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沂海 上海銀行博物館館長
本文載于《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業》雜志2021年第7期
導語:都市的角落里藏著許多金融歷史的秘密,仿佛大隱于市,遮蔽鋒芒,悄然躲在那里,只等待一雙發現的眼睛,幫它拂去時間的塵埃。上海的小馬路,小弄堂,不顯山,不露水,或許正是這個原因,中共地下黨通常選擇在此布局謀篇,或以創辦經濟金融實體為掩護集聚革命物資,或與進步銀行家結成愛國統一戰線,或組織手捧“金飯碗”的青年職員傳播真理,激揚文字,留下了幾多驚心動魄的紅色金融故事。
范園為啥被稱作“金融寒暑表”?
范園,位于上海華山路1220弄,集聚著十數棟老洋房,史書記載,此處“樹木郁蓊,芳草芊綿,高聳樓臺,宛仿泰西風景”。1916年,滬上銀行界聯合抵制袁世凱的金融政策,“抗兌”斗爭獲得勝利后,銀行家們觥籌交錯之余,決計合伙購下這塊地皮,共建別墅群,以示慶祝。
說到這場“抗兌”風波,后來居住范園18號的銀行家張嘉璈不得不提。北洋政府時期,財政極為匱乏,袁世凱為了對付南方的革命軍,大肆擴充軍費,捷徑之一便是開動機器印鈔票。北洋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在中國銀行等庫存資金日趨枯竭的情況下,發行不兌現的紙幣,以圖達到保全政府財政資金的需要。1916年5月12日,北洋政府又宣布停止兌現中行、交行兩行的紙幣,瞬時引發社會恐慌。危急關頭,時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副經理張嘉璈為確保銀行信譽,獲取同業的配合支持,面對擠兌狂潮,堅持開門兌現以穩定民心,漸漸平息風暴。為此,張嘉璈贏得了“有膽識、有謀略的銀行家”“不屈從北洋政府的勇士”的稱號。全面抗戰時期,張嘉璈出任南京政府鐵道部部長,指揮完成新建鐵路達1600公里,為支援抗戰立下汗馬功勞。
同住范園18號的還有張嘉璈的胞妹張幼儀,她與詩人徐志摩離婚后投身實業,擔綱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董事、副總經理10多年間,運用其人脈資源和商業才智,措置裕如,步步為營,頑強地挺過了艱難的抗戰時期,保持了連年盈利氣象。
除了金融“兄妹檔”,分別居于范園2號、6號的則為一對堂兄弟:中孚銀行總經理、中孚保險公司董事長孫仲立,上海阜豐面粉公司總經理孫伯群,兩人互為參股,可謂當年橫跨金融、實業兩界的重要人物。抗戰后期,孫伯群與中共地下黨組織交往甚密,地下黨員徐明誠以“國際問題研究所”為名義,將秘密電臺設在孫伯群家里。因黨組織需要,孫伯群又從美國進口一部電臺,捐給了“新亞通訊社”,紅色電波從范園6號傳送至革命根據地。
與中國銀行張嘉璈、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陳光甫號稱上海灘銀行界“三駕馬車”的浙江實業銀行董事長李銘,落戶范園8號。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后,申城市場蕭條,銀根驟緊,李銘主持建立上海銀行同業公會聯合準備委員會,26家銀行加盟,通過匯劃拆放穩定并加強銀行業之間的資金融通,擔負起“銀行的銀行”的職能,公共租界內參加聯合準備委員會的華資銀行無一因戰亂而倒閉。1940年3月,汪偽政府著手組建中央儲備銀行,周佛海派人拉攏收買李銘,具有民族氣節的李銘不為所動,斷然拒絕,因此他成了日偽“黑名單”上的第一號人物。身處險惡環境,李銘只好秘密轉移到大洋彼岸的美國紐約。
上圖分別為張嘉璈、李銘、陳光甫,三人均系民國時期上海著名金融家,時有上海灘銀行界“三駕馬車”之稱。
范園17號的主人系知名銀行家、教育家朱博泉。從美國留學回來的朱博泉,先后在華俄道勝銀行、浙江實業銀行、中央銀行等機構摸爬滾打,深諳金融職業教育之重要性,他向銀行界、實業界廣募資金,購置上海圓明園路真光大樓二樓房產,于1932年成立滬江夜大學(后改稱滬江書院),自任院長,開創中國高等學校成人教育之先河。他邀集章乃器、潘序輪、潘公弼、俞頌華等知名學者來校授課,許多銀行職員邊工作邊學習,受益匪淺,一大批精英學子脫穎而出。抗戰期間,一位學生誤闖日寇軍事禁區,被關押入獄,朱博泉得悉后,以自己的社會影響保出了這位學生。有意思的是,朱博泉的岳父、浙江興業銀行(601166,股吧)創始人之一的蔣抑卮,就住在范園14號。
不入范園,怎知春色如許。寸金之地,還住過其他名頭不俗的銀錢業前輩:范園16號正是交通銀行(601328,股吧)董事長錢新之寓所,他不僅將銀行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又在民族危難之際頻頻出手,對國民革命軍撥款資助,“發于正氣,激于忠誠”;范園20號曾為裕通錢莊創始人、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宅邸,他深受好友張謇“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熱心募捐賑災,出資組織家鄉抗日保鄉商會民團,守護國土安寧,激發抗日斗志……昔日范園,金融巨頭、實業大佬薈萃之地,其一舉一動或許會牽動滬上金融行情,故坊間有“金融寒暑表”之謂。
弄堂深處銀行讀書會靠什么“吸睛”?
