。
根據此前報道,同程生活給出的B方案是:僅賠償供應商60%欠款額,簽署協議后15日支付一半,30日再支付一半。
據地歌網了解,無論在蘇州還是在廣州,大量供應商均在7月7日-9日之間,簽署了這份協議,按時間計算,8月8日-10日之間,將是第二筆款集中支付的時間。
但大量在廣州簽約的千鮮匯供應商,卻沒能等到第二筆的全款。
曾向廣州千鮮匯供應蔬菜的李原表示,自己被拖欠的貨款達到24萬多元,簽署協議后第一筆貨款7萬多元已經如期支付,但第二筆貨款,同程方面卻遲遲沒有支付。
據地歌網了解,簽署“兩個15天”協議的廣州同程供應商,大部分僅收到第二筆貨款的6%-15%左右,還有供應商則是完全沒有收到第二筆款。
吳雄表示,自己7月9日簽署的協議,放棄40%款項后,被拖欠金額是4萬多元,第一筆款到賬2萬多元,第二筆款只到了3000多元,核算下來的比例約為15%。
吳雄和李原的遭遇并非個例,沒能等到第二筆全款的廣州供應商,再次奔赴千里之外的蘇州同程總部。
吳雄也表示,到支付第二筆貨款的日期時,有自稱“同程債務處理小組的志愿者”電話聯系過他,并且提出兩個方案:第二筆貨款僅支付一半(即30%貨款的五成),當即付款;等待破產清算后,屆時再全額支付第二筆貨款。
多位供應商向地歌網證實,都接到過類似電話,號碼來源是廣州。
不過,正苦苦等待第二筆貨款的供應商,卻未能如期收到協議中所說明的金額,大部分出離憤怒的供應商,紛紛拒絕電話中債務助理小組的方案。
最終,供應商們二度圍城同程總部。
已經抵達蘇州同程總部的李原還表示,昨天(8月10日)曾有聲稱是債務處理小組的四位同程員工出面,在現場進行調解,但并未給出新的方案。
如今,不遠千里來到蘇州的供應商,只得在同程旅行總部門前繼續苦苦等待。
除了第二筆貨款被繼續拖欠,更多供應商的訴求實際都未得以全面解決。由于部分供應商未能在廣州或蘇州現場簽約協議,同程生活提供了線上簽約的渠道。
但一位供應商向地歌網透露,企業微信備注為“同程生活”的員工,在線上向他提供了協議,但在簽署后(雙方均未加蓋公章、簽署時間),接近首筆款項支付日期時,對方卻稱“后臺沒有(供應商)資料”。
另外,由于同程生活在臨近轉型前大量采購商品,部分未售出的商品還被積壓在中心倉,于是乎同程方面還和部分供應商簽署了退貨協議。
吳雄也簽署了退貨協議,但他表示,退貨和欠款協議都是同一天簽約的,但退貨協議沒有加蓋公章,商品更是沒有按時退還。
吳繼續表示,根據后臺數據,再和同程方面核對后,自己的退貨商品,價值達到10萬多元。
距離同程生活提出轉型、申請破產,已經過去近一個多月的時間,同程生活總部所在的工業園區,又熱鬧起來,但截至目前,等待供應商們的,不是何鵬宇和新協議,只有當地治安人員和封鎖的鐵絲網。
懸念未平
據公開信息顯示,8月3日,蘇州工業園區人民法院已受理蘇州鮮橙科技有限公司的破產申請。根據民事裁定書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同程生活經調整后的負債約為14億元。
在7月初,同程生活創始人何鵬宇對話供應商時曾表示,目前僅供應商欠款就達到3.85億元。
同時,在7月底,蘇州工業園區的建設銀行(601939,股吧)及中國銀行(601988,股吧)的支行,紛紛向鮮橙科技提起訴訟,案由為“合同糾紛”或“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但暫未披露具體涉案金額。
即使走到破產清算這一步,有關同程生活坍塌的疑云,尚未完全解開。
根據地歌網此前報道,多位同程生活采購都向供應商表示過,今年7月底會有阿里的融資到賬。當然,這句話最終成為了“空頭支票”。
一位上海的供應商曾向地歌網透露過:“有投資方抽走了3.5億元的資金,導致同程生活資金鏈斷裂。”
另據一位凍品海鮮供應商透露,廣州供應商的第二筆貨款之所以未能到賬,是因為“欠款是同程生活的股東出資償還,但廣州的一位股東,沒有按時出資自己應繳的部分。”
更有供應商直接表示:未出資的股東,正是原千鮮匯創始人尹祥。
企查查上的公開資料顯示,尹祥依然是鮮橙科技的董事,并且持股比例約為4.1%。
無論傳言真假,同程生活倒塌的真相仿佛還處在“迷霧”中,曾一度實現區域型盈利的“明星企業”同程生活,為何會如此快速地墜落?
不過,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問題的答案似乎沒有太大意義。
據地歌網獨家獲悉,京喜拼拼目前已關停福建、山西等七個省份的業務,供應商、網格倉等悉數退出;這之中,也有部分供應商、網格倉站長被拖欠款項。
另外,橙心優選目前也將全國市場劃分為五大戰區,各戰區自負盈虧,員工每月額外獎勵30%薪資的“戰時補貼”也被取消。
監管叫停商品補貼后,社區團購格局出現明顯分化,殘酷競爭導致部分玩家被“擠兌”出局,同程生活不是第一個倒下的,顯然也不是最后一個。
一批“先烈”倒在黑夜中,但依然有巨頭在前赴后繼沖鋒,美團、多多繼續在履約及供應鏈端鏖戰,十薈團、興盛優選接連被傳出有新融資到賬,戰事已然膠著。
接下來,格局分化將更加鮮明。
文中吳雄、李原均為化名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IT老友記。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