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鄒臻杰 徐燕燕 馬晨晨 計亞
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下,人類社會將如何實現關鍵轉型?將如何制定其中的發展模式、技術創新路徑?
8月12~13日,第一財經主辦的“2021零碳峰會”在上海舉行,本次峰會從能源變革、城市可持續發展、碳市場分析、綠色建筑、綠色金融等多個角度,探討綠色低碳經濟的未來趨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在峰會上表示,“雙碳”目標下的能源變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先立后破”,先從技術、政策法規和市場機制等層面建立起低碳發展“四梁八柱”,再循序漸進地減少化石能源,構建清潔、零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上海環境(601200,股吧)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表示,建設和完善碳市場,不光是排放配額的現貨、減排量的現貨,也包括多重衍生品,未來將會是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市場。
第一財經總編輯楊宇東在致辭演講中表示,可以預見綠色發展、低碳經濟將成為全行業的風向標,助力實現綠色經濟發展目標,已經成為全球企業、投資者和金融機構的普遍共識。
碳減排與經濟增長不矛盾
“中國在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還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應如何看待碳達峰、碳中和與經濟社會發展間的關系?”在與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對話時,楊宇東拋出了一個備受業界關注的話題。
“我認為,這是一種理解上的誤區,碳排放和經濟發展并不是對立、矛盾的關系,而是換了一個賽道,這很關鍵。”黃震說。
黃震表示,目前我們要進行碳減排,可再生能源是其中的重要環節,而我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屬于全球第一,因此,不論風電還是光伏,中國都是全球主要的供貨商。“雙碳”目標將撬動更大產業發展機遇,中國實現碳中和可能需要數百萬億級的投資和持續數十年的努力,這也將塑造更高質量的經濟和就業、更優美的生態環境以及更先進的科學技術。
楊宇東說,能源革命和經濟發展并不矛盾,真正的聰明人會將它看成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機遇。中國擁有全球關于碳中和最好的創新環境,相關的技術、模式可以大規模地開展。
那么,現有的能源技術是否足以支撐這一能源革命?
“能源革命需要安全、可靠的方式,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黃震表示,要“先立后破”,先從技術、政策法規和市場機制等層面建立起低碳發展“四梁八柱”,再循序漸進地減少化石能源,構建清潔、零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
為此,黃震提出了一個未來清潔、零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模式:以“新能源+儲能”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為主體,以“化石能源(CCUS)+核能”為保障。
在企業發展結合碳減排目標上,同濟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府參事吳志強表示:“假如企業要辦一家工廠,按傳統的工業化模式,那一定是步人后塵。但轉化一下思路,其實可以在建筑層面,引進例如氫能源住宅等一系列低碳、節能的新模式。”
在更為前端的碳匯計算技術上,吳志強表示和團隊則在2018年就完成了全球范圍內13810個城市的樣本碳使用、排放等方面的數據統計。
“我國各個城市間碳排放的總量差異很大,有的城市間差距有20倍左右的增長空間。假如我們精確地去監測每一平方公里上的碳匯能力,會發現一些竹林種下去所產生的碳匯能力很強,包括我們有了屋頂綠化的概念、場景后,才能破這個課題。”
吳志強也因此呼吁,各個城市要結合自身土地特點來精準設計碳減排曲線,而相關專家也需要不斷學習其中的技術,并用一種改革、創新的姿態來面對碳達峰、碳中和,這是一個系統性改革的問題。
完善碳市場體系
碳交易體系,是低成本實現碳減排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自今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以來,該領域受到業界關注。
在此次峰會上,賴曉明圍繞碳價格的形成機制、影響因素、未來發展,對全國碳市場的運行情況進行了分析。
賴曉明認為,相對于資本市場,全國碳市場是一個規模較小、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市場,主要以服務“雙碳”目標、服務企業低成本減排為主,而建設和完善碳市場,不光是排放配額的現貨、減排量的現貨,也包括多重衍生品,未來將會是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市場。
在運行初期,全國碳市場的交易主體以重點納管企業為主,交易品種則以碳配額現貨為主,市場整體的交易量不大。為此,上海環交所確定了未來的管理目標,“首先是要確保市場規范化合規運行,這是基礎;第二個是努力保證市場的價格在合理范圍內波動,使得市場平穩運行;三是推動交易規模的增長。”賴曉明說。
為發展和服務多元化的市場需求,賴曉明表示,未來將豐富交易品種;同時將研究引入做市商機制,讓機構投資者進入碳市場;提供多元化碳金融管理工具;宣傳碳中和理念,政府制定鼓勵企業減排的政策。這樣,今后將會有更多企業參與市場交易。
在碳市場體系中,怎樣的交易機制更有利于碳價的發現?
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副總工程師齊康表示,目前所形成的碳價應該可以有效地促進企業減排;同時,碳價的形成也要兼顧能源的供應安全,目前我國的煤電廠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影響,導致虧損面較大,因而碳價也要考慮一些成本因素;另外,需考慮正在建設中的能源市場,電力和天然氣市場正在逐步推進,這也與碳價有聯動效應。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副總經理李瑾則表示,初期來說,碳的價格一方面是讓企業感受到排放的成本壓力,如果去做減排可以受到一定的激勵。在未來企業的投資決策中,會把碳價作為長期影響因素考慮進去,因為過去我們并未將碳價作為約束條件考慮。未來碳價是影響企業長期項目投資,改變成本收益結構去考慮的一個因素,特別是它是一個動態變化的因素。
ESG投資價值幾何
雙碳目標下,ESG投資儼然成為資本市場的關鍵詞。
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研究開發部總經理兼ESG業務部總經理趙永剛在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ESG已經成為目前金融市場落實碳中和戰略的主要抓手。盡管境內市場ESG投資起步較晚,但整體發展迅速。不過,目前ESG投資發展還存在兩個主要障礙:一是未形成統一共識的ESG標準,各家評價機構的結果差異很大;二是ESG投資實踐經驗不多,缺乏大規模投資。
畢馬威金融風險管理中國區主管合伙人曹勁在作主旨演講時強調,雙碳戰略下的金融風險管理同樣不容忽視。從風險管理者的角度,要識別和評估、計量這樣的風險。比如,企業到底多綠或多棕、真綠還是假綠,必須做客觀的評級。這項工作需要很多數據、模型和業界專家共同推動。
曹勁稱,金融投資風險的另一特點來自于氣候風險的長期效應,即一些企業認為多排放污染物并非迫在眉睫的問題。通常,國際上會采用壓力測試或是情境分析的方式來判定。他還建議,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優勢,構建一系列先進的評價方法,以客觀分析綠色資產和棕色資產等。
“從2018到2021年,我們對MSCI的A股成份股公司進行評級。這些評價的標的里面,評級上升的達到了16.2%,而評級下降的只有6.2%。明顯可以看到這幾年的進步非常快,說明整個生態圈越來越重視了。”國際指數編制公司明晟(MSCI)執行董事、中國指數業務總監黃凡在峰會上說。
那么,ESG發展還面臨哪些阻力?黃凡表示,目前國內投資者的主要導向是追逐短期的好賽道。ESG資產的規模相對占比較小,投資者對整體ESG三個議題以及ESG最終能為他們帶來的收益,需要一個接受和確認的過程。盡管還在初始階段,但在可預見的將來,這一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中平資本創始合伙人、總裁吳斌表示,“綠色金融最大的目標,是通過新的金融手段解決市場失靈的外部性問題。從我觀察到的角度,我們的市場競爭非常充分、非常激烈。在很多傳統的行業,毛利率可能都是個位數。對于他們來說,能否生存處于第一位。”
最新評論