一條小弄堂,一間小屋子,一個書報架,一群年輕人……想當年,手捧“金飯碗”的青年后生,就是在這樣的簡陋環境里聚在一道,在中共地下黨的推動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點亮思想的星火,接受革命的啟蒙。
中南銀行的“漁光村圖書室”
上海鎮寧路西側的漁光村,為昔時中南銀行的員工宿舍,以“左翼”進步電影《漁光曲》命名。1938年9月,中南銀行第一位地下黨員華家騄調查后覺得,住在單人宿舍里的青年職員,職級相同,年齡相仿,思想相近,關心抗戰形勢和命運前途,喜歡讀書看報交流感想,漁光村是開展群眾工作、擴大黨組織影響力的好場所。于是乎,華家騄以豐富員工業余文化生活為由,向銀行方面借來了書櫥和家具,申請了補貼經費,訂立了閱覽章程,宿舍圖書室就這樣張羅起來了。
圖書室除了購置金融經濟類的書籍,還有意識地選擇了一批進步書刊,如斯諾的《西行漫記》和韋爾斯的《續西行漫記》等,很受讀者歡迎。這些紅色讀物被分拆成幾個小冊子,包上新的封面出借,既增加了隱蔽性,也提高了流轉效率。華家騄又聘請中南銀行襄理兼八仙橋辦事處主任陳光庭擔任圖書室監察,使地下黨領導的群眾組織取得了合法地位,個別中高層管理者也來借閱圖書、參加文體活動了。
每到夜晚,漁光村里,燈火盈盈,書聲朗朗。圖書室以黨員為核心,于暢述讀書心得中傳播革命真理,從中發掘積極分子,把一些作風正派、熱心公益、有群眾影響的銀行員工團結到黨組織周圍,陸續發展了若干名黨員。
上海漁光村鳥瞰。
1941年12月,日軍悍然占領租界并強征漁光村宿舍,勒令職工遷移。形勢所迫,華家騄趕緊將進步書刊藏匿起來,其余書刊捆扎后運送到漢口路中南銀行6樓,繼續供行內員工借閱。
浙江實業銀行的“合作讀書會”
在“左翼”文化運動的影響下,浙江實業銀行幾位在學校里就已接觸到一些進步思想的練習生,記賬算賬之余組成“合作讀書會”,自掏腰包購買各種書籍,滿足求知欲望。他們閱讀和討論的作品選題相當廣泛,從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譚嗣同的《仁學》,到托爾斯泰的《復活》、屠格涅夫的《前夜》等,在苦悶憂愁的漫漫長夜里尋求光明與出路。讀書會里學過世界語的郭味回、馬寶鍔,還把他們通過外媒獲悉的世界無產階級抗爭、工農紅軍萬里長征勝利等訊息進行分享,使會員對國家的命運前途重新燃起希望。
在上海市銀錢業業余聯誼會(簡稱“銀聯”)活動中受到中共地下黨員張困齋培養教育的陳業善,經介紹成為浙江實業銀行的第一位共產黨員。合作讀書會的效應,也由此延伸到這家銀行的單身行員宿舍所在地——霞飛路(今淮海中路)葆仁里,黨支部利用這個陣地作為青年行員活動中心,每星期舉行一次學習討論,在黨員和積極分子中開展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還傳閱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和《論聯合政府》等重要著作。這些精神食糧,成為年輕職員在艱難困苦的環境里堅持戰斗的力量源泉,其中有兩位還先后遠赴解放區投身革命。
新華銀行的“星火讀書會”
在共青團和左聯的領導與推動下,新華銀行曾經建立過一個“左翼”秘密組織——雇員協會,團結一批進步職業青年,學習共產主義思想,結合雇員的日常生活問題開展斗爭,并出版了秘密刊物《雇員生活》,從此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1939年,新華銀行建立了地下黨支部,翌年黨組織召集積極分子成立了星火讀書會,定期舉行活動,閱讀進步書刊,邀請“左聯”作家授課,切磋交流文學寫作體會,要求會員每月寫一篇習作,互相傳閱提出意見,活動地點大多在新華銀行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辦事處。
上海“孤島”時期,物價飛漲,而工資卻紋絲不動,民眾苦不堪言。黨支部暗中通聯,星火讀書會成員秘密商定發動了一次聯名請求增加薪津的斗爭,擬稿、刻印并將聯名請求加薪的呼吁書分發至各部門及辦事處。“一石激起千層浪”。請愿書一呼百應,簽名者絡繹不絕。新華銀行管理層迫于群情激憤,只好同意加薪。但是這次斗爭后,受到當局盯防,星火讀書會的活動更加隱蔽了。
金城銀行的“愚園路同德會”
參加“愚園路同德會”的金城銀行員工,本來即是銀聯的活躍分子。1939年秋后,敵偽勢力對上海租界的滲透日益加強,上級黨組織揆情審勢,決定把群眾工作重點由參加銀聯召集的活動為主,“化整為零”逐步轉向在各家銀行內部分頭組織,這樣更有利于聯系群眾和隱蔽力量。同德會取得行方的支持,將愚園路一所花園洋房用作讀書、聚會等文體活動的場地。
“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壯而勇敢”。同德會不僅開辟面向公眾的圖書室,還另設一處小小藏書柜,對勤于進取、奮發有為的銀行職員出借各種進步書籍,從而培育革命意識,傳承紅色基因。圖書室還組成兩個讀書小組,每逢星期天,聚集在積極分子陳啟剛、殷燦鑫等家里進行活動,探討《社會科學基本知識》及進步文藝作品的讀后隨想,出版了5期手抄刊物《勵進》,紙上交流,直抒胸臆,碰撞出思想火化。1940年以后,通過讀書會陸續吸收了數位優秀青年入黨,使黨員分布遍及金城銀行總行營業部、儲蓄部、總經理處以及部分辦事處,擴大了黨與群眾密切聯系的輻射范圍。
浙江興業銀行的“浙興讀書會”
云霧繚繞,局勢迷茫,埋首于數字賬本的銀行職工往往黑白不分,浙興讀書會時常發生爭辯。其時,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傾向甚囂塵上。針對這股逆流,浙江興業銀行黨支部根據上級指示,采取原則問題不讓步、非原則問題可靈活掌握的方針,力爭使讀書會中的進步力量逐步占據上風。
為此,浙興讀書會除了繼續組織進步社會科學和文藝著作閱讀外,黨支部還專題學習了毛澤東的《克服投降危險,力爭時局好轉》《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等文章,并邀來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承禧講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以及消滅資本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主張,吸引了非讀書會的眾多行員前來聽課,座無虛席,反響熱烈。由于吳承禧擔任著浙興銀行襄理,雖然高層認為他“言辭出格”,也奈何不得,但以后類似講座就不允許再辦了。同時,讀書會編辦了油印刊物《學習》,行內地下黨員吳申淇用筆名撰寫系列述評,揭示世界革命斗爭形勢與格局,論述民主團結的重要性,因文筆生動,鞭辟入里,行員爭睹為快,競相傳閱。在之后開展的波瀾壯闊的群眾運動中,從讀書會脫穎而出的青年骨干起到了“生力軍”和“沖鋒隊”的作用。
(本文原載于《中國銀行業》雜志2021年第7期)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銀行業雜